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卓立
摘 要:文章以植被恢復工程中碳匯造林技術為研究對象,首先簡單分析了碳匯造林技術,隨后探討了植被恢復工程中碳匯造林原則,最后著重對植被恢復工程中碳匯造林技術進行了討論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植被恢復工程;碳匯造林技術;應用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均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二氧化碳作為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理應采取有效的固碳措施,盡可能的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在眾多固碳措施中,碳匯造林技術是一種較為經濟、高效的方法,通過分析該技術在植被恢復工程中的應用,對于提升植被恢復工程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碳匯造林技術概述
在認識碳匯造林技術前,首先應了解何為碳匯?所謂碳匯具體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量的多少,也可以被看作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一種能力。與碳匯相對應的概念是碳源,簡單來說是指二氧化碳產生的源頭。為有效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一般會通過減少碳源(比如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或者增加碳匯(比如文章研究的碳匯造林技術)來實現。其中碳匯造林技術是一種主要的增加碳匯方式之一,具體指的是在已經確定基線的土地之上,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采用林木種植技術,開展造林工作,并針對造林與林木生長過程進行碳匯計量與監測,有效增加林木植物的固碳能力。相較于一般的造林技術,碳匯造林更加注重的是林木碳匯功能高低,并且有著碳匯計量與檢測等特殊的技術要求,更加注重森林生態效益。碳匯造林技術是一種最為經濟、高效的固碳方式,在植被恢復工程中應用碳匯造林技術,可有效提升植被恢復工程的生態效益,對于工程經濟效益提升也有著較為積極的影響意義。
二、植被恢復工程中碳匯造林原則
1.物種多樣性原則,在植被恢復工程中進行碳匯造林,除了能夠確保林木最大限度地增加碳匯的同時,還應結合當地生物分布特點,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森林內營造一個更加穩定的小型生態系統,從而有效提升森林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充分發揮植被恢復工程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2.在植被恢復工程中應用碳匯造林技術,應優先考慮公益林,在具體造林過程中,應結合當地氣候環境變化,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選擇計較適合當地種植的樹種,并且樹種應保持多樣性,多樹種、多林種相結合。以廣東地區為例,在植被恢復工程中應用造林技術時,可以選擇樟樹、荷木、楓香、山杜英、相思、火力楠等樹種。在進行碳匯造林設計時,應嚴格按照規劃濟寧設計,并以此為依據,做好造林施工工作。
3.在進行碳匯造林實施時,應盡可能的減少造林活動所造成的碳排放和碳泄漏,同時還要做好碳匯造林種植技術的全面落實,比如整地、栽植、施肥、撫育管理等。同時在種植是,還要做好碳匯林空間分布分析,應確保造林地能夠充分滿足林木生長需要,真多疏林地,可以采取補充性種植,同時還應考慮到人為干擾因素,應盡可能選擇在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進行碳匯造林。
三、植被恢復工程中碳匯造林技術
1.合理選擇樹種。在進行植被恢復工程碳匯造林樹種選擇時,應結合當地氣候立地條件,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并且樹種本身有著較強的固碳能力,抗逆性性強,穩定性好,同時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比如廣東地區屬于典型的亞熱帶、熱帶氣候,水熱資源十分豐富,因此可以選擇樟樹、荷木、紫薇、楓香、山杜英、香椿等樹木。與此同時,為確保造林內物種多樣性,還要做好樹種的合理搭配,減少同類樹種之間的競爭,保證林分結構穩定性。通常情況下,在造林時會隨機選擇3種以上的樹種進行混交造林。比如木荷、樟樹與其他闊葉類樹種比例為4:3:3,相鄰的統一樹種應控制在5株以內。
2.控制好碳匯造林種植密度。做好碳匯造林種植密度,確保林木能夠持續穩定生長,可有效提升林木固碳總量,提升林木碳匯效益。具體來說,在植被恢復工程中應用碳匯造林時,若目標土地基本無植被,每公頃土地可將林木種植數量控制在1200株左右,行距控制在2 4m,若是套種種植,每公頃可種植950株左右,行距控制在2 4m或者3 3.6m,結合原本的林地疏密合理控制種植樹木數量,保證整體種植密度滿足碳匯造林規劃設計要求。
3.整地挖穴。在實際整地時,應將灌木雜草清理干凈,按照實際地形,可進行帶狀整地或塊狀整地,然后濟寧挖穴,結合實際造林密度,沿著等高線設置好穴位,針對上下行穴位,應呈品字形排列。在挖穴時,還應注重將表土與回心土分開。由于廣東地區冬季氣溫相對較高,因此回表土與施基肥應選擇在12月份進行,先將表土與穴周圍草木灰回入穴內,提升樹穴內基礎養分,注意應先回表土后回心土,應將表土中枝丫、草根、石塊等雜物清理干凈再回土,在回土40%后,進行施基肥(過磷酸鈣200至2520g)處理,注意與穴內土壤充分拌勻。
4.樹木栽植與補植。栽植時應選擇合理的時間,通常是在春季雨后或者陰天進行,避免苗木遭受陽光爆嗮,降低成活率。若栽植的是容器苗,在栽植前應將塑料袋撕破。在進行栽植時應注意控制栽植深度,通常要比營養土深至3至5cm。如有必要,在完成栽植后還可以為樹苗做一個簡單的輔助支撐,比如利用木棍做一個簡單的支架,防止樹深歪斜,完成栽種后及時澆足定根水,加強后續的維護管理,確保樹苗平穩順利生長。
如果苗木是裸根,應注意選擇的苗木應根系旺盛,主根無損傷,苗身粗壯,無病蟲害,在起苗、運苗過程中,做好苗木根系保護,可以選擇在夜間進行苗木運輸,在白天運輸時應注意遮蓋處理,苗木根部應浸水,避免損傷苗木。在栽植裸根,苗木時,為避免出現窩根,可遵循“三埋”、“二踩”、“一提苗”栽植技術要點。與此同時,為有效提升裸根苗木的成活率,還可以采取泥漿浸根措施,可以在泥漿之中,摻一些食鹽、草木灰、尿素等肥料物質,從而可以保裸根苗木具有足夠的養分,快速適應新環境。在栽植時應確保苗木直立,根系舒展,在進行填土過程中,應注意在填至坑深60至70%時,輕輕上提苗木,令填土完全占據整個樹坑。最后需要澆灌定根水,待水完全滲入穴內,可將樹穴覆土填滿、壓實,以防土壤中水分蒸發,提高苗木成活率。
5.做好林木撫育管理。碳匯造林后需要連續撫育三年。在第一年初次完成苗木栽植后,植物會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新環境,在這一段時期,苗木一般比較“脆弱”,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因此需要加強撫育管理,有效為苗木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比如通過加強日常巡護,防止一些野兔、牛、羊等啃食幼苗,在發現死株后應及時補充新的苗木;在,苗木初次萌芽后,需要做好抹芽除蘗處理,只將一個茁壯的主生長枝干留下,其他多余的枝條全部剪除,更加有助于養分集中供應,保障幼樹穩定快速生長,最終整體成林也比較整齊。在每年4至5月份,應開展一次擴穴松土一次,將穴周圍的雜草清理干凈,次年7至8月份,進行一次全面的除草,根據立地條件,可在每一株樹上坡開挖一條弧形溝,溝長 40至60cm,寬 10至20cm,深 15至25cm,溝距樹干 40至60cm,然后將肥料均勻施入溝內,追肥后應立即做好覆土處理。
四、結語
綜上所述,碳匯造林技術是植被恢復工程中常見的一種技術,它在提升工程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結合實際,做好碳匯造林技術實施,充分發揮碳匯造林技術作用價值,推動植被恢復工程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曾彩蘭. 鄉土闊葉樹種在碳匯造林中的應用優勢[J]. 農民致富之友, 2017(17):148-148.
[2]陳菊梅. 碳匯林樹種選擇及主要造林技術措施[J]. 綠色科技, 2018(5).
[3]閆鑒, 唐夫凱, 崔明,等. 碳匯造林技術研究與探討——以長治市老頂山植被恢復工程為例[J]. 林業資源管理, 2012(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