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娜 劉春福
【摘要】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可追溯至鴉片戰爭時期。彼時,近代知識分子在彷徨中探尋中國社會及文化的發展出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一種分析框架、創造了重要政治前提,從而逐漸將“文化”從微觀意義上的科學文化知識、文學藝術等上升為具有文明意義的新高度。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文化自信 現代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可追溯至鴉片戰爭時期。自國門被打開后,西方文化輸入引發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逆差,致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到較為嚴重的挑戰與沖擊。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在彷徨與躊躇之間,人們紛紛將矛頭轉向中國傳統文化,并將其歸結為導致中國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挽救時弊,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意欲通過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尋求強國之道,這也開啟了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革新運動的先聲。雖然當時不少有識之士力求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但是他們所提出的主張僅限于在固有的封建制度下進行治理方式上的改變,難以真正開拓出一條新路,更難以促進文化的發展變革。
在此之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逐漸認清了中國衰落的根本原因——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腐朽沒落。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但是其所提出的“三民主義”,實質上還是按照西方的現代文明體系建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諸多不足,但建立在“三民主義”基礎上的文化發展道路依然是行不通的。因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十分穩固,如果背離文化傳統、強行割斷文化根脈,是很難得到人民大眾認同的,勢必群眾基礎薄弱。
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和“德、賽兩先生”的口號,進一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成分進行了大膽否定,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掃除了障礙。在這一階段,人們關于文化的探尋有了新的進展。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談到,“揭穿這種老八股、老教條的丑態給人民看,號召人民起來反對老八股、老教條,這就是五四運動時期的一個極大的功績”,但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對于歷史,對于外國事物,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所謂壞就是絕對的壞,一切皆壞;所謂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皆好。這種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的方法,就影響了后來這個運動的發展”??傮w來看,這些試圖以文化救國的仁人志士雖然沒有找到中國社會文化形態演進、更迭的根本動因,也尚未找到一條適合中國文化發展的路徑,但是他們開啟了一個主動接受西方文化和先進文明成果的時代,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而言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
歷經了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對中國社會、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彷徨探索中,馬克思主義進入了中國。共產黨人首當其沖地肩負起介紹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使命,引導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未來發展進行再度審視。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一是找到了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共有的進步成分和價值取向,二是開始主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論證中國文化的內在合理性,并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既不能過度否定、毀棄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能一味固守傳統文化而排斥其他文化。在此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再度被人們所關注,特別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及其在思想意識上的正確性,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找到了一條明確出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所以成為中華文化現代化轉型的演進方向,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它能夠使我們結合新的社會實踐要求,發展符合時代需求的現當代文化。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發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意識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明確提出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是中華文化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因素。只有與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相一致時,文化的演進才會順利開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整體分析的思路,這一分析框架堅持聯系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展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現當代文化,彌補了實踐活動中一些個體在主觀認知層面上的不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進行實踐探索的先進經驗,也是帶有中國氣質、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實際出發,致力于建設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美好社會。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同時,他也勾勒了這樣一幅美麗圖景:“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框架下,在深刻認識和總結中國國情、揭示中國革命特點及規律、深入了解中國革命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論斷??梢哉f,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用于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新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奠定了重要基礎,指出了清晰的發展方向。
“以社會主義為內容的國民文化必須是反映社會主義的政治和經濟的。”1956年,中國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了對社會主義文化的探索與建設。在這一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樣,同時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文化作品。但是,這一時期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績更多表現在個體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和文學、文藝作品的產出等方面。
“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偏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分析框架,導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滯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分析框架所具有的糾偏性,敦促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反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被提上日程,在進行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我們黨也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關于中華文化與文明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應運而生;黨的十九大更是進一步明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目標。
可以說,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涵蓋了文化理念、文化精神、文化建設、文化制度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分析框架下,中國共產黨將“文化”從微觀意義上的科學文化知識、文學藝術作品等上升為具有文明意義的新高度,這對于我們理解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分別為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營口理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委托課題“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的分析框架及其演進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