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杰
摘 要:根據青少年生理特征,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屬于變聲期階段,此階段的音樂課堂應該注重保護學生聲帶,但同時這一時期又是培養學生樂感的重要階段,本文將探析如何在中音樂課堂中解決這一矛盾,既保護學生變聲期的聲帶發育,又能提高音樂課堂效率以提高學生樂感的培養。
一、中學生生理特點描述
變聲期是指14-16歲的青少年,男生至18歲完成,女生至16歲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生均處于中學階段。從醫學角度來看,聲帶發生變化是變聲期的一個重要表現,女生在青春期時,喉部變狹小,聲帶較短、較薄、振動頻率高,因而音調較高而且細;青春期時的男生喉腔較大,聲帶較寬、較厚,所以音調比較低沉而粗啞。處于變聲期的青少年,原本愛玩愛鬧的年齡,都愛大聲喊叫、唱歌,其實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應該注意對聲帶的保護,避免因大喊大叫出現充血、水腫或發生聲帶小結或聲帶息肉等病變,嚴重者可導致聲音嘶啞甚至呼吸困難不能說話。
筆者作為中學音樂教師,對于學生處在變聲期這一現象研究了許久,包括課堂提醒學生保護嗓子,教授學生正確使用嗓子歌唱等方法。因此對變聲期階段的中學音樂課堂如何高校進行,做了多種嘗試。
二、變聲期歌唱課培養手段
因中學生變聲生理特征,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歌唱課教學時,既要保護學生的聲帶、嗓音,又要保障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這就要求教師要依據發聲訓練的基本要求,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基礎性訓練。對于女生而言,變聲期音色變化不會太大,緩慢的進行聲樂發聲基礎訓練,不會對聲帶造成太大影響。但對于男生而言,變聲期早期聲音比較沙啞,容易唱跑調,聲帶也容易充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區別對待進行訓練,女生可以靠胸腔、頭部發聲,而男生則需要靠胸腔發音。在這樣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發聲訓練,并且要掌握好發聲音域,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內,不宜過高或過低,更不宜跨度過大。
訓練發聲時,要注意提醒學生音量不宜過大,同時在氣息訓練方面要加強,讓學生保持平穩氣息進行歌唱。
在備課時,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將歌唱課與欣賞課交叉安排授課,避免學生用嗓過度,導致聲帶充血、聲音沙啞,損害嗓子健康。
三、變聲期音樂課堂突出樂感教學
為保護變聲期學生的聲帶健康,這一時期的音樂課最好多安排一些培養學生樂感的授課內容,初必要的歌唱課外,多融入一些音樂課堂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音樂創作中。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除了讓學生們學唱歌,教會學生們如何欣賞音樂也及其的重要。教師不能因為教學進度一味的安排歌唱課給學生的變聲期帶來壓力。可以合理安排欣賞課,擴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選取積極健康的國內外著名音樂作品帶領學生分析和鑒賞,進而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熱愛。
另一方面,除歌唱課、欣賞課外,可以根據學校條件增加器樂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到口琴、豎笛、鍵盤笛、卡祖笛,達到電子琴、古箏、二胡。這些樂器的加入,很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單獨看多媒體欣賞更容易活躍課堂、豐富教學內容,也更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音樂藝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或者在課堂中抽出幾分鐘帶領學生進行“聽音游戲”,在游戲中訓練學生的音準問題,培養學生建立音高概念。
以上這些方式都可以融入中學音樂課堂,邊學邊練,可以極大的提升課堂效率。
四、變聲期音樂課堂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游戲的應用
奧爾夫教學法是德國著名音樂家卡爾·奧爾夫創造的。屬于一個獨立的音樂教育體系。在中學音樂課堂中,如果音樂教師學習并熟練掌握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就可以在備課階段,針對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奧爾夫音樂游戲,在游戲中讓學生們練聲、學唱、鑒賞、學習樂器等。都可以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樂感。
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創建“開放式”課堂。例如:初中八年級的學唱課《太陽出來喜洋洋》,這是一首典型的四川民歌,而且旋律大部分學生都會,教會學生唱這首歌很容易,這個時候為了保護學生變聲期的聲帶,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方法,向學生介紹一些四川的歌謠、舞蹈、地方文化等,鼓勵學生分組選擇其中一項,編排到《太陽出來喜洋洋》的原曲調中,即對歌詞或表演進行改編,然后分組進行展演。這一過程不僅可以保護學生合理用嗓,也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創造力進行二度乃至三度創作。
例如七年級第二單元的《溜冰圓舞曲》欣賞課。在基礎欣賞過后,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了解的童謠或詩歌改變成圓舞曲節奏表演出來,例如童謠《小老鼠,上燈臺》。圓舞曲是典型的三拍子節奏,可以帶領學生用三/四拍節奏念唱:
“小 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來∣了--∣嘰里 咕 嚕∣嘰里 ?咕 嚕∣滾-下∣來--”。
上面例子中,選取學生們耳熟能詳的童謠或者兒歌進行不同節拍的編配,可以訓練學生們對不同拍號節奏的掌握,也可以增強對學生節奏的訓練。
在變聲期中學音樂課堂中,音樂教師要側重教學的過程,傳統課堂強調的是結果,開放式、生成式的課堂強調的是過程,要通過奧爾夫音樂法創編的音樂游戲,讓學生切身體驗這個學習的過程,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幫助學生長期積累音樂知識,逐漸掌握音樂技術。在這樣的開放式的課堂中,學生才能感受到節奏的魅力、舞蹈的魅力、音樂的魅力。即便嗓子不適合整節課的歌唱,也可以讓學生很好的感受到音樂。
總而言之,在變聲期階段的中學音樂課堂中,教師除了要掌握正確的練聲方法來訓練學生歌唱,時刻提醒學生保護聲帶發育,更要注重律動、樂感的培養。早在七十年代時期,日本鈴木音樂教學法就運用律動進行音樂教學了。再加上德國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只要音樂教師對自己的授課內容投入備課精力,一定會設計出一門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化、興趣濃厚的中學音樂課堂。只有這樣增加各種音樂活動,鼓勵學生舉一反三進行歌曲再創作,才能弱化變聲期對歌唱課造成的影響。國外的教學法引入中國,我們就要高度的利用起來,改變成符合我國中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合理的選擇和改變授課內容,有益于整體音樂課效率的提高和質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