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孫思遠
摘 要: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20世紀大多數老年人住在為滿足青年人需要而設計的房屋中,沒有考慮老年人的特殊生理需要和日常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住宅適老化的設計與改造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當下仍有相當數量的老年人居住在20世紀建成的舊住宅區,其設計并未考慮老年人的需求,老舊的設施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對老舊小區的適老化建設與改造十分重要。
關鍵詞:老舊小區;改造;適老化
1 分析問題
1.1 現場問題
(1)設施單一。筆者通過走訪發現南京個別老舊小區沒有提供老年人休憩的設施,僅僅只有一個亭子、幾把椅子,不足以滿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
(2)設施布局不合理。設施擺放位置處于交通密集、車流量較大的區域,沒有考慮老年人的安全。同時,在老年人出行較多的廣場上沒有布置供給老年人的休憩型設施。
(3)設施沒有考慮老年人的身體需求和心理需求。小區服務性設施位置過于偏僻,還有的座椅高度過高,都不適宜老年人的休憩。
(4)老年人安全體驗感較弱。小區缺少人行道與車行道的劃分,沒有減速慢行的標志,道路缺少防滑措施等。
1.2 老年人特征分析
(1)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的官方定義為65歲以上的人。中國將60~79歲定義為老年,80歲定義為長壽。60歲以后,人的身體逐漸衰弱,身體條件降低,慢慢地表現出動作緩慢、腿腳僵硬、脊柱彎曲、駝背、視覺障礙、健忘、頑固的思維、孩子氣和伴隨的特點。因此,從心理上看,老年人對生活空間的需求與其他年齡階段的人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對安全和便利的需求,以及對交流聊天的需要。
(2)老年人行為特征。老年人普遍存在聽力問題、視力問題、腳腿不靈活等問題,這些問題對他們的行為能力有顯著影響。身體彎曲困難,腿腳不便和記憶力差會影響老年人做家務等活動,視力問題則會影響老年人的出行安全。
2 解決途徑
2.1 國外的發展方向
國外政府在各個發展階段,會根據不同時期國內的具體問題,頒布相應的居住政策。由于各國的制度和社會問題不同,政府采取的政策手段和政策也有特定特點。德國的舊房改造政策主要體現在法律法規和政府補貼方面;英國城市舊居住區改造結合城市規劃手段,建立專項改造區,制定了相應的住房改造政策;法國頒布相關政策法規,利用政府行政權力調動民間改造的積極性;荷蘭住房政策主要集中在物質干預、社會經濟手段等;日本的住房政策主要采取立法模式,政府制定了保障住房供應質量的法律法規,如《住房質量保障促進法》《住房績效代表制度》《住房缺陷擔保責任條例》。
2.2 改善措施
住宅設計不是為了形成更漂亮的建筑和更吸引人的景點,住宅設計的本質是動員當地居民,塑造他們自己的理想生活。
(1)休閑區的改善。通過靠背、座椅等傾斜度及高度的改善來滿足老年人的需要。該區域的建立可以毗鄰兒童活動區,促進老年人和兒童之間的關系。
(2)種植面積的改善。幸福感和歸屬感源于自己的勞動,開辟一片“菜地”,通過觸覺和感覺器官的融合,為老年人形成獨特的需求空間,使其從種樹與澆花中獲得樂趣。
(3)體育活動中心及娛樂區的改善。足部按摩小道、健身區、聊天區、棋牌區等豐富的老年休閑體育活動區的建設和改善,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4)閑聊區的改善。孤獨和渴望溝通是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通過與鄰居的對話與交談,老年人可以參與社會建設,融入當前的生活環境。在此過程中,他們可以互相交流,填補了家庭交流的空白與缺失。
2.3 相關政策
近期,發改委、工信部等10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其目的是彌補城市消費供給的不足,更好地滿足城市化和老齡化的需要。
加快老年居住區和老年家庭老齡化改造。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對老舊住宅區的電梯安裝、無障礙通道、適老性家居環境和養老設施等給予補貼,調動市場積極性。
3 結語
大多老年人腿腳不靈活,行動較為緩慢,更有部分老年人身體殘疾,無法獨立地行走,需要依靠扶手協助其行走移動。筆者走訪南京各老舊小區發現,多數老舊小區都沒有考慮老年人的行為需求,在老年人出行較為頻繁的地段沒有設置相應的扶手,即使設置了扶手,也不滿足老年人所需的高度要求。因此,老年人只能待在家里,缺少鍛煉使老年人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安全,所以無論室內還是室外,都應配置座椅,在追求舒適度的前提下,提高老年人對座椅的滿意度。
筆者認為,在當今高速大規模建設住宅的時代,住宅建筑的無障礙設計具有普遍意義。我們應該樹立無障礙設計的總體理念。本文主要分析了舊住宅小區內部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現狀,提出了無障礙改造的建議。在實際改造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更多樣化的情況,這就需要設計師進行實地考察,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做出相應改造,促進無障礙住宅的發展,改造老舊小區,為小區的適老化改造和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