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

摘 要:中國鋼琴作品風格比較繁多,風格也都大不相同。莊曜的《新疆舞曲》,是新疆風格的鋼琴曲。通過本學期對作品的演奏,進行了研究和分析,選用該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從作曲家的創作特點還有作品反映的風格入手,對作品進行一些分析。根據自己在演奏過程中,我應當學習作品原本意義的基礎上,多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通過研究過程,對作品認識得到再次加深,并且收獲到了許多以往在演奏中所忽視的東西。
關鍵詞:莊曜 新疆舞曲 演奏風格
一、作者簡介
莊曜是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數字音樂教育學會副院長。1955年出生于莊行鎮,中國音樂家協會數字音樂教育學會副會長,1989年6月于南京藝術學院作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2000年就任該校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電子音樂學會理事。主要擔任本科及研究生的計算機音樂作曲、數字音頻藝術、音樂作品分析等課程。發表音樂分析、音樂教育、音樂創作、計算機應用作曲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十余篇。創作的作品二度獲得“中國音樂金鐘獎”。為“中國第六屆藝術節”、“第十屆全運會”開幕等大型文藝晚會以及多部電視片作曲。出版發行《少數民族印象之旅》等音樂CD近十種。
二、樂曲作品簡介
《新疆舞曲》是1992年創作的。該曲子選用了風格獨特的塔吉克音樂素材,屬于中等演奏曲目,但將帕米爾高原的神秘和塔吉克族人能歌善舞、熱情豪爽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果說作曲家的這個創作,是為這個鋼琴作品帶來的生命。
三、樂曲風格簡介
目前,莊曜的《新疆舞曲》在新疆作品風格中作為獨立的整體進行研究論述的文章中,時常被作為舉例說明的對象。在以往的鋼琴作品研究中,基本上能發現內容主要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去展開討論的:1.作曲家的作曲風格。2.該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內容。3.針對作品音樂理論去分析。4.該作品音響上的演奏差異。5.對該作品的演奏中的分析。6.從音樂美學、哲學、等不同角度去解釋作品的內涵。7.通過該作品的創作風格去反映某一種音樂的現象。鋼琴歷史的悠久,作品比較多,之前的大師已經對鋼琴類作品做過大量精細的分析和探究,可以使文章在之前大師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把音樂作品當演奏一樣,鋼琴的作品,種類繁多,風格大有差異。“中國鋼琴作品”因為他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豐富多樣的音樂風格,別具一格。近年來受到世界各地鋼琴演奏者的喜愛。
莊曜的《新疆舞曲》是中國鋼琴作品中的一首歡快的舞曲,旋律和極具名族風情的曲調,感染力非常強。從上個世紀40年代起,具有新疆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開始慢慢出現,作曲家將傳統的創作理論與新疆音樂調式相結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樂風格;和聲織體的變化打破以往的傳統古典音樂節奏,使曲子“舞蹈性”十足,受到廣大聽眾和鋼琴愛好者的一致喜愛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成為許多鋼琴家舉辦音樂會和學生們表演學習的必選曲目。作為一名河南的學生,接觸這首新疆民族的音樂產生著特殊的感情。因為開音樂會需要彈奏《新疆舞曲》所以對這首曲子的彈奏技術、風格等方面去更加深刻的研究一番,除了對新疆這片土地的熱愛,為了讓更多的音樂鋼琴愛好者,去更多的了解新疆風格的鋼琴作品。
四、樂曲創作來源
完整的音樂作品,除了需要創作者的靈感和才華之外,還需要演奏者彈奏時的表現,不然再好的鋼琴作品,也只能成為一張普通的樂譜而已。我國塔吉克族聚居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喀什庫爾干,那里全是山,終年冰雪覆蓋,比較險峻但是風景很壯麗。在冰山的腳下是河流和谷地,那里有無邊無際的草原,還有農田和勤勞的塔吉克人民,在這里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獨特的地貌風光和生活方式,孕育了音樂文化的深厚,塔吉克民族的人們能歌善舞,舞姿輕快活潑。他們將鷹視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舞蹈動作是去模擬雄鷹,稱之為鷹舞。
五、樂曲演奏技巧風格
引子(1-3)小節,首先開始自由的節奏莊板作為引子,開始是較長的散拍子,彈奏的時候踏板不要斷保持每小句的完整性,那樣會展現出邊疆牧民自由悠閑的生活方式。旋律的高低八度重復,使音樂表現的情感時遠時近,似乎在模仿塔吉克民族特色的樂器“魔笛”,讓整個樂句充滿了神秘感。緊接著左右手相互交替的一段十六分音符,猶如瀑布般從高山飛流直下,聚集以后引出主題。
(6-9)小節需要雙手跑動的部分,作者的意圖除了使用熟練的左右手交替,是為了展現出山脈的起伏感,所以需要去根據旋律跑動的方向,彈奏的時候上行漸強,下行漸弱的情感去演奏,后邊快要彈奏到結束的時候去完成這個段,尾處的減弱還有減慢,平常我在彈奏的時候在每句中間更換踏板之外,還可以在彈奏中加入一些“碎踏板”,不要太多,使這個樂句彈奏的時候即流暢又會使曲子聽起來清脆和有彈性,如果不使用這種方法,彈奏的時候音色會太干硬,彈起來音色不柔和。
(10-25)小節樂曲開始是充滿有活力的舞曲,所以切分音彈奏的時候要突出,拍子為2/4拍,速度125。A段與A1段的主題,是屬于活潑而且有彈性的,但旋律跳躍性不大。(26-30)小節,彈奏的旋律由對唱形式交相輝映,就像是民間的歌舞,非常的熱鬧無比,將塔吉克族的少年兒童體現的活潑可愛天真,還有快樂向上的一面體現在這段旋律中,非常的能夠表現出當時在這段歌舞中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我上專業課中,曾與導師的探討過,鋼琴譜面上的速度標記非常重要,需要把這些標記出來,體現作者的用心良苦,因為速度標記是這段音樂主題的感情,表達當時跳舞時的韻律的基礎,所以不能隨意變動速度。要不然會影響并破壞這段主題風格,不能突出當時跳舞的心情,這段音樂中左手彈奏的跳音比較凸顯出新疆民族特色運用了切分的節奏類型,在切分音的時候把切分音去稍微彈的重音點,可以突出音樂風格,還能讓整體音樂聽起來比較歡快熱鬧。由于這段節奏速度比較快,彈奏的時候容易使節奏比較趕,所以在彈奏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速度和手指的靈活性,私下要慢練在快彈重復練習。在每個段落的每個樂句結束要進行呼吸,使音樂彈奏的時候不會太趕,
連接部(85)小節,這個小節彈奏的時候是比較華麗, 16分音符左右手合奏一氣呵成,速度由快到慢的進入中段,彈奏的時候就像在高山中空曠的高原上一群孩子從高山中跑下來的情節,然后來到平地住戶家,還有放羊人,讓孩子們不禁慢慢放慢腳步的來到這個安逸的場景。
在上專業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是和弦波音還是左右手一起跑動的音階,都需要用指尖的力量去控制,后面由慢在到快的樂段進入16分音符跑動部分的時候,彈奏到快結束跳音的時候,彈奏的時候用斷奏曲演奏,使彈奏時候的音色更加堅定寬闊,這樣彈奏的時候會使音樂聽起來比較自然,非常親切的在腦海中展現出音樂人物的形象。在彈奏時候踏板要多加些碎踏板,彈奏的時侯會使16分音符彈奏的音不那么混亂,分散在各個音域,是為了不讓彈奏時出現音色渾濁的情況,在彈奏低音的時候不太建議使用踏板,樂曲開始引子部分的踏板也是這樣去使用的。
作品中部(86-89)(94-97)小節,這個樂段彈奏的時候非常有歌唱性的去彈奏,由于這段旋律是移高八度去彈奏,使這個樂段效果有近及遠逐步進行,層次感非常分明。左手的上行伴奏音型,由分解和弦組成,彈奏的時候增強了旋律的流暢性。在節拍上作曲家運用了7/8拍,屬于混合復合型節拍,所以彈奏的時候會有節拍重音較多的多變性,使樂曲的旋律優美也不失動感。
結束部(156-164)小節,隨著比較歡快的音樂,最后非常熱鬧的音樂中結束。彈奏的時候,仿佛音色中能聽到孩子們在高山中開心嬉笑的玩耍聲,也能夠從中體會到新疆少數民族的歡快生活。在上專業課演奏的過程中,我覺得彈這首曲子時要合理控制強弱段落,分清主要的主題段落,以免造成混亂中吵鬧的音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