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 要:甘谷縣玉米機收技術試驗示范技術總結。本文從甘谷縣的農業實際情況,全面分析了玉米機收的技術路線,效益,提高了人們對玉米機收的認知。
關鍵詞:甘谷縣;玉米;機收;技術;總結
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試驗示范,其目的就是解決甘谷縣旱作農業區雙壟溝播玉米種植面積大,但收獲慢、強度大給群眾玉米收獲帶來的巨大困難,通過機械收獲技術的示范推廣,把群眾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為農業豐產豐收,農民增收做出貢獻,現將試驗示范技術工作總結如下:
一、機械收獲工作的內容要求
1.甘谷當地適宜機收時間的選擇,玉米收割應該在完全成熟期,因為玉米成熟后,不會脫落掉籽,所以我們把試驗選擇9月25日至10月底之間,完全符合甘谷當地實際,川區,淺山區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后山區在10月下旬。
2.機具的選型。甘谷大面積的玉米種植是雙壟溝播玉米,三行的或四行的根本在地塊小,又是雙壟溝播的地塊中,行距不均很難工作,經過多次實地試驗,我們選擇了山東常林集團生產的4YZP—2型玉米收獲機,該機為兩行半喂入式,基本能適應甘谷的情況。
3.收割效率,破碎率。
(1)該機收割效率每小時3--5畝,根據甘谷的情況每小時只能收割3—4畝。
(2)破碎率
在柏林收割時,對10穗玉米進行統計,落粒僅10粒,5畝撿到落穗3穗,籽粒破碎10穗中僅有12粒有破損,落粒,落穗,破碎均在2%,3%。1.5%以下,符合機收破損落的要求;
(3)莖桿切碎15cm左右,切碎長度合格率大于90%;
割茬高度在10—18cm之間,基本符合要求;
苞葉剝凈率從三地試驗中對100穗抽樣分別是87%、89%、90%,剝凈完全滿足要求;
可靠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在我們試驗的50畝過程中,僅離合器發生了一點小的故障。
(4)安全宣傳教育,聯合收割機涉及人身財產安全的機械,使用前不論對管理人員,試驗人員,還是群眾,都進行了安全教育,特別是安全規程,安全操作,從試驗、示范,到群眾的使用都進行安全教育,發放資料,現場講解,保證試驗、示范、推廣的安全性。
二、技術路線和生產模式
1.技術路線:一是對露地玉米機收,然后對殘茬秸桿用犁翻埋,然后用旋耕機整理地表,再耕種;二是對雙壟溝播玉米機收,殘茬,秸桿覆蓋地膜,膜上復種,來年再重復進行,一膜種2到3次。
2.生產模式,試驗后,由農戶購機保管,替群眾帶收,每畝以60元收費。
三、項目實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經濟效益
通過試驗,該機正常的生產效率為3—5畝,當然生產條件好的情況還會更好,較人工可提高生產效率36倍,因為一個人工每天只能收0.5畝,按農村正常的雇工收割一畝地僅人工費從摘、收、剝運就120元,而機收只收60—80元,按80元,一畝地節省成本40元,每臺機子一天按8小時計也要收24畝,只需作業費1920元,人工一畝120元,24畝就需作業費3880元,節籽成本非常可觀,但事實上從作業統計的情況,由于甘谷山區地塊小,農路窄,作業過程中轉移地塊,作業中地塊不規則等因素,實際每臺機子在收割時的作業面積一天就是8-10畝,理論上和實際還是有很大差距,一天一臺機子的收入就500元左右,情況好的一天能達到1000元,按1000畝計,可節約成本4萬元。
2.社會效益分析
機收后,如果是露地玉米,可機翻,旋耕整地,將秸桿還田,既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又可保護環境。雙壟溝播玉米,機收后,殘茬秸桿覆蓋地表、保溫、保墑,防止土壤風蝕,抑制沙塵飛揚,保護水土,保護氣候環境,對土壤保護性耕作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形成生態的良性循環。
四、存在的問題
1.甘谷的情況,山區地塊小,農路窄,大中型收割機無法開展工作,中小型機械化程度低,又不能滿足群眾要求,只能中型機子艱難工作。
2.甘谷群眾使用地膜的觀念嚴重影響機收的開展,群眾一膜都用在3-4茬上,而機收很容易損壞地膜,群眾接受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3.甘谷傳統的精耕細作模式,要求玉米收獲機在殘茬秸桿的粉碎堆放中要相對集中,而玉米收獲后,感覺還是太粗糙。
五、建議
1.加強農機農藝的融合,從幾個不同村的機收看,不論兩行三行,適應性還不是太好,機收效果還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
2.設計還要精準化,在作業環節更精細,一個原則,收后效果,更整潔更舒暢。
參考文獻:
[1]李斯華.農業部要求加快推進全國玉米生產機械化工作[J].現代農業裝備, 2008(4).
[2]鄒嵐,卓杰強等. 我國玉米收獲機發展前景分析[J].農機化研究, 2008 (4).
[3]劉水長,張勇等.我國玉米機械化收獲現狀及對策[J]. 農機化研究, 200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