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玲
【摘要】要真正解決鄉鎮年輕干部的斷層問題,必須立足長遠、有較高的站位。既要強調鄉村振興,使鄉村具有吸引力和獨特魅力;也需要年輕人有奉獻精神,甘愿為鄉村發展貢獻力量;還要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使廣大鄉村與城市一樣,享有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鄉村文化的豐碩成果。所有這些都需要創新制度機制作為保證。
【關鍵詞】鄉鎮年輕干部 斷層 任用制度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廣大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自治和新農村建設等改革舉措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活力。但是一些瓶頸問題也限制了鄉村進一步發展,鄉鎮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斷層問題最為突出。因此,為鄉鎮年輕干部斷層把脈,找到問題癥結,確立解決之策和有效抓手,盡快補齊短板,就顯得特別重要。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于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意見》,對新時代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作了具體工作部署。在2019年3月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規定,“樹立注重基層和實踐的導向,大力選拔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實績突出的干部。注重發現和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這是一個新的提法和大膽突破。
就全國范圍看,年輕干部缺乏是普遍現象。所以,黨和國家對此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和頂層制度安排,為此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年輕干部培養選拔的文件。但相對而言,中國廣大鄉村尤其是鄉鎮年輕干部更為缺乏,部分地方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
一是年輕干部數量少。目前全國各鄉鎮干部相對處于滿額甚至超編狀態,但具體到鄉鎮年輕干部占比卻非常低,這與中老年干部形成明顯的倒掛。據我們實地調研發現:不少鄉鎮年輕干部只占鄉鎮干部總書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較難找到年輕干部。群眾強烈反映,年輕干部在鄉鎮成為稀缺資源。有的鄉鎮除領導班子,在5名公務員中,年齡最小的為47歲。在某縣的鄉鎮和科局黨政一把手中,35歲以下只有12人,占全縣年輕干部7.1%。還有個縣,30歲以下的年輕干部在各鄉鎮不超過2人。青年興則事業興。在本該成為年輕人奮斗的舞臺的廣大鄉鎮,卻難覓年輕人的身影,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二是缺少具有專業技能的鄉鎮年輕干部,這是另一意義上的斷層。以往,我們主要從人員匱乏角度理解鄉鎮年輕干部斷層。其實,鄉鎮年輕干部如果跟不上時代發展,無一技之長,尤其是未掌握現代科技,即便人數再多,恐怕也無濟于事。新疆某縣的鄉鎮科級干部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以大學為第一學歷者只有9人,占總數的5%。其中業務型領導少,懂業務、有技術的年輕鄉鎮干部更少,更別提具有涉農、法律、經濟等專業技能的年輕干部了。還有鄉鎮領導反映,其編制只有12人,但實際人數為14人,超編2人,而真正能勝任工作的只有三四人。不少鄉鎮干部包括一些年輕干部業務不熟,不要說用電腦軟件辦公,快速打字都難,更不要說寫總結、做匯報、搞編程了。因此,令鄉鎮領導苦惱的是,讓年輕干部掌握一門技術、適應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尤為艱難。
三是不少鄉鎮年輕干部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尤其是缺乏管理和交際能力。有的鄉鎮年輕干部學歷不低,但往往所學非所用,與工作所要求的政治素質、管理能力、交際水平極不相稱,這必然導致與鄉鎮工作脫節。不少鄉鎮年輕干部是80后,不論他們生長在城市還是鄉村,往往與農村、農業、農民存在隔閡。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不少鄉鎮年輕干部并不擅長現代農業、村鎮規劃、社會治理、產業發展、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這就造成工作中治理經驗不足、缺乏開拓性與創新性。另外,不少鄉鎮年輕干部比較自我,缺乏與他人尤其是農民打交道的能力,很難與農民溝通。他們往往不了解鄉村和農民,語言和情感溝通困難,缺乏融入感和默契,更難產生共鳴,致使工作進展緩慢或很難開展。
鄉鎮年輕干部青黃不接,主要有以下危害:一是造成干部隊伍斷層,影響梯隊建設。二是比較而言,年輕干部雖有不足,但他們學歷高、知識豐富、有闖勁、創新意識強,更重要的是有現代管理能力和思想文化意識,這是鄉村治理最缺乏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旦出現鄉鎮年輕干部斷層,鄉村治理必然失去活力、底氣、方向和希望。因此,不少鄉鎮年輕干部青黃不接,短期內危害有限,但長期隱患會越來越大。三是鄉鎮年輕干部斷層將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戰略發展大局。
首先,鄉鎮年輕干部大量外流,直接導致鄉鎮干部隊伍斷流。對那些并不年輕甚至年長的鄉鎮干部而言,他們也有外流,但比例和影響都不大。鄉鎮年輕干部則不然,他們有理想抱負和發展機會,所以,各鄉鎮年輕干部外流甚多。有的被提拔到縣市甚至更高層級任職,有的被上級借調,還有的則通過各種考試“遠走高飛”。本來,鄉鎮處于國家干部體系的基礎地位,年輕干部應從高處往低處流;但現實卻正相反,大量年輕干部外流,導致鄉鎮年輕干部匱乏。據統計,近年來江西省通過考試、跳槽以及辭職等方式離崗的多是鄉鎮年輕干部,他們多是30歲以下的事業編。其中,考公務員者占47.8%,調到縣市者為34.97%,自主創業者為12.12%,調往國企者占3.36%,其他為2.07%。中部某城郊鎮共有54名干部,80后只有5人,但過去10年,5名80后的年輕干部全部“流失”。鄉鎮年輕干部本就占比不大,如此大量外流,無異于對鄉鎮干部的釜底抽薪。
其次,外援式鄉鎮年輕干部缺乏,就無法彌補外流帶來的空位。目前,為彌補鄉鎮干部缺乏,黨和國家提倡縣市以上干部到鄉鎮掛職等政策。這種方式有助于緩解鄉鎮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缺失的重壓,但下鄉任職干部的短期行為、外在化以及不到位等局限,使其很難真正起到鄉村干部年輕化的作用。另外,愿到鄉鎮就業與任職的外來人員和年輕干部較少,無法填補年輕干部離崗所留下的缺口,這必然導致鄉鎮年輕干部大量外流呈現一邊倒狀況。有人概括說:“基層比較艱苦,基層比較復雜,基層認干不認說。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大學生不愿去,不敢去。”某種程度上說,這反映了進出鄉鎮年輕干部的比例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