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基礎教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梳理設計基礎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以使其更加合理和系統化,我認為設計基礎課程群的建設是設計基礎教育的關注重點。課程的設立、課程的設計、課程間的銜接、課程群的最終目的這些都是設計基礎課程的內部結構;課程的延展、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承接關系、綜合知識對基礎課程的滋養、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又歸為設計基礎課程的外部結構。
關鍵詞:設計基礎 設計思維 課程
通過近十年的設計基礎教學經驗開始思考和探索藝術設計方向的基礎教學。在基礎教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梳理設計基礎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以使其更加合理和系統化,我認為設計基礎課程群的建設是設計基礎教育的關注重點。課程的設立、課程的設計、課程間的銜接、課程群的最終目的這些都是設計基礎課程的內部結構;課程的延展、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承接關系、綜合知識對基礎課程的滋養、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又歸為設計基礎課程的外部結構。
設計基礎課程群的關注重點是設計教育的價值核心和理想目標,基于這樣的關注與思考,設計教育就應該強調對學生整體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這種素質和能力將貫穿于他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與觀察;對事物的探究與學習實踐的興趣,對視覺表現的審美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反思意識、審美意識和設計整合能力這些基本能力是必須具備的,需要在設計基礎教育的教學中不斷注入和加強。
一、注入新的教學目標,提升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作為大一的大學生,通過美術高考進入高校進一步學習設計專業知識,高中的美術知識是很局限的,鑒于考試需要只針對考試內容學習素描、色彩、速寫三部分,對設計專業沒有任何的認知,更不用說相關的學習和引導。即使作為美術基礎的素描和色彩也不是針對思維和表現的訓練,只是針對高考方式的學習,大部分都是死記硬背一些畫面中的構圖、黑白灰關系、色彩搭配、用筆等等,這是我在教學中經常碰到的學生狀態,雖然是美術生但是也可以說對美術沒有創新思維的認知和感受,只有短期的美術培訓經驗。首先,針對設計專業的新生把“如何看,如何想,如何做”的問題作為設計基礎課程首要任務,為一個學生的專業成長奠定了基礎,從而決定了他畢業之后能有獨立的思考方式,有自我學習成長的能力,有較高的審美和表現能力。因此,在設計專業基礎課程里確立了五大主干課程造型基礎、形態基礎Ⅰ、形態基礎Ⅱ、傳統裝飾圖形、設計思維與表達,這五大主課程的想法,基礎課程涵蓋了視覺表現的造型與形式,具備具象和抽象的造型能力,具備各種形式語言的表達能力,具備從傳統中學習汲取營養和轉換能力,具備深入思考和創意表達的能力。設計專業基礎不再以技術培養為目的,內容豐富的寬泛基礎,側重對學生素養和思維培養的訓練,綜合能力的體現。強調基礎課的重要性,但是反過來也不能給予基礎課太大的包袱,往往對基礎課太過重視,又有很多局限,實際上設計基礎課程,在一年中的學習中給學生明確的學習方向和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專業課形成相吻合的銜接關系就很好了。而大學四年的學習是一個大的體系,為畢業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二、專業基礎課程都應該是轉換思維的教學過程,是開啟創新思維的途徑。
現在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的信息來源很廣泛,課程的不再是原來傳統的上課方式,以傳授知識為主,而現在更多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辨別有用的知識,具備選擇知識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給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啟示,從而把教學內容進行轉換,從傳統的傳授知識到現在的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上課前,我們將知識方面的問題通過課前準備的方式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課余時間加以掌握,而課上側重于講述如何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表現的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自覺地運用互聯網、圖書館,并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查找和收集,將相關課程知識自食汲取,并獲得比老師所傳授還要多的新信息;通過參觀展覽引導學生使其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本學科或者跨學科的講座和視頻分享觀看,獲取知識的方式多樣化,學習不再是如何獲取知識而是在知識的海洋里如何選擇和辨別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以及整合知識的能力。這恰恰是對學習思維方式的轉變,通過各個專業基礎課程把這樣的轉變融會貫通,貫穿在每一門的課程里,讓學生更有積極性的去學習,轉換學習的思路,建立學生自己的思考方式,觀看方式,表現方式。這種變化也在考量教師自己知識結構的更新與完整性問題,也使得基礎教學和更多的學科領域結合起來,例如我們會關注藝術設計與人文科學、社會學、技術美學、心理學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不斷積累自己的實踐經驗的同時,盡可能了解和關注更多、更新的學科知識,讓我意識到教師的優勢,不在于看到信息,而在于對信息的選擇和綜合的能力,因此,通過老師集體備課中進行知識的互補,通過不斷更新課件提高教學的質量。在具體教學中,老師們不斷地探索教學手段,因為我們認識到時代需要教學方式的變化。
三、對設計基礎教學的內容和目標
造型基礎是設計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必備的形象思維能力、造型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為目的的基礎課程。本課程為專業服務,是專業學習的先修課程。通過本課程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素描知識、構圖能力,具備單色造型的基本能力;同時能用提煉、取舍、強調、夸張、概括等各種藝術手法表現物象。色彩部分課程內容從自然色彩和抽象色彩兩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從感性到理性,全方位地啟發學生逐漸進入藝術設計領域。關注內心世界和抽象語言的表達。增強學生應用設計能力,提升專業素養與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創意思維能力與手繪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
形態基礎Ⅰ、Ⅱ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形態的抽象理解、創造的能力。通過對點、線、面、體的宏觀與微觀范圍內的寬泛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解決其在面積、空間、肌理、節奏與韻律等不同方面的關系問題,讓學生科學的解析形色,在設計實踐中尋求新的造型觀念,訓練設計思維,培養審美趣味,進而研究賦予圖形與形態以生命與寓意的各種可能性。在于培養學生對形態的理解以及表現的能力。學習掌握形式法則的運用。學習掌握形態中點、線、面、體的宏觀與微觀范圍內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解決其在面積、空間、肌理、節奏與韻律等不同方面的關系問題,讓學生科學的解析形態與結構。在設計實踐中尋求新的造型觀念,訓練設計思維,培養審美趣味,進而研究賦予圖形與形態以生命與寓意的各種可能性。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對視覺藝術形式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在實踐中,抽取其形態要素、關系要素和色彩要素加以研究,強調系統性、邏輯性和條理性,強化訓練學生在形態、空間和色彩等方面的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對立體形態中的形體、空間、結構、材質、色彩諸方面進行造型組織上的探索與研究,為今后的設計打下必要的基礎。立體部分的課題在三維造型中的形態、體積、空間、結構、材質、色彩等各自不同的特征。學習與研究它們之間的組織關系,形態創造的形式法則,即了解三維造型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表現方法與技能,學會對三維造型基本的審美判斷能力,學會對體積、空間形態的認識及塑造能力的培養。學會對材質、色彩在體積、空間中的應用能力的培養。
傳統裝飾圖形課程是培養具有中國傳統形態藝術的審美意象,無論從造型結構方面,還是從圖像內涵的意義來說,傳統形態藝術都有其特殊的魅力。中國傳統形態藝術的內容來自于客觀的現實,但并非寫實。從遠古時代的圖騰符號到彩陶紋樣,自戰國時期帛衣上的紋樣到明清建筑上的裝飾附件,繁縟多樣的傳統裝飾藝術具備深邃的民族文化基礎和歷史傳承意義,是我們新時代設計師應該學習和繼承的民族瑰寶。通過中國傳統形態藝術的學習,使學生獲得識別傳統圖形語義的能力和表達技能,并培養學生以民族文化為基礎進行創新設計的能力。
設計思維與表現課程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通過視覺語言表達信息內容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創意思維的培養通過演義、聯想、發散、歸納、反向等的思維方式有針對性訓練;還可以通過對事物觀察、發現、思考,學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并提煉有價值的視覺元素,使學生具備創意能力。在培養創意思維的同時兼顧對視覺語言的提煉和運用,以傳達信息內容的準確性表達創意內容。本課程是解決設計思維轉換的核心課程。
四、教師在教學任務中要具備一定的責任和擔當
教師是設計基礎課程的核心,經常上課中學生問老師不知道如何繼續下去了,這就是改變的開始。讓學生開始思考新的思路,而不是知識的填鴨。中國學生沒有挑戰權威的精神,對于老師的授課沒有過疑問,這在上課中我就經常讓同學們提問,開始是硬性要求,后來氣氛很好大家紛紛主動表達自己的建議和疑問,鼓勵學生理性思考,所以說課程的設置和細化是很重要的。教學中對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目標的細化以及教學組織方式、教學內容的細化與評價標準的建立,解決設計基礎訓練的方法論與實施標準,對已有的設計基礎課程改革實踐進行理論總結,從方法論與設計教育系統論的高度認識設計基礎課程改革的大趨勢與大方向;在充分研究與吸收國際先進教學思想成果的基礎上,更要結合中國國情提出理論上及實踐方法上的創造性見解。這決定了基礎教育總是在路上,需要不斷探索與時俱進的設計基礎課程探索改革的新方法、新途徑。
設計教育涉及諸多領域:視覺心理、藝術設計科學、藝術設計文化、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設計學、設計史論、設計教學法等課題研究。同時,清醒地認識到設計教育必須重視高科技的發展給設計帶來的潛動力。
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認定是很重要的,現在每個專業院校都在做自己的設計基礎課程,都有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東西,相比起來特色更為重要。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良好藝術氛圍無疑是給學生的最好的基礎教育,這種氣氛對大學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不足,并且要認識到教學是在需要不斷的轉換和進步。與時俱進是在根據學生具體的實際情況,還要看到時代的變化,大學不能再是象牙塔的代名詞,而應該和時代社會緊密聯系,讓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不再是技能的培訓,在這個發展快速的社會里強調技術的學習,那么畢業就等于失業。
作者簡介:郝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