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易平
摘 要:濕地作為地球上具備多項功能且獨特的生態系統,其屬于自然界中最有生物多樣性的一種生態景觀以及人類的生存環境,濕地保護逐漸在生態省市的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生態理念下的濕地植被的修復,及景觀林帶的重建實施分析探討。
關鍵詞:生態理念;濕地植被;修復;景觀;重建
濕地作為陸地和水域間的生態交錯區,其屬于地球上陸地與水域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另外,濕地作為較為重要的一種自然資源,其還是最有生物多樣性的一種生態景觀以及人類的生存環境,在調節氣候、蓄洪防旱、避免環境污染、土壤侵蝕的控制等各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保護濕地及恢復濕地的生態,其對生態平衡的維護,生態狀況的改善、人與自然的和諧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近幾年,由于人為及自然因素造成的影響,當前世界各處的濕地仍處于逐漸退化或者即將退化中,尤其使濕地的修復,已經成為當前生態學恢復的重要研究內容。本文主要對生態理念下的濕地植被的修復,及景觀林帶的重建實施分析探討。
一、生態理念的濕地植被修復
1.食物鏈修復。所謂的濕地植物,就是除去魚類餌料,作為珍稀水禽食物來源的植物,如眼子菜、苦草、菹草、狐尾藻、大茨藻等,屬于雁類、鶴類等植食水禽主要的食物來源。但是,由于人類的過度利用,就會對濕地植物造成嚴重的影響,并導致資源缺乏,這就會對植食水禽的飲食造成影響。因此,需要開展人工補植,以此對植食水禽的食物鏈完整性進行保障。
2.駁岸修復。濕地駁岸作為濕地和陸地間的過渡帶,其作用主要為:可以對濕地駁岸的生物多樣性進行豐富;地表的雨水通常會匯集在濕地前,可對雨水實施凈化;可以使濕地附近的土壤水源的涵養力有效增強。但是,由于大部分河流、湖泊、水庫駁岸都已經被固化,這不僅會對濕地的景觀林帶造成影響,而且還會使植被具備的凈化功能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對駁岸的固化狀況盡量減少,并對濕地的生態駁岸進行建立,最大可能的對濕地駁岸的植被具備的美化及凈化功能進行恢復。
3.農業面源污染的修復。濕地周邊通常有很多農田,農業的生產不僅屬于對濕地面源造成污染的主要來源,而且還會導致水土流失,并造成濕地淤積。該種狀況的修復主要是在濕地的周圍相應范圍內實施退耕還林的策略,其作用通常為:可以有效減少由于農業生產而運用的農藥、化肥、除草劑等隨著地表徑流流入到濕地,并使農業面源造成的污染有效減輕;木本植物在實際生長的時候,通常會對土壤中的 N、P進行有效吸收;可以使由于農業開墾造成的水土流失狀況有效減少;木本植物通常具有較為發達的根系,不僅可以固沙固土,而且還可以減緩水流,避免泥沙流入到濕地。
4.生物多樣性修復。生物多樣性的修復通常包括以下幾方面:(1)豐富濕地的物種。對濕地的植被進行栽培,通常可以有效改變濕地物種單調的狀況,促使濕地的生物實現多樣性,并使生態系統更趨向于穩定性,從而使生態系統的具體產出率有效提高。(2)為鳥類營造繁衍、棲息場所。如在濕地岸邊種植水杉、荻、蘆葦、池杉、柳等形態較大的植物,促使濕地與陸地相連,為鳥類的繁衍及其逃避天敵構建良好的條件。(3)對濕地環境的指示植物進行栽培。龍舌草、鳳眼蓮等都是良好的監測物種。例如,鳳眼蓮通常對砷(As)極為敏感,水中的砷(As)含量高達0.06mg/L的時候,2 h后鳳眼蓮葉片就會產生傷害癥狀,可以對水中是否有砷(As)實施監測。(4)濕地的植物景觀構建。對于水生植物而言,其觀賞季通常為夏季,冬季具備的觀賞性較差。因此,在對水生植物進行配置的時候,通常需選擇相應的常綠以及半常綠的種類,其可以使冬季的景觀得到有效美化。雖然部分水植物在冬季枯萎后,仍具有相應的觀賞性,所以,在配置的時候需要多加考慮。(5)護岸植被的構建。濕地周邊栽植水杉、植柳、池杉等相關植物,通常可以對洪水對濕地堤岸造成的沖擊有效抵御。
二、景觀林帶重建
景觀林帶在開展重建的時候,通常需要遵循選擇合適的種植植物、注重植物的季節性原則,并根據濕地的類型,選擇不同類型的植物對濕地景觀林帶實施重建。
1.濕地植物的選擇原則。在對濕地景觀林帶進行重建時,需遵循以下原則:(1)種植樹種盡可能為鄉土樹種,并加強對現有植被的保護。景觀林帶的重建植物盡量選擇當地的,或者融于當地的植物,這樣不僅成本低,更容易生存,且不會對當地的物種造成破壞,并導致物種入侵;對于水蕨、中華水韭、莼菜等較為珍稀物種的存有的區域,通常具有較大的難度,需加強對原有植被的保護。(2)注重植被的季節變化,合理種植。景觀林帶在重建中,需依照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絢麗、冬景蒼茫的特點進行重建,不同植物在配置時需選擇合理的比例,以此對濕地的植物種類進行豐富。同時,栽培的密度需要適中,否則會對植物空間的伸展造成影響。
2.不同類型植被的配置
(1)池塘、湖泊植被的配置。由于池塘、湖泊的水體通常較淺,風浪小且基質比較厚,可根據浮水區、挺水區、沉水區實施植物配置。對于挺水區而言,通常栽培菰、蘆葦、荻、蓮、菖蒲、香蒲、香蒲、花葉蘆竹、千屈菜、木賊、藨草、莎草、酸模葉蓼等。而浮水區通常栽培芡實、鳳眼蓮、水鱉、野菱、槐葉萍、睡蓮、萍蓬草、荇菜、荇菜、茶菱、滿江紅等。對于沉水區而言,通常可栽培菹草、竹葉眼子菜、苦草、黑藻、黃花貍藻、金魚藻、狐尾藻等。
(2)河流植被的配置。河流通常具有較大的水位落差,流速快,且河床多礫、沙,其基質較貧瘠,植物通常不易存活。河流栽培植物時,通常不能對河道泄洪造成影響,通常可在汊河道、次河道、開闊地帶栽種植物進行護岸,河主道通常不易栽種護岸植物,尤其是高桿的阻水植物,通常需種植在兩岸,避免對泄洪造成影響。對于城市的河流而言,其水體通常較深,可以通過人造浮島技術或者是圍欄栽培技術對濕地的植物進行栽培,通常具有美化環境、凈化水體的作用。
(3)駁岸植被的配置。濕地駁岸通常要在確保防洪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固化的比例。必須要固化的,對于豐水位、平水位以上的駁岸通常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固化:(1)植栽法,也就是在駁岸的橫切面或者網格狀的植草系統當中種植相應的草本植物;(2)筑堤法,也就是在部分石縫中種植植物。筑堤法以及植栽法中較為常見的植物栽培包括狗尾草、絡石、狗牙根、麥冬、白茅、結縷草、沿階草等。豐水位的上部可以全部實施綠化。如果駁岸整體需固化,就可以在水岸的坡地上修建花臺,通過垂直的綠化技術,將可攀援以及垂枝的植物進行栽培,從而使駁岸的綠化率得到有效提高,并構建綠色化的視覺環境,常見的植物包括爬墻虎、云南黃馨、紫藤、凌霄、常春藤、薛荔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濕地植物是水域與陸地交錯地帶的重要生態系統,其對生態平衡的維持、生物的多樣性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對濕地植被進行修復的時候,需選擇適合在當地生長的優勢種,通常為鄉土植物種,其通常可以使濕地景觀林帶得以有效恢復,并避免外來物種的入侵。
參考文獻:
[1]朱曉紅.流域水文過程與濕地景觀格局關系研究[J].河北水利,2018(08):37.
[2]楊錦.濕地植物對人工濕地生態環境修復的重要性[J].環境與發展,2018,30(08):203+205.
[3].著力生態修復 ?改善濕地環境[J].林業與生態,2018(07):13-14.
[4]丁中寶.濕地生態保護現狀及修復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18,12(18):163+165.
[5]趙永全,何彤慧,夏貴菊,鄧鑫.濕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的理論及方法概述[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4,26(0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