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秀芳
【摘要】當前,我們正面臨著紛繁復雜的文化圖景,回溯傳統、內求生力,尋找中華文化及其價值觀念的穩定結構和發展機制,成為當下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價值觀念化育為具體行動,就要激活歷史記憶,增進文化認同,借助歷史故事和歷史知識展開更加生動的傳播,讓公眾在藝術欣賞和文化享受中提升精神氣質。
【關鍵詞】文化認同 歷史傳播 大眾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傳統分散在人的行為、文獻文本、社會規范和價值判斷之中。它從歷史深處走來,藏于現實的幕后隨時準備出場。幾乎人類社會的所有實踐活動都有傳統的印記,或正在生成新的傳統。
將傳統視為現代之鏡,或是把傳統社會作為現代社會與原始社會的過渡階段,是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習慣性假設。但是從文化生成和發展演進的視角來看,“傳統”并不意味著“過時”,相反,它更接近于“原初”和“本質”,并且始終與現實同行。因此,傳統并不是我們要扔在身后的東西,而是我們要不斷尋找和發現的東西。我們可以試著將人與自然的互動理解為“人化”自然,以及被化育過的自然再反過來“化人”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人的原初文化行為及其文化觀念受制于自然環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然環境之異往往會導致人文習慣之殊,正所謂“先知一地之地形氣候,則于其地之風土人情,思過半矣”。
文化發展應兼具時代性和民族性,我們應立足文化的民族性,追求文化的時代性。反思文化的民族性,其實就是追問文化的傳統性。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化在五四運動前后的文化爭論中遭到猛烈抨擊。十九世紀以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反思多是在西方文化沖擊和挑戰下的被動應對。張岱年、程宜山在《中國文化論爭》一書中詳細分析了近幾百年來的中西文化論爭,并提出了“綜合創造論”的文化建設主張。他們指出,在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化論爭中,由于受到“歐洲中心主義”影響,一些文化學者認為,“歐洲文化是進化程度最高的高等文化,而第三世界各國的民族文化,則是普遍進化道路上殘存的落后遺留形態,因而,對這些民族來說,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對于這種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文化觀,張、程兩位學者皆認為不妥。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基因攜帶的遺傳信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一理念被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引入文化研究領域,用“文化基因”來指稱人類文化所具有的遺傳復制能力。不同文化的祖源記憶決定了文化基因的不同,同時也造就了異彩紛呈的世界文化。文化傳統中蘊含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總體精神,構成國家或民族的特征,具有穩定性。同時,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傳統”也是包容開放的,具有選擇性和建設性,并能與時俱進地發展。
人類的文化創造過程,是在歷史脈動中不斷與自然、社會、現實相融合的過程。文化傳統既在線性的歷時維度中承傳,形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又在歷史進程的每一個當下停留,不斷引導著社會實踐。
社會學理論認為,文化建設作為一種社會整合行為,需要權力的介入和引導;而作為社會道德話語的價值體系,可以通過既定的懲惡揚善標準告訴人們如何成為“好人”以及如何建設美好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這種價值觀念的引導整合行為,正是黨和國家思想文化建設意識的充分體現。核心價值觀是否科學、牢固,要視其立足的根本。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深處的核心價值觀,才更易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當代社會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向。走向多元是一種必然,這種多元性也應當體現在核心價值觀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合、貫通,它集中體現了中國精神,凝結了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回溯歷史,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建設歷程中,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化反思運動。有學者認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急于拋棄傳統而向往先進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當時的知識精英只是完成了對民族文化弱點的匆匆反思,還沒有來得及完成新文化體系建設就轉而投身革命。他們一方面提出問題,另一方面又把解決問題的艱巨任務留給了來者。
西方近現代以來的文化演進歷程,始終交織著理性、啟蒙、自覺、批判與反思。然而,二十世紀以來,在西方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過程中,“文化帝國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不斷交織于其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施加了一定的阻力。當前,我們正面臨著紛繁復雜的文化圖景,回溯傳統、內求生力,尋找中華文化及其價值觀念的穩定結構和發展機制,成為當下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作為價值觀念形態存在的文化傳統存寄于歷史之中,被人類依據不同的社會現實進行主觀提煉和再生產、再加工。可以說,正是文化傳統和文化觀念將人類從歷史深處帶向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是經典、遺跡、節慶等實存,而傳統價值觀作為觀念和意義的抽象存在,隱匿在這些實存當中。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價值觀念化育為具體行動,就要激活歷史記憶,增進文化認同。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歷史學者呼吁建立一門史學分支學科——史學傳播學,但并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從目前來看,史學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于學術著作中,在歷史知識的普及方面,除了學校教育,大眾媒介的參與程度依然有待提高。如果我們單純對傳統價值觀念本身進行說教、宣傳,很可能會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如果我們能夠借助歷史故事和歷史知識展開更加生動的傳播,則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贏得受眾認可。
第一,在新聞傳播中注重對節慶民俗、歷史知識的普及。只要符合新聞報道的價值要素,歷史上的軼聞趣事、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皆可以成為新聞傳播的內容。同時,我們也可以在節慶活動中借助多種媒介平臺傳播中國歲時節日和風俗的由來、寓意等,讓大眾了解傳統節慶的文化內涵,彰顯其中的文化價值。
第二,傳播媒介應努力構建具有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社會話語系統。話語系統反映了社會大眾的注意力傾向,傳播媒介應該有意識地將體現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關鍵詞,諸如和諧、誠信、友善、厚德載物、知行合一等納入傳播語系中。
第三,強化文博場館的教育功能。博物館不僅是文物的收藏保管之所,還應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之地。我們應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文史知識宣傳,向公眾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增進公眾對歷史的了解。
第四,發揮電影、電視等文化產業的引擎作用。我們可以將歷史知識、傳統價值觀等注入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中,通過藝術手段和文化加工,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來,讓公眾在藝術欣賞和文化享受中提升精神氣質。
(作者為安徽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安徽大學文化創意與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文獻】
①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論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②[英]E.霍布斯鮑姆、T.蘭格著,顧杭、龐冠群譯:《傳統的發明》,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