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瑾 曹貴崟 李楊 張派 令狐克均 鄭玖洲
摘 要:通過對符號學的研究與旅游紀念品設計現狀的分析,筆者得到提取地域特色文化符號的方法;并將其應用到設計中去,旨在滿足人們對旅游紀念品的需求,并傳承與弘揚地域文化。
關鍵詞:符號學;旅游紀念品;地域特色文化符號
1 符號學理論的研究
符號學是研究人類一切文化現象中系統化符號的理論,其研究的核心是符號實現意指(傳達)作用。[1]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Sauaaure)提出了符號的恣意性,即符號是能指與所指的結合體。能指(Signifier)即物體呈現出的符號形式,所指(Signified)即物體潛藏在符號背后的意義,即思想觀念文化內涵象征意義。[2]如果用中國的文字來解釋能指與所指的話,字形就代表文字的能指,而字義則代表所指。皮爾斯(Pierce)主要研究邏輯學,他主張符號學原理應該對人的命題與判斷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強調了物質范疇之間關系的邏輯功能。[3]隨著符號學的不斷發展,它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設計符號學就誕生了,本文試圖運用符號學原理來指導旅游紀念品設計。
2 旅游紀念品設計的現狀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作為推動旅游業發展動力的旅游紀念品設計也成為當下的設計熱潮。但經調查發現,目前旅游紀念品設計存在較多問題,現有的旅游紀念品市場已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游客紛紛表示,每次出門旅游總是期望能夠帶點當地特色的紀念品回去,但現在市場上現有的產品往往不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結果都是空手而歸。以下就現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2.1 各景點旅游紀念品雷同,無地方特色
現在國內各景點已有的旅游紀念品,大多沒有鮮明的地域文化印記。導致這種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景點的商販們都從統一的批發市場進貨,這種產品往往缺乏特色,不能與別的產品區別開來。
2.2 旅游紀念品缺乏文化內涵,且更新緩慢,缺乏創新
旅游紀念品充當著“文化使者”的角色,承載著當地文化,對弘揚地域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越來越多的旅游紀念品設計未將文化背景融入其中,導致產品缺乏文化內涵,失去了其應有的文化價值。同時現在的旅游紀念品市場,還在出售多年前的老款產品,沒有新穎獨特的產品供游客選擇。
3 符號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對于旅游產品設計存在的問題,需要針對性地進行調整。通過設計手段來解決問題,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就是比較有利的手段,產品有了文化內涵,才有自身的特色。[4]以符號學為理論指導前提,探析地域性特色文化符號的提取方法以及這些元素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的應用形式,嘗試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設計,旨在為旅游紀念品設計開辟一條新道路。
3.1 地域特色文化符號的提取方法
對地域文化符號的提取就是對當地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民俗資源與文化資源等進行歸納并分類整理。這是符號傳達模式中的編碼過程,為接下來旅游紀念品的設計提供素材。
符號原型的提取。對符號原型的提取,顧名思義就是將現有的傳統文化元素原封不動地提取出來。保留其原有的形態與內容,符號通過科學編碼后實現價值的傳達,并將該文化符號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為后續的設計提供充分的圖素。
3.2 符號的應用
對地域特色文化符號的應用并不是對這些符號進行簡單的模仿,而是將其作為現代旅游紀念品設計的靈感來源而融入現代生活。是在傳統文化符號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創造出與時代同步的產品來更新旅游紀念品市場,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也能保護和弘揚地域文化。
符號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的應用。在苗族人的生活中,苗族服飾十分普遍,是苗族特色符號的典型,本文將以苗族服飾符號為例對臺燈進行設計。首先對服飾符號加以提煉,以苗族服飾的外形輪廓為臺燈的基本造型;即保留苗族服飾中常見的衣襟形式,并在衣袖部分加入苗族服飾中常見的三角紋,衣領部分選用了卷紋圖樣,最后得到苗族服飾特色臺燈。將傳統少數民族服飾濃縮到臺燈設計之中,既保留了旅游紀念品的文化氣息,又不失藝術審美價值。
4 結語
貴州是一個旅游大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也是貴州政府一直堅持的道路,而旅游紀念品是宣揚貴州文化的“好名片”。將地域特色文化符號提取出來并應用到旅游紀念品設計當中,一方面能提升旅游紀念品的文化價值,增強產品的紀念價值;另一方面又能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上地域文化。大力發展旅游紀念品設計,對促進貴州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 吳瓊.基于符號學的產品設計[J].包裝工程,2007(09):128-130.
[2] 張憲榮.設計符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43-45.
[3] 安猛.產品設計中的符號學解析及應用[J].科技與企業,2011(10):176.
[4] 葉德輝.旅游產品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包裝工程,2011(16):134-137.
作者簡介:姚瑾(1990—),女,湖南人,碩士,主要從事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