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玉安 莊青賢
摘 要:18世紀陵墓石雕藝術多種多樣,類型多樣,形式多樣。從類型來看,有團體雕像、單個雕像;從形式來看,排列有橫的、豎的,比列大小,在神道線兩邊栩栩如生。范敦議陵墓石雕藝術被賦予這種特征。團體雕像的排列使陵墓空間煥然一新,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雕刻藝術中的寫實風格,注重體現人物性格。
關鍵詞:陵墓;雕像;浮雕;現實
陵墓不僅是紀念逝者的遺址,還反映了當代人關于生死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除此之外,陵墓的建設也反映了當時的雕刻和建筑的藝術價值。18世紀的眾多陵墓之中,范敦議陵墓是迄今為止保存相當完整、具有藝術價值的陵墓。范敦議是后黎朝(1428—1789)的一個郡公。范敦議陵墓位于河內市淮德縣賴安坊,建于近300年前。這座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建筑物被評為淮德縣最美18世紀陵墓集群。
范敦議郡公是一名武官,他曾經到邊境地區打仗和平滅國內騷亂。他本來是個富人,并有強大的勢力,幫助村民,對家鄉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把他財產的一部分捐給其家族,為自己建設了陵墓。范敦議本人為國家立了大功,他曾經督領海陽、京北(現在是北寧)一帶,曾經是山西(河西)的都督,被加封郡公爵位,因此其陵墓也被稱為郡翁陵。
其陵墓威嚴、美麗,還具有歷史痕跡和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陵墓大門是用紅土石磚做的,大門屋檐也是紅土瓦,兩邊柱子雕刻著對聯。包圍著墳墓的紅土石磚保存得相當完整。大門兩邊有兩只石頭做的狗,含義是保護陵墓的安全。兩只狗相當肥胖,蹲在一個臺階上,脖子圍著圓形鈴鐺。從圓形鈴鐺的雕刻可以看出當時超高的雕刻水平。
經過大門是墳墓區,同時也是祭拜的地方。中間是一個很大的祭壇,祭壇后面是一張大石床(祭拜的時候用的),兩邊是小祭壇(放供品),小祭壇后面是兩個碑廡。祭壇上雕刻著龍和云的形象,下面有星號和云朵的形象,排成和花瓣布局。圖案布局非常對稱,雖然紋理重復但不單調。雕刻藝術家們巧妙地、合理地安排大小上下的圖案,讓觀眾看得舒服。小祭壇是一個長方形,一米高的大石頭,雕刻非常精致,小祭壇上面刻著對稱的幾何圖形。除了雕刻對稱、紋理對稱外,陵墓的布局也協調、對稱。左右、前后建筑對稱為此陵墓帶來了威嚴感。
在陵墓系統中,除了祭壇、小祭壇和大石床之外,還有人像和獸像,一對一地對稱排列。人像以真人為標準,是用青石做的,讓后代聯想到當時服役場景的威嚴氣氛。在陵墓眾多雕刻類別中,不管是人雕刻還是獸雕刻(獸雕刻普遍是馬、像、狗)都是凈狀態的、單個的。但范敦議陵墓卻與眾不同,人像和獸像一組一組放在一起,以人像和馬像為典型。這一組合與丁香陵(北江省,和諧縣)有共同之處。在丁香陵,人馬組合是人拉著馬,人和馬有著密切的互動;但范敦議人像和馬像只是簡單地挨在一起,成為一個組合。馬像是用整塊大石頭來做的。但值得一提的是,馬像雕刻有現實性,因為馬的四條腿被雕刻藝術家根據石頭上浮雕的形式靈巧地刻出來。因此,雖然不像黎初時期的馬雕刻風格,但馬的姿勢還是有條有理的。沉重的一塊大石頭被藝術家們巧妙地刻成精致的馬鞍裝備。不但如此,除了馬的劉海和馬的鬃毛有裝飾的作用,馬鞍裝備齊全也讓馬像具有吸引力。這些特點都讓整座雕刻像顯得穩固,但不失現實性。
范敦議陵的候官像被放在馬像旁邊。藝術家們使用橫豎對立風格來雕刻馬像和人像,突出這一組合。馬像有四條直腿,韁繩、馬鞍、馬鐙、云紋理的布、流蘇、搖鈴等東西齊全,做得非常精致。旁邊是一名武官,穿著鐵鎧甲,一只手放在胸前,表示忠誠之心,一只手拿著錘子,看起來很真實。與丁香陵相比,這組像人的比例有所不同,丁香陵人比馬小,范敦議陵人卻比馬大。人和馬之間雖然有些距離,但總體來看還是有連接性的。
這里的武官人像比丁香陵的人拉著馬的人像更像主體。關于人的雕像,這座像的武官特點是通過大下巴、高鼻子和臉龐高來體現的。這組人馬像的兩位武官的雕刻風格也不一樣,一位的臉比較大,另一位的臉比較小。雕像寫實也是17世紀至18世紀雕刻藝術的特征,這些雕像就是這一風格的作品。
與其他陵墓相比,如丁香陵、陪陵、錦袍陵、內員陵(北江省和諧縣)、杜氏陵、阮演陵(北寧省仙山縣)、武氏陵(南定省務版縣)、范輝鼎(太平省東興縣),丁香陵和范敦議陵的候官和馬的雕像是石頭雕刻藝術的杰作。雖然人馬像組合經常出現在當時的雕刻作品中,但大部分都比較隨便,沒有裝修性。藝術家們一般重視像身的塊面結構,讓動物變得更真實一點。因此,一些精致的、非寫實性高的像范敦議陵和丁香陵的馬鞍、鬃毛的雕刻作品的出現讓現實雕刻藝術變得更加獨特。
后黎時期陵墓里面的像,不管是數量或題材都不是按照嚴格規定做的,因為當時陵墓的建設都是自發的,非籌劃安排的。例如,范敏值陵墓只有兩座大象像;范敦議陵墓只有兩座人像,人像在馬像旁邊。范輝鼎陵墓有武士像、馬像、大象像;丁香陵墓除了拉著馬的武官像、大象像、武士像之外,還有拿著扇子或抱著小盒的女仆像,女仆像就在祭壇旁邊。武士像里面有的拿劍、有的拿錘子。很多陵墓中有看門的狗像,一些陵墓中有小胖子像和狻猊像。因為都是屬于后黎時期,范敦議陵墓的人的雕像和獸的雕像與其他陵墓的雕像相比有共同之處和特別之處。從位置上來講,范敦議陵墓里面雕像的位置安排都按照一定的原則:從里往外安排順序為人、馬、狗,按照神道線安排的。但因為把武官雕像和馬雕像安排在一起已經改變共同結構,把它們組成一組,讓陵墓顯得威嚴而不單調。
范敦議陵墓一個比較獨特之處是拿錘子的武士雕像。該浮雕雕像被刻在墳墓兩邊的石頭柱子上。它與范敏值陵墓(河西)的布局有共同之處,但與午氏陵墓(北江)有很大的差別。這些武士雕像被直接刻在外面的圍墻上。青石頭的堅固讓范敦議陵墓的這幅浮雕變得更突出。我們可以看到在兩幅浮雕上的肖像雕刻形式,一幅描寫的是一位老年人,另外一幅是一位年輕人。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的雕像有胡子,讓人感覺很威武,但實際上很親切。年輕人雕像有點兇,拿著錘子,有點彎。兩位的姿勢不死板,不是正正規規的,帶有婉轉的姿勢。這兩幅浮雕少了范敦議墳墓的凄涼氣氛,變得親切許多。除此之外,兩位武官的衣裝雕刻也體現了18世紀雕刻藝術的特點,那就是雕刻的凸凹幅度不大,剛剛好,細節精致,注重衣裝的皺紋和前后衣長。
經過陵墓和祠堂區,位于最后面的是范敦議墳墓,周圍是紅土墻。墳墓位于最中心,是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做的墳墓。雖然建于18世紀,但因為維護工作做得好,所以墳墓上刻的字都可以看得比較清楚。經過時間的洗禮,范敦議陵墓仍被評為后黎時期至今石頭雕刻藝術獨特、出色的建筑集群。
參考文獻:
[1] 郭氏玉安.塘外武官太監陵墓(17-18世紀封建陵墓和范敦議陵墓)[M].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2] 阮游之.尋找前輩的美標注之路[M].河內:美術出版社,2001.
[3] 陳林扁.接觸歷史之路[M].河內:民族文化出版社,2000.
[4] 阮君,范錦尚.越南人的美術[M].河內:美術出版社,1989.
[5] 周光注.越南古雕像和民族傳統雕刻[M].河內:美術出版社,2002.
[6] 鄭光武.越南美術簡史[M].河內:通訊文化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