摘 要:由于國家目前開始加強對非物質文化的重視,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應當著重分析現階段非遺保護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采用數字化和多種存儲技術等先進現代化手段對其進行保護,加強對先進技術的使用,從而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關鍵詞:數字化;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
0 引言
在傳統的非遺保護過程中,人們經常會以文字和音頻的形式對其進行宣傳。隨著近幾年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其進行存儲和宣傳,讓非遺保護能夠有更加可靠的管理方式,保證其能夠長時間地傳承下去。
1 我國非遺保護所面臨的困境
1.1 與現代文化存在隔閡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大國,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民間技藝、歌舞、戲劇以及地方音樂等。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我們國家逐漸趨向國際化,導致一些本民族的事物沒有得到應有的傳承,難以在現代社會上生存。所以國家有必要對非遺文化進行保護,并對其進行創新,幫助其順應時代的發展,能夠讓社會大眾人群重新接受。針對目前的非遺保護措施而言,由于經濟社會的沖擊過于強烈,導致各地方政府還有文化保護的相關組織難以對傳統的藝術進行改造和更新。不僅是重視力度不夠的原因,還因為缺少專業的知識和專業人才,從而使某些措施不能被積極地應用。在現階段的文化保護過程中,由于藝術文化的傳承人對于藝術還抱有較為固執的觀念,他們普遍認為傳統藝術只能原封不動地傳承下去,并不能對其進行調整和修改,造成有關部門和當地的傳承人在合作上受到阻礙。另外,思想上的保守導致實際的大規模生產存有一定的隔閡,造成加工模式過于守舊,沒有過多的經濟收益,導致傳統文化得不到全面的發展。[1]
1.2 宣傳和傳承得不到平衡
現階段,在對非遺文化的各項保護過程中,由于有關政府和當地的文化組織過于重視對文化產品的宣傳,而對于文化的傳承沒有太多的有效措施,在保護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傳承的問題,導致兩者出現明顯的失調。例如,在當地的政府對非遺文化進行保護的過程中,管理者會在節日期間進行大型的當地藝術展覽,并舉辦大型的藝術展示活動,宣傳當地的民族文化和有關藝術;通過多媒體力量的宣傳,來提升大眾對于文化的感受,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共鳴,從而提升當地民族文化的影響力。針對上述情況,當地政府不僅可以大規模地宣傳當地文化,還能通過展覽的形式增加一定的經濟收益。但是在此過程中,由于高額的經濟回報,促使有關部門忽略了對文化傳承問題的重視。另外,對于失衡現象的產生,不僅與政府的重視程度有關,還因為非遺藝術本身缺少提升力和感染力,造成許多傳承人能以在當代社會上立足為出發點,所以就造成大量的文化傳承者只能放棄本身的技藝,另尋生存的道路。這種情況也是造成傳統技藝得不到傳承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非遺保護中現代信息技術的具體應用
2.1 數字化技術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也在不停地發展,我們可以利用當代的先進技術對非遺文化進行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和種類都十分豐富,所以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此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采用多種記錄方式,對非遺財產進行統計。在此過程中,利用大量的專業化科學設備,不僅能夠提高統計工作效率,還能使整個工作得到完善。在數字化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大量的文字、圖片以及音頻等多種方式的結合,保證工作的詳細化和規范化程度,保障所整理的遺產能夠得到全面的記載。在整個保護工作中,由于遺產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有多種存在形式,所以需要有關部門和當地的文化組織對其不同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統計;利用科學技術將其有效地歸總,并全面建設遺產的信息化發展。例如,針對民間的故事、當地的史詩等遺產,由于形式上不同于其他遺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無實物性,需要對其進行大量的編輯和存儲。另外,對藝術舞蹈、歌曲等遺產,可以以音頻的方式對其進行記錄。[2]
2.2 資源存儲技術
由于我國歷史資源豐富,內在的文化遺產種類較多,所以需要建立一個大型的數據庫,對其進行數字化的存儲。系統地分類和歸總,能夠有效地對文化遺產進行整理,方便查看。在這個存儲過程中,通常會使用數據化信息為主要儲備方式,將其有效地保管,這有利于文化的展示和傳承。在目前所建立的大型資源存儲庫中,可以在專業的技術人員幫助下,對其進行多項模塊的處理;通過數據處理、資源分享、資料檢索等方式進行管理,使其能夠與多媒體設備相結合,方便用戶的使用和查詢。例如,有關部門可以在當地的博物館中,創建系統性的數據信息整理系統,方便人們對數據的收集和查閱;利用文檔、音頻等形式向大眾進行開放式閱覽,不僅有利于向大眾宣傳我國的文化遺產種類,還能實現大量的分布化管理。用戶僅僅利用互聯網進行閱覽就可以查詢到相關的資料,無須去當地進行了解,方便了文化遺產的對外宣傳。
2.3 資源檢索和管理技術
在國內的局部地區,由于技術情況的不同和專業人士專業技能的差異,導致在實際的保護過程中,所應用的技術、管理方式均會有不同情況上的差異。在管理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存儲、查詢和下載等問題,促使用戶在查詢的過程中,不能得到優質的服務。針對上述情況,當地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科學技術的管理,提升相關技術的質量和效率,采用先進的資源檢索和管理方式對文化遺產進行管理。運用多種存儲方式和歸納管理方法,保證系統能夠被正常地使用。對于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所使用的檢索方法和管理方法,是通過數字化資源庫以及多種分享平臺之間的相互配合而實現的,并且在不同的環節中具備不同的作用。
第一,在對遺產進行信息化存儲的過程中,應當利用互聯網的連接,將內部的資源共享進行統一化的管理;并在建立共享平臺之后,對內部的資源進行系統化的整理,保證內部系統的及時更新,確保人們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對資源進行有效的查詢。第二,有關管理人員應當著重加強對目錄的創建,方便用戶的使用。[3]
2.4 可視化技術
現代技術種類豐富,并且具有很強的使用性,將可視化技術應用在資源的整理中,能夠提升整體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利用空間建模、追蹤手段以及語言傳輸等多種方式,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尤其是針對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的文化遺產,根據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整體的建模,創建多種與實際相符合的虛擬氛圍;借助遙控手段和激光技術加強用戶感受文化遺產的體驗,提高用戶對文化的感知和了解程度。例如,可以在博物館建設大型的可視化體驗裝置,幫助民眾了解更多的文化遺產;將制作過程和一系列的展示加入視頻中,借助數據信息加強用戶的體驗感覺,增強實際體驗效果。運用多種方式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宣傳,利用此類方式,可以增強用戶的感官感受,擴大宣傳規模,加強群眾的體驗。只有擴大受眾人群的范圍,才能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2.5 虛擬現實技術
在上述基礎上,可以采用社會上較為流行的虛擬現實技術,加強群眾的體驗感受。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在系統中建立與實際相符的空間模型,可以隨意添加內在的多種元素,利用空間成像在設備中顯示與真實相似度高的影像。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視覺效果,還方便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給大眾;同時打破了地區限制,通過此種方式將多種遺產類型展現給大眾,用戶不需要去實地就可以了解多種遺產展示,能夠促進對文化遺產的宣傳,方便向大眾普及有關知識和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此項技術的優點在于能夠將用戶帶到實際的起源地,增強觀眾的體驗感受和真實性,讓更多的人加深對民族文化的印象,培養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興趣,擴大受眾人群,有利于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只有讓大眾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范圍,有利于更多的人被歷史文化吸引。
3 結語
我國近幾年經濟高速發展,國內的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諸多的阻礙。針對以上觀點,只有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宣傳,擴大受眾人群,拓展相關市場,并運用現代化技術對其加強宣傳,才能保證其得到長久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陳永光.現代信息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輕工科技,2019,35(05):75-76.
[2] 張立陽.現代信息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6,36(10):244.
[3] 劉書琴.現代信息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J].南方農業,2015,9(18):191+193.
作者簡介:方玉林(1981—),女,湖南益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