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淼
【摘要】新時代,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民工法律援助制度,不僅有助于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戰略,而且有助于農民工群體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減少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
【關鍵詞】法律援助 公共法律服務 農民工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農民工法律援助是對受援對象提供免費或予以減免案件受理費與法律服務費,讓農民工群體更容易接近司法正義,打得起官司。建立和完善農民工法律援助制度,既是政治文明與法治文明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的體現,有助于減少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具體而言,可從立法、政府執法、司法、農民工個體感受等角度來闡述其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僅有國務院于2003年出臺的關于法律援助的行政法規,沒有全國人大或常委會制定的專門法律援助法,更沒有專門針對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援助法。近十年來,不斷有學者、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提出建議,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法律援助法》列入立法議程,以提升其法律地位。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以及黨的十九大等出臺的系列文件中,均提出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真正使普羅大眾也共享改革成果和法治紅利。
建立和完善農民工法律援助制度不僅對于完善我國人權保障的法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世界人權法制史上也具有重要價值。因為按照我國現有法律規定來看,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均已有相關法律文件為其規定了專門的法律援助制度,而作為有2.8億多人的農民工弱勢群體,為其建立法律援助的專門制度,保證他們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無疑具有獨特的價值,這也與黨中央關于擴大受援助范圍的基本精神相一致。
《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提出的任務之一就是“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目標: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公正、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全面形成,行政機關在預防、解決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充分發揮,通過法定渠道解決矛盾糾紛的比率大幅提升”。而建立一個公開公正、廉潔高效的法治政府,在維護弱勢群體權利方面勢必要進一步完善農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各級政府應當明確預算,劃撥專門的法律援助費用。一方面,善待法律援助者;另一方面,使其認真對待法律援助,保障援助質量,使受援助者獲益。
政府還應當努力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網絡建設,實現對農民工等主體權益予以法律援助的制度全覆蓋。當前,我國一些地方已經在探討設置未成年人、老年人、軍人軍屬、農民工服務窗口, 由專職律師、法律專業人員值守。要真正形成方便近三億農民工維權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即農民工援助制度,仍然任重道遠。
建立和完善農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從司法上講具有保護弱者、反對歧視、公平對待的司法公正意義。農民工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弱勢群體,無論是現有的戶籍制度,還是城市管理的其他規定;無論是其政治地位、文化水平,還是經濟收入,農民工都是典型意義上的居弱勢地位者。美國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曾在其《正義論》中,將社會中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居處于弱勢者,稱之為“最少受惠者”(或社會中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強調其社會正義的首要任務是實現制度正義,要將傳統的功利正義原則修改為,始終保護這些“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最大化,他將自己的正義理論稱之為“公平的正義”。這種制度正義,可歸結為一種通過制度上程序設計實現實質正義的公平正義理論。
理論與實務界在探討實質正義的同時,仍孜孜不倦地探討一種程序正義。不僅追求司法制度上的客觀程序正義,還進一步追求司法上的主觀程序正義,即強調人們主觀上對司法公正與否的看法。由于農民工的特殊身份與經濟文化方面的天然弱勢地位,他們一旦作為當事一方在法庭上出現,無論是刑事、民事,還是行政訴訟,都可能屬于最不利地位者。因此,亟需法律援助制度對他們予以相應的法律救濟。這一點,既可以滿足客觀程序正義的要求,又可以在形式上滿足主觀程序正義的要求。同時,作為有法律職業者參與幫助的訴訟當事人,在與對方的法庭對抗或抗辯過程中,能真正實現司法中平等保護每個人的人權。
事實上,農民工不僅在意見參與、利益表達等政治權益方面存在法律保障困境,而且在諸如就業選擇、簽訂勞動合同、獲取勞動報酬、享受休假與休息、享受勞動安全與衛生等經濟權利保障方面也處于弱勢。這種狀況目前并沒有根本上得到改善,僅從近些年民事領域發生的大量勞動爭議案件來看,農民工權益受到侵犯的情形就不容忽視。比如,用人單位無故克扣或拖欠工資,導致農民工討薪現象時常發生;強行延長工作時間卻無加班的工資報酬,農民工正當利益受損害;用人單位特別是煤礦行業不經培訓就上崗或者沒有為農民工配備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具和勞動保護設施,導致生命安全、健康受損事故不斷;農民工因得不到正當防護導致患職業病、或因工受傷、致殘甚至死亡后,用人單位逃避責任;用工單位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導致隨意辭退或開除農民工;等等。農民工維權難現象表明,農民工作為一個群體亟需要法律援助制度予以特別認真對待。
總之,農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從根本上講仍然是一項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制度,也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根本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法治舉措。但由于相關立法仍不健全、配套的具體實施措施仍不完善、資金保障不穩定、人力資源較匱乏等諸多因素導致這項制度仍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不過,我們相信,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法律援助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各級政府和專業法律人士的真情投入,作為一項“陽光工程”的農民工法律援助制度一定會得到進一步完善。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