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維
摘要:中學語文教學標準在提高,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語言規范化、藝術化、嚴謹化是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語文課堂上的朗讀教學環節更需要教師對教學語言進行特殊化處理,方能提升教學效益。本文將圍繞中學語文朗讀教學語言展開論述。
關鍵詞:中學語文;朗讀教學;語言藝術
教學語言是教育成果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伴隨教師個人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學語言也是需要不斷優化的。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更要率先垂范,運用精良,帶有藝術化的語言來指導學生學習、朗讀。這門藝術是值得每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付出終身的精力去研究的。
一、中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語言存在的問題
無疑,教學語言決定了教學效果,這也是教師之間水平差異導致教學效果迥異的最直接體現。從目前語文課堂上教師采用的教學語言來看,普遍存在以下共通的問題,對教學造成了不利影響。
(一)教學語言生硬,課堂氣氛嚴肅
相信許多教師在面對學生時都會刻意的板起臉孔,希望能夠在學生中間樹立威信。在教學語言的組織方面,生硬、無趣,且毫無新意,導致課堂上氣氛嚴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情緒緊張、壓抑,表現出的狀態也很不理想。實際上,平等的師生地位,詼諧幽默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夠拉近師生距離,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還能夠更有效的調動學生情感,使他們進入到最佳的朗讀狀態中。
(二)教學語言缺乏創新,老生常談
通常對于同一篇文章,教師講解時運用的語言都是大同小異的,面對歷屆學生都是如此,很少加入一些新的看法或論證的依據。缺乏創新的教學語言無無法使朗讀教學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只能在原地停留,而學生早已生厭。
(三)評價語言負面,打消學生積極性
在學生朗讀后,教師往往會第一時間進行點評,對于他們存在的不足,也總是運用負面的批評性語言直接指出,對于心理敏感的中學生來說,這使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打擊,下一次參與朗讀的積極性明顯降低。可見,教學評價必須考慮到學生的感受,以鼓勵、尊重為主。以上問題是教師在課堂上需要注意的,否則一個小小的細節將引發更多的問題。
二、中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語言藝術
(一)教學語言藝術化,增強代入感
教材中一篇篇文章或講述了某個生動的故事,或描繪了動人的景色,學生只有站在第一角度去賞析、感受,才能領悟作者想要表現的內涵。朗讀的作用在于將他們帶入到畫面和情境之中,激起學生的情感。但試想,如果教師將朗讀作為一項硬性的任務布置下去,學生們就會應付了事的完成,是完全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的,更無法表現出作品原有的藝術性。藝術化的教學語言能夠根據文本類型和內容的不同,處理好語氣,設計好內容,感染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帶著更飽滿的情緒去朗讀[1]。例如,在讓學生朗讀寫景文章之前,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我們祖國的名山大川數不勝數,本文作者在游覽了某一景色怡人的圣地后發出了贊嘆,也將景色細致的刻畫了下來,相信其中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慨。下面,就讓我們帶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自然的向往之情,一起來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究竟飽覽了怎樣的景色,這處景色又位于我國的哪座城市呢?相比于直接讓學生朗讀課文,這樣的引導性教學語言更具感染力和藝術色彩,學生們的情緒與情感被帶動,相信一定能夠全情投入到接下來的朗讀中。
(二)教學語言幽默化,指導不足
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常常會由于“放不開”而難以讀出情感和人物特點,這時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同樣要設計好語言,要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恰到好處的指出不足,使學生愉快的接受并調整朗讀語氣。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教師設計教學必須從他們的心理特點角度出發,否則很容易在無形中傷害學生,使學生疏遠自己。有這樣一則案例,幾名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由于語氣過于柔弱,沒有讀出應有的氣勢,導致其他學生對人物特點的理解出現了偏差,這時教師沒有直接點評,更沒有批評,而是幽默的說:“如果主人公是以這樣的語氣來說的,恐怕不僅會被敵人嘲笑,在本國也無法樹立威信吧!想想我平時嚴厲起來是什么樣子的,你最害怕什么樣的語氣。”班級內緊張的氣氛瞬間放松了下來,學生們也紛紛笑了起來,朗讀的這名學生一聽,立即轉換了語氣,重新讀了一遍,問題有了很大改善[2]。這名教師運用幽默的語言,調節了課堂氣氛,也委婉的指出了學生的不足,保護了中學生敏感的自尊心,不失為一種巧妙的朗讀指導方式。通過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教學語言對教學效果產生的直接影響,教師不必在課堂上過于嚴肅,適當的幽默不僅是師生關系的調節劑,也是取得良好教學效益的催化劑。
(三)教學語言精準化,啟發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引導、啟發的作用,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在朗讀過程中也是一樣,學生對于不同文章持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這在他們朗讀的過程中也有充分體現,教師如果一味否定必定會打消學生積極性,此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以啟發性、精準化的教學語言,使學生的思路趨于統一,更準確的理解文章。在學生朗讀后,教師可以提問:這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想一想他是抱著怎樣的想法來說出這句話的?在學生朗讀期間教師可以提出: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著怎樣的作用?朗讀的語調應該上揚還是平靜?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個性化啟發,將使朗讀的效果翻倍式提升[3]。
除了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外,教師也要重視范讀的作用。范讀時,要飽含情感,帶著對文章的理解,處理好細節,學生在揣摩教師語氣的同時,也懂得了如何把握人物情感,控制聲調的抑揚頓挫,提高了朗讀的藝術感。在范讀的過程中不時地插入對內容的解析,效果更好。
(四)評價語言正面化,保護興趣
無論是對學生進行集中評價,還是在朗讀后的即時點評,教師都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興趣,不要直接以否定、批評性的語言使他們受到打擊,在體現公正、合理的同時,也要恰到好處的,委婉的指出不足。首先,要避免使用“不好”、“不行”等詞匯,直接否定而不給出改善建議,學生會立刻泄氣,原有的學習動力也消失殆盡了。經驗豐富的教師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競爭心理,使他們愿意改正,并且找到正確的方法。例如,學生朗讀后,教師點評:聲音很洪亮,吐字清晰,這兩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但是我認為文中的女主人公應該是略顯柔弱的,我們是不是該想辦法讀出這種柔弱和無助之感呢?這句點評先表示肯定,再委婉的指出不足,最后的問句意在征得學生的同意,使他們感覺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不是教師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了自己。相信這樣的點評學生一定欣然接受,也愿意直視自己的不足。
三、結語
教學語言是教師個人教學水平的彰顯,是在不斷累積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中學生正處于學習語文的核心階段,且語文這門學科本身就是以語言為代表的,想要培養出語言水平高、文化素養強的人才,教師首先需要具備高水平的教學語言設計能力,以藝術化、精準化、幽默化的語言打動學生,引導學生,提高朗讀教學效益。上文分別從三方面分析了朗讀教學的語言藝術,幾點拙見僅供業內人士參考。希望在未來,語文教師個人教學水平及教研能力獲得大幅度的提高,語文教育事業也能取得更輝煌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沈偉強.淺談中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語言藝術[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2):3-3.
[2]殷競艷.中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語言藝術簡述[J].才智,2018(21):69.
[3]單哲.淺談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的語言技巧[J].教師,2017(25):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