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皓
【摘要】技術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技術合作,不僅有利于國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同時也滿足了當地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各國法律在技術合作方面還存在較大差異。為此,我國應盡快建立相應的法律護航保障機制,推進我國“一帶一路”沿線技術合作順利開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技術合作 法律應對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技術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不僅符合國內產業升級和優化貿易結構的客觀需要,也有助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廣大發展中國家推進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但是,只有納入法律規范之下技術合作,才能有效推進沿線技術市場建設和充分保障相關知識產權?!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眾多,雖然各國法律體系在保護技術合作中存在精神原則上的共通,但是在法律規定的具體細節上仍存在差異。因而,我國應正視“一帶一路”技術合作中存在的法律對接難題,積極推進相應的法律護航機制建設。
當前,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整體上處于中低端,但該局面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正逐步改變。高鐵、5G通信技術以及一批大型機器設備生產目前都具備了行業領域內世界領先的技術實力和資本實力?!耙粠б宦贰钡耐七M為中國技術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契機。這既有力配合了國內自主知識創新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在提高中國產品出口附加值和優化中國出口產品結構。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各地區帶來了質量更高、價格更加優惠的技術裝備產品,成為中國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而付出努力和承擔職責的一種體現。
沿線技術合作面對法律對接難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經聯結為一個整體,國際貿易在幾百年的全球化進程中也形成了一整套貿易規則,各國也都有自己國家有關國際貿易的法律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內法在進出口貿易中的規定與國際貿易的規則及其國際法體系依法規范市場經濟和促進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大體一致,但卻在細節上存在不少差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且一些地區政局動蕩,導致我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技術合作時不僅面對錯綜復雜的法律對接兼容問題,甚至存在一定法律風險。
國際知識產權登記不積極,難以為中國技術出口提供創新依據。知識產權只有經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定并完成登記,才能在技術合作中避免出現涉及知識產權的糾紛。目前,我國在知識產權的國際認證和登記中不夠積極,導致一些發達國家頻繁以知識產權問題發難。比如,在中國高鐵進入一些發達國家市場時,由于未在相關國家完成知識產權認證和登記而導致中國高鐵技術難以突破其市場準入的法律壁壘。另外,在一些技術更新速度較快的行業領域,如果未及時在境外相關國家進行知識產權登記,還可能在后續登記中因其國內同類技術的出現而遭遇登記阻礙和市場進入難題。
中國企業法律意識淡薄,依法維權積極性不足。在現行國際貿易的法律制度和WTO貿易規則中,技術的國際貿易都擁有較為完善的法律規定予以規范。但是,技術所屬中國企業往往因法律意識淡薄而較少采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而是更多寄希望于政府層面的外交斡旋。中國企業在技術升級中對知識產權無形價值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也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比如,中國技術產品走出國門時因未對商標進行及時搶注而造成其他商家搶注,導致中國技術產品品牌形象嚴重受損,而當侵害發生時,中國企業又往往因維權時間過長和成本較高而在依法維權時積極性不足,導致此類問題形成惡性循環,甚至對海外市場開拓形成重要沖擊。
國際貿易法律人才匱乏,企業缺乏內部法務部門。國際貿易法規中關于知識產權的規定雖較為健全,但運用法律途徑依法維護中國技術的市場準入權和其他合法權益,還需要大量熟悉國際貿易法律規范及其運行程序的專業復合型人才。我國法律人才的培養在結構數量上長期重視國內法人才的培養,并未在國際法人才培養上給予足夠重視和資源扶持,導致我國熟知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及其司法程序的專業法律人才長期匱乏,尤其是那些既熟悉中國技術專業領域又精通外語的復合型法律人才更是嚴重匱乏。
提升專利權保護意識,積極融入國際專利保護法律體系。我國應在持續健全國內知識產權立法體系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中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與國際貿易法規中關于專利權保護法律的對接。對于以技術創新見長的科技型企業,我國應在健全國內專利授權機制的同時,敦促其重視國際法律體系中的專利權保護問題,建立專利權申報和登記的一體化流程機制。這就要求國內企業在申報國內專利的同時,還要依據實際業務開展需要,做好國際專利的申報認證和登記工作。此外,我國還要引導國內企業尤其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企業,推進自身海外業務與國際專利保護法律體系的對接,避免在中國技術海外傳播中出現專利授權中的糾紛,并做好中國發明技術專利的法律保障工作。
加強國際貿易法律人才培養,構建專業化應訴律師團隊。在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和技術成果日益增多的當下,護航中國技術走向世界必須構建完善的法律人才隊伍。為此,我國應充分發揮全國法律專業院校和高校法律專業的人才培養潛力,針對中國海外技術合作現實需求調整專業培養方向,健全和完善國際貿易相關的法律專業和課程建設,培養更多國際貿易法律專業人才。同時,我國還要積極推動國際貿易相關律師團隊建設,引導國內一些沿海港口貿易城市的法律事務所加強涉外法律糾紛業務律師人才隊伍建設,同時也要重視對外籍律師人才的引進和利用。通過積極承擔國際貿易法律糾紛案件辦理,熟悉海外法律業務流程并積累實戰經驗。
提升中國企業法律維權意識,引導企業成立相關法務部門。我國技術企業在一些國家遭遇的市場準入限制顯然與國際貿易法律體系所倡導的自由交易原則相背。有鑒于此,中國技術企業在海外業務拓展中應當積極推進構建行業聯盟,并依托行業聯盟負責出口受阻時的法律維權。同時,一些規模較大的技術型企業要在進入國際市場前及時成立專業涉外法務部門,負責做好目標市場技術進入的法律風險評估,并以專業化的法律維權團隊積極參與到依法維權中去。另外,我國技術型出口企業的法務部門還要做好人才和資源共享工作,通過企業法務部門建設及其協同分工,提升中國技術海外業務拓展受阻時的法律應對能力。
做好目標市場國家法律環境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法律解決機制。中國技術在進入“一帶一路”沿線的具體市場前,要對其本土法律法規進行深入了解,并做好其國內法制環境的評估工作。我國企業還要依據各國解決國際貿易法律糾紛的法制環境和國內法解決類似爭議而提供的法律解決機制,從協商、調節、行政保護、仲裁和訴訟等渠道中選擇最有利于中國技術海外業務拓展的解決機制。我國企業在推動中國技術走向世界時要建立法律應對機制,但積極依法維權并非意味著所有糾紛都需要以訴訟形式進行,而提高充分利用協商、調節、行政保護和仲裁等非訴訟途徑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則更加重要,因為這樣既降低了法律維權的成本,也縮短了維權時間。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①馮從:《國際貿易業務中法律風險問題分析與防范》,《法制與社會》,2019年第7期。
②楊英法、周子波等:《以文化和智能制造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路徑研究——以河北省為例》,《云南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
③方萍:《中國高鐵“走出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現代商貿工業》,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