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美術創作主要具有以下特點: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環境艱苦,創作活躍;重視教育,人才濟濟;圍繞抗戰,不斷創新;貼近民眾,充滿特色。本文圍繞以上幾點,一一作出了闡釋。
關鍵詞: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美術創作
陜甘寧邊區是抗戰時期主要的敵后根據地,共產黨領導敵后軍民積極開展美術創作活動,形成了大量形式生動、內涵豐富、具有深刻時代價值的美術作品。抗戰時期的陜甘寧邊區經濟落后、教育資源不足、社會環境嚴峻,美術教育無法像和平時期一樣正常推進,但是這并沒有減少敵后軍民的創作熱情,壁畫、布畫、版畫、漫畫等美術作品不僅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出現,還在各類展示活動中為軍民提供了良好的藝術熏陶作用與強大的精神動力,讓敵后軍民深刻地了解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與卑劣,進而激發全面抗戰的熱情與勇氣。由于特殊的歷史環境,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美術作品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1]本文通過對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美術創作的分析,歸納出其特點。
1 題材豐富,形式多樣
艱苦的敵后抗戰環境對藝術創作的限制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陜甘寧邊區,敵后軍民依然用飽滿的熱情,探索藝術創作的表達形式,并形成了多種美術創作題材以及豐富的美術表達形式。從題材來看,抗戰是邊區美術創作的主旋律,如版畫《狼牙山五壯士》《強渡黃河》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居民抗戰的熱情與決心。同時抗戰并不是唯一的主題,藝術家在與敵后軍民的長期接觸中,獲得了更多創作靈感,如版畫《農村小景》《鄉村小學》《結婚登記》《哥哥假期》《軍隊生產》等作品,從教育、生產、婚姻、農村風光等多個角度反映了當時邊區的面貌,為我們了解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生產生活細節提供了依據。從形式來看,壁畫、布畫、版畫、連環畫、漫畫等美術作品成績突出,并舉行了專門的展覽活動,豐富了邊區軍民的精神生活。
2 環境艱苦,創作活躍
在日本侵略者、敵特勢力、封建頑固勢力的全面封鎖下,陜甘寧邊區的物質生活條件十分匱乏,人們的基本生活尚且存在一定困難,能夠分配給美術創作的資源就更加有限了。畫紙、顏料、畫筆等基本創作資源的匱乏,使許多創作者“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老一輩人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連最基本的粗紙都難以擁有,可見美術創作環境的艱苦。但是,艱苦的環境并沒有熄滅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逼仄的條件使許多藝術家別出心裁,挖掘一切能夠利用的材料進行創作。例如創作者用各種粗布進行創作,形成了獨特的布畫作品。陜甘寧邊區的壁畫創作成就突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藝術家們缺少紙筆,只能將創作靈感宣泄到城鎮鄉村的墻壁上,而這種獨特的創作方式,不僅擴大了抗戰宣傳,更是構成了陜甘寧邊區一道獨特的城鄉風景。
3 重視教育,人才濟濟
艱苦的敵后環境沒有壓制住陜甘寧邊區美術教育的發展,共產黨領導敵后軍民積極推進美術教育發展,不僅吸引了當時中國大批優秀的美術創作者進入邊區,也為邊區培養了大批美術創作人才,而這些人才在新中國成立后則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奠基人,為中國美術的教育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1938年在陜西延安城東北5公里的橋兒溝,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這所學校是當時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主要基地,匯集了當時中國許多頂尖的文藝人才,由李伯釗、伊林、朱杰民、楊角等人任戲劇、音樂、美術等課程的教師。根據校長李伯釗的口述,陜甘寧邊區雖然條件艱苦,但從未忽視美術教育,美學課程、美術創作實踐是人才培養的必修課,而參與畫報創作則是培養學生美術創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時至今日,魯迅藝術學院在歷史的變遷中已經更名、遷址,但是“魯藝”培養出的美術人才以及形成的藝術精神,永遠被銘記在歷史中。[2]
4 圍繞抗戰,不斷創新
抗戰是陜甘寧邊區生產生活的核心,一切工作都圍繞抗戰這一核心主題,美術創作自然也不例外。在各類美術作品中,抗戰主題鮮明且鼓舞人心,例如畫家彥涵創作的版畫《狼牙山五壯士》,取材于真實的抗戰英雄,五壯士不畏敵強我弱的局勢,退守到最后一寸立足之地依然不放棄殺敵的決心,最后在敵人的步步催逼下毅然跳崖。整幅版畫將創作的重點放在了狼牙山五壯士細節的刻畫,憤怒的面容、堅毅的目光、握緊的拳頭無一不展現出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敢于拋灑熱血捍衛家園的決心,這樣的優秀作品明確地點出了抗戰的主題,并為敵后軍民勇赴戰場、抗擊日寇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在抗戰主題作品的帶動下,陜甘寧邊區的民俗風向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之前象征吉祥如意、平安順遂的年畫、門神等逐漸被抗戰作品取代,這對抗戰美術作品的進一步創作以及當地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綜上所述,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美術創作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是藝術創作融合于社會環境的重要體現。從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美術創作過程與創作成果來看,其鮮明的時代特點,為現代美術發展提供了思考與探索的空間,而只有將美術創作與時代發展融合,用貼近群眾的方式展現時代發展主題,才能為美術創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吳云峰,姚尚右.論陜甘寧邊區和華北抗日根據地的美術創作[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7-10.
[2] 郝爽,王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戰火中的高等院校藝術教育[J].藝術教育,2015(09):6-22.
作者簡介:史旻(1987—),女,隴東學院美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美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