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兆珅
【摘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回應和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期待,既是黨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由知向行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生動實踐和必然選擇。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教育 優質均衡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識碼】A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讓人民享有發展的成果,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既是人民的權利,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價值追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要讓每個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文盲率高達80%。現在,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相當于大學一年級水平。政府通過設置辦學條件相對均等的學校,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以實現公民發展權利起點上的公平。《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這標志著中國教育發展進入從全民教育目標向全民優質教育目標轉變的關鍵階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此,我們必須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優質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困難群體傾斜,真正實現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要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更高質量的教育需求。當前,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實現我國人民群眾對多樣、特色、優質教育需求的主要制約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就是要著力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增特色,更好地滿足人民對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期待。要通過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創新教育發展模式、激活教育發展活力來提高教育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教育資源,解決好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受教育者,實現教育強國與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完美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要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教育放在民生首位,著力推動各級各類教育深入改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教育發展始終以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手段,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在改革過程中始終注重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破除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弊端。探索構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各學段貫通的課程教材體系。將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落實在家庭和社會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融合、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創新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形成了上下齊心、協力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開放共贏局面,完善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從基本均衡到探索整體均衡,重在解決教育發展失衡問題。2000年,我國在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保障了全國85%以上的學齡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但是,這種教育普及是初級階段的普及,它存在的突出矛盾表現為教育在區域之間發展失衡。這種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我國教育出現的失衡狀態,使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的基礎教育普及率遠高于西部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為了解決這種失衡問題,國家實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戰略,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7年,我國全面完成了“兩基”攻堅任務,實現我國基本“普九”向全面“普九”的轉變。
在經歷了基本均衡的發展階段后,為鞏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成果,我國開始了推進區域教育整體均衡的探索。這期間我國致力于提升后進地區、薄弱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水平,為了擴大其義務教育規模,新建、改擴建了一批學校,進而確保山區、牧區、高原和邊遠地區學生能學有所教;保證辦學條件基本達到規定標準,基本消除現有中小學危房,切實降低輟學率;通過實施“兩免一補”政策等方式,建立較完善的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資助制度,切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推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保證學校基本具備計算機教室。
從整體均衡到探索突出優質均衡,重在解決教育高水平發展的問題。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是在確保受教育群體和個體權利平等、入學機會均等的基礎上追求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其核心是教育的優質,其關鍵是特色均衡,倡導學校突出自身優勢打造品牌效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接受適合自身發展的教育機會。政府要根據每所學校的歷史和特點,在確保所有學校達到合格要求的情況下,促進學校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從而激發教育的活力。
2015年,西南大學評估組在對我國2010—2014年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情況進行系統評估后,其公布的評估結果顯示,“義務教育實現全面普及,均衡發展得到全面推進,內涵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我國的教育“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保障老百姓對教育的基本需求后,隨著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和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達標,教育質量與水平普遍提高,老百姓也開始追求更高層次和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面對國家的新要求,面對老百姓的新期盼,包括北京市在內的發達省市開始將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面向2035的一項重大改革和發展戰略。由此,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成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追求,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在實現初級均衡發展的階段性任務后,向更高水平均衡發展的重要的政策選擇。
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破解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人口眾多與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發展不均衡之間存在矛盾。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就是要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新變化的順勢之作;同時,也是實現教育向高水平均衡發展的科學決策。教育部2017年頒布的《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集中反映了政府對推動教育繼續發展的科學決策。
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必然選擇。首先,體現了科學統籌的政府服務觀。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特別是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對教育空間布局和層級結構進行合理配置,突出學校的辦學主體地位,推動區域教育一體化發展。其次,回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不僅要重視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也要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的平等受教育權給與保護,建立特殊群體的就學保障機制和個性化幫扶機制,更好地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后,最終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既要在尊重學生身心規律的基礎上,將德育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也要充分尊重學生認知水平和個人需求,以素質教育推動學生自我價值和全面素質的實現。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人民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將是我們不懈努力和始終追求的奮斗目標。
(作者為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府副區長)
【參考文獻】
①張梅:《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哲學審思》,《教學與管理》,201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