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君 于文龍
【摘 要】本文力主在大的生態建筑的背景和理念的框架下,進行陶藝微型景觀的藝術創作研究,將傳統陶瓷藝術與現在擁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生態建筑樣式和生態理念相結合,借助生態造景,建筑景觀的知識和現代陶瓷的造型藝術加以融合和利用,從中探討出一種新的陶瓷藝術形式,讓陶瓷藝術在當代以一種不一樣的方式更好的為人所知并傳承下去。
【關鍵詞】生態建筑;陶瓷藝術;景觀;微型生態;藝術研究
生態建筑設計就是運用生態學的思想,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論,從人、建筑、自然所構成的整體環境出發,設計出能夠實現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最優關系的建筑。陶瓷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最具代表的品類,用陶瓷藝術來展現生態建筑之美最恰當不過。生態建筑與陶瓷藝術相結合,是立足建筑將自然山水引入室內、利用自然能源等策略,合理的將自然植物與認為建筑更好的結合一起,使建筑更加融于自然環境當中。用陶瓷材料和植物進行微景觀的再造,更能夠體現人們對自然生態的向往,也能表達人們對美化生活的需要。
一、生態建筑在當代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與生態的平衡也遭到了一些破壞,生態建筑不僅能提供給人安全、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對生態平衡也做出了一點點貢獻。現在對于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話題也在不斷的被提起、被討論、被實現。所謂生態建筑,就是要和周圍的生態環境做到相輔相成,不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建筑的所有人以及居住者要對友善的對待大自然。
以現今的發展趨勢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發展道路都將選擇生態化建設,而在此之中,生態建筑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建筑的本身也要與生態融合,好的建筑在于適應自然,在許多地方,生態建筑已經日趨成熟,但并沒有大程度的使用。生態建筑有三個主要的方面:形態上的生態、舒適度上的生態、節能上的生態,在形態上的生態這方面,形態常常被人忽略,但事實上,形態很重要,讓一個建筑在一個生態里看起來是自然的,其實這個建筑也將對生態產生更小的影響,生態建筑是大勢所趨,也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二、陶瓷藝術與生態建筑
(一)陶瓷藝術
陶瓷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慢慢的從只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變成了生活中的藝術品,現在,陶瓷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它不再是我們的生活中的實用物品,而現代陶瓷開始注重它的裝飾美感,成為了人精神世界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的一個部。在這樣的前提下,陶瓷藝術有了跟多的可能性,在作為陶瓷材料的運用上,進入了藝術的各個領域,也與更多的藝術形式相結合的長生出來各種各樣的藝術造型的陶瓷藝術,因此,就建筑背景來探索陶瓷材料在建筑的造型設計當中的藝術運用,也是一條寬敞的道路。
(二)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是根據建筑的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運用生態學、建筑設計的基本科學原理和與之相關的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自然環境、人文需求、科技生態、智能科技等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綜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外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性,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生態建筑作為未來建筑的一個方向,讓生態建筑更好的被人了解和向往生活環境,用古老傳承的陶瓷造型藝術來讓它更好的被人熟知與理解,使傳統技藝和現代科技接軌。
(三)陶瓷生態建筑微景觀
將生態建筑與陶瓷藝術相結合,也確實同時需要一些陶瓷藝術工藝進和生態建筑的基礎知識,建筑與陶瓷相結合的例子也確實有所耳聞,但又少之又少。在生態建筑的發展過程中,建筑結構很重要,鋼筋混泥土的物理結構比較成熟的運用,同時現代模塊化建筑也逐漸被利用在建筑領域,往往形成參數化建筑設計模式,以科技與機械化生產為主。而陶瓷藝術講究的是手工制作的人文情懷,在燒制成型當中又存在著化學反應,從實用器皿到欣賞物,都很好的訴說了其多變的形態。這就需要實現陶瓷模塊化、參數化,進行造型創造,也達到建筑的幾何空間設計的風格,同時也要考慮到整體的結構支撐和生態循環,因此,陶瓷生態建筑微景觀是一種運用陶瓷材料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藝術創作的過程,在一定的意義上來看是生態建筑設計的微型模型的藝術設計。這不僅僅是陶瓷藝術造型的藝術形式研究,也不僅僅是生態建設概念設計,是立足在陶瓷藝術和建筑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再創造。
三、結束語
在兩會中生態建設被國家提上日程,可見生態建筑的建成將成為日后改善環境的儲備力量,讓建筑更好的和自然相融合,讓生態建筑更貼近生態藝術。在陶瓷藝術的不斷創作中,又可以將生態建筑融入到其中,將生態建筑縮小在陶瓷藝術中,形成小景觀,作為人精神生活中的又一部分。我們的理念在響應國家號召的同時,也使用了人們日常普遍使用的陶瓷為原材料,使其在保持美觀的同時更加貼近生活,以便達到“雙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瓦里斯·博卡德斯,《生態建筑學——可持續性建筑的知識體系》,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
[2].(以色列)渡堂海,《德稻先鋒生態建筑大師詩人》,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3].高迪國際,《Trends and Developments of Modern Sustainable Buildings Green Architecture in China"》,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