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芹
【摘要】鄉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大歷史背景之下,文藝工作者要努力塑造與傳播新型農民形象,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創作出更多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使文藝創作和藝術傳播實現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統一。
【關鍵詞】鄉村振興 文藝創作 藝術傳播 鄉土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進步。費孝通先生曾在《鄉土中國》中道出了中國人與鄉土文化的密切關系:“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農耕時代的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并建構了一套完整的文化認知體系,在鄉土社會中代代相傳。
從宏觀層面看,鄉土文化是具有完整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文化體系,集儒家文化和各類地域文化于一體;從微觀層面看,人們在對四季輪回、陰陽八卦、生老病死的認知中,逐漸形成了對開田播種、作業管理和生活方式的經驗傳承,在不經意中解答了一系列哲學命題。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往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對天地自然充滿敬畏。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傳統、教化思想、家風家訓和鄉村治理模式就是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形成的。
回望歷史,那些天人合一的生態圖景、自然本真的生命狀態,凝聚著一代代先人們至高的生存智慧。這些智慧歷經歲月的打磨,散發出奪目的光彩,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寶。雖然現在的鄉村已與過去大不相同,但千百年來傳承延續的鄉土文化基因已經化為剪不斷的鄉愁,融入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土文化的發展也將經歷一個文化重塑的過程。在這一方面,文藝工作者可以展現其大作為。
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指出:“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當前,中國鄉村社會正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大歷史背景之下,扶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成為當下文藝創作與藝術傳播的重要議題,這無疑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藝工作者不僅要有足夠的美學修養和藝術創作水平,還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文化自覺性。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基于目前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戰略,明確了鄉村發展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是包括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在內的全面振興,勢必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傳播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文藝工作者既要善于通過歷史的視角認識鄉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關聯,又要因地制宜,以發展的眼光理解并深入挖掘鄉土文化中蘊含的道德規范、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塑造與傳播新型農民形象。
人的本質、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價值目標是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要思考和解答的重要課題。讓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讓農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目標。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可以更好地發揮文藝創作的價值引領作用。文藝工作者可以通過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將先進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行為準則傳達給鄉村民眾,開闊民眾視野,塑造有益于鄉村發展的新農村、新主人形象,發揮文藝創作和藝術傳播的“助推器”功能。如著名攝影師解海龍的“希望工程”系列紀實攝影作品,不僅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改變了包括“大眼睛”“小光頭”等為代表的一些失學兒童的命運,實現了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統一。
塑造與傳播新型農民形象,首先要立足于傳統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比如鄉土文化的重要傳承者——鄉賢,他們既可以是當地的歷史文化名人,也可以是帶領鄉村民眾脫貧致富的創業能手,還可以是鄉里的德高望眾者和公共事務的重要決策者,他們在鄉村治理中往往發揮著積極作用。其次要著眼于青年群體的形象塑造及責任培養,比如大學生村官和外出返鄉務工人員等。青年群體接受新知識快,受現代文明影響較大,能夠引領鄉村新風尚,助益于民眾文化素質的提升和道德品質的塑造。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提出:“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鄉土文化的傳承載體主要包括人、物和文字。其中,人的傳承主要指對原生態生活方式、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等物質或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傳承;物的傳承普遍體現在對村落布局、建筑風格、村風村貌、古橋古道等方面的傳承;文字的傳承主要指史書、方志、族譜、家書等方面的文字記載。這些載體既保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各類要素形態,又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代表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展現當代鄉村風貌,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不斷賦予其時代內涵、豐富其表現形式。在進行文藝創作時,文藝工作者應著眼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既要接地氣,展現傳統習俗、禮儀、節慶等,也要注重突出鄉土文化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映照的時代精神,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會貫通,在重構與傳播中激發傳統文化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一大批反映鄉土文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藝術作品接連涌現。如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和《美麗鄉村》,均立足傳統村落中的文明故事和不同地理環境之中的鄉村生活,生動展現了美麗鄉村的風土人情。創作者從各種各樣的鄉土文化符號中提煉并傳播了中國故事的精髓,不僅增強了民眾的文化認同,也提升了民眾的文化自信。
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的題中之義。但當前,由于一些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依然顯得較為單調。如何通過文藝創作和藝術傳播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是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文藝工作者要把滿足農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鄉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代代先人生產、生活和審美的集中反映。文藝工作者要深刻理解鄉土文化的豐富內涵,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創作出更多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
(作者為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齊魯鄉土文化新媒體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8CDCJ2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2016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