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佐海
摘 要:對于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而言,數學教學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教師選擇使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事關教學效果提高的問題。新課改以來也提倡分層次教學法,這種做法都是在提醒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聯系生活確定教學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高的基本途徑,也是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的要求。
關鍵詞:教學方法 生活化 學生層次 因材施教
長期以來,教學一向強調“師道尊嚴”。在課堂上,教師往往是居高臨下,采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的做法,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首要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小學,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領路人。美國電影《師生情》有這樣一個片段:一位白人教師到黑人社區任教小學一年級,在第一節數學課中老師伸出五個手指問其中一名黑人小孩,“這是幾個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個。”老師沒有指責他說錯了,而是高興地大聲贊道:“你真厲害,還差兩個你就數對了。”教師一句贊賞的話,就緩和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見,教師要善于用放大鏡發現學生的閃光 ,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對每個問題、每個學生的評價不可輕易否定,更不要隨便說“錯”,否則就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正所謂,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新課改實施以來,小學數學教育更加重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選擇,教學方法對于教學質量提高的影響已經被廣大教師所認可。對于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而言,數學教學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教師選擇使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事關教學效果提高的問題。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知識體系建構。有經驗的老師都非常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因為方法得當效率才能提高。
一、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確定方法
素質教育實施到今天,一直都在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地實施教學方法。新課改也提倡分層次教學法,這種做法都是在提醒我們做教師的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然后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方法。所以我們提倡備課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情況的了解,尤其是學生認知水平的了解,更是備課的重要內容。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有很多途徑,比如通過和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在談話過程中就可以了解兒童的心理及知識儲備;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就是可以知曉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測試的形式了解學生,考試的內容及學生的答卷情況就可以明白地顯示出學生的知識能力。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再確定教學方法,那么這種方法就會十分有效。
二、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為教學服務的,選擇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為教學服務,都要從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學習數學打下基礎。教學內容決定教師應該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反過來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確定自己的教學方法,力爭使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融會貫通,形成合力,提升教學效果。如,認識圖形的教學內容就適合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采用直觀具體的教學方法,可以給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印象,進而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選擇對于教學質量的影響是很多教師都認識到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科學地選擇教學方法,因內容而定、因學生而定、因學校的實際條件而定,而且科學的教學方法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認真對待。
三、數學教學生活化
科學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密切聯系生活而確定的,都應該和生活密切相關,源自于生活的教學就像泉水一樣不會枯竭。比如,三角形、圓形的認識及面積計算等內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可以讓學生進行前期調查,了解生活中都有哪些這樣的圖形,分別是什么用處,利用了這些形狀的什么特點。這樣教學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都會很高。聯系生活確定教學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高的基本途徑,也是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的要求,所以生活化教學應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常態化。而且與生活密切結合,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因為知識離自己的生活是如此近而愿意學習數學。
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更是教師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的標志,科學選擇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方法,充分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這都是確定選擇什么教學方法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務必給予應有的重視。分層教學法在小學生中十分受歡迎,這樣可以使不同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樹立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