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鳳香
《物流費用結算實務》是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本文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到高職《物流費用結算實務》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的興趣,對分課堂在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具有十分明顯的優點,對其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措施。
一、對分課堂簡介
我國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結合中國國情,整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優勢,進行取舍折中,于2013年10月首創了中國課堂教育模式----“對分課堂”,并于2014年春在自己所教授25人的班級進行試點取得良好效果。并于同年10月進行網絡推廣,我國各級院校紛紛實踐與探索“對分課堂”教學,掀起學分對分、實踐對分等熱潮。該模式包括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環節。
二、對分課堂在《物流費用結算實務》中的應用
《物流費用結算實務》是我校創新性課程,在全國乃屬于首創,安排在我院物流管專業大三上學期的專業主干課程,本文以2016級物流管理專業1班開展試點教學,該班學生共32人 ,每周2次課,一次課2個課時,每個課時45分鐘,共計64個課時。
(一)講授階段
《物流費用結算實務》的主要內容是7種結算方式,分別是“三票一卡三方式”,重點和難點是三票的使用。講授前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每4人一組,共計8個組,4個人承擔不同的角色,分別是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開戶行和收款人開戶行。講授時要針對三票的區別進行講解,側重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難點,比如本票、匯票和支票的填寫,票據的金額、日期的填寫規范,出票人簽章等均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問題,相關的罰款和賠償金以及票據的使用是難點。老師在講授這些知識點時,務必要結合案例進行詳細講解,并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要求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搜集相關資料,完成作業。
(二)內化吸收階段
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和完成老師布置作業的階段就是內化吸收階段,老師要在下次上課之前完成作業的批改,并及時做出反饋,為下次上課時的課堂討論做好準備。除此之外,學生還需要完成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總結歸納老師上課講授的知識點;二是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或者是不太理解的內容,準備至少一個在小組討論時提出;三是準備好至少一個自己完全理解但其他同學容易出錯的知識點。
(三)課堂討論階段
第二次課以學生討論為主,第一小節針對老師對作業的批改意見,,結合學習筆記中老師要求的三個方面,相互溝通交流,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進行小組討論、相互答疑。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由于各個小組成員的認知和準備情況不同,對同一問題的見解不同,所以會出現有疑惑或有有爭議的知識點,需要各個小組組長對這些問題進行匯總,并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同時要注意,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任課教師要進行觀察和巡視,做好引導和組織,保證課堂討論的效果。第二小節是全班討論,每個小組的組長用大概5分鐘的時間總結一下整個小組討論的重點,,給予學生不斷的鼓勵和支持最后,老師預留5分鐘的自由提問時間,教師進行答疑并做本次課的總結。
三、對分課堂的反思
(一)采用對分課堂教學的優點
1.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授階段教師不是事無巨細地講解每個知識點,而是一道學生自己去學習并完成布置的作業。學生需要根據教師的引導,記錄重點和難點,結合教師提供的相關資料,完成作業,并形成學習筆記,參加下次課的課堂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課堂學習的投入性。
2.有助于教師專業水平和理論素養的提升
對分課堂提升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老師不再是填鴨式教學,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課堂的講解上,教師由講授者回到引導者的位置上,減輕了教師教學中的機械性成分,但卻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倒逼”著著教師發現自身的知識能力不足,進行自我查漏補缺和知識提升,主要包括教學內容的設計、課堂的駕馭能力、對學生討論的評價與引導能力等等,這些在對分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改善了師生關系
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師生角色進行了重新定義,學生在第一階段是知識的 “接受者”逐漸,第二階段轉變為知識的“發現者”,第三階段是知識的“交流者”,教師由教學中的主導者逐漸轉變為輔助引導者,由強制型教學向服務型教學轉變,師生之間增加了溝通和交流渠道,師生之間在課堂生活中的關系逐漸由“教—學”轉向“導—學”,師生關系更為和諧。
(二)對分實踐中發現的問題
1.對教師的把控能力要求較高
學生的作業要認真批閱并及時給予反饋。教師對 “對分課堂”學習內容選擇要慎重,講授環節合理選擇重難點、疑點,要突出學生小組討論的主題,既要讓學生有討論的空間,還要能夠包含課程的重要知識點。還需要進行具體時間的合理分配,控制好學生討論的節奏,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課堂討論,避免出現討論冷場,討論場面混論和偏離主題或由于討論過于熱烈而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等情況的發生。學生陳述時要多鼓勵,及時進行點評,學生提問時要給予正確或指導性意見。
2.搭便車情況時有發生
因為作業、討論和陳述都是分組完成的,有的同學由于不認真或是能力有限,沒有積極參與,對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也不提出來,更有甚者,有些學生厭學,根本就不配合討論,也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于是因為小組其他成員的積極努力,小組成績十分優異,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比較高的分數。究其原因是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待改進。另外一方面,因為小組陳述是由1人負責,有點同學礙于面子,也未進行提問,沒有得到展示自己的機會,沒有得到相應的鍛煉。
(三)建議
1.對分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架構者和組織者,需要統籌設計和安排安排這個課程的教學活動,這是有效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法的前提。要選擇難易適度的討論話題,討論主題形式要多元化,比如有視頻式、群主播式等開放式形態。一方面教師需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解、分析和設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要根據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和案例修訂教學內容,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高職物流培養的人才更注重實踐性,而這正是多數院校教學所缺乏的,如能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在討論、評價等環節中引入企業和兄弟院校的專業人員,運用網上答疑等靈活的網絡參與方式,這樣更能滿足教學目標和學習氛圍的提升。
2.對分課堂的形式創新
教師可根據不同課程,或同一課程的不同章節采取“當堂對分、隔堂對分和混合對分”幾種形式,同時應該靈活安排對分時間,講授和課堂討論應該根據講授的內容和知識點以及學生的表現形式靈活地安排二者的比例。除了討論以外,還可以采用軟件模擬、實際操作等多樣化的形式內化學習和思考。
3.教學管理的調整和優化
對分課堂教學不用于原有的教學模式,給教師、教學管理帶來較大挑戰,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者要及時更新觀念,探索在對分課堂教學法下科學、有序開展教學管理工作的新舉措和新辦法。
4.可操作性的綜合評價體系
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考核,需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綜合評價體系。把整個學期的評價和考核分散到每一次的課堂上,學生最終的成績是平時表現(50%以上)+期末成績(50%以下),保證學生平時的參與和自主學習對分程度,平時學習態度、參與程度等定性指標如何轉化為可以量化的指標是對分課堂評價體系的關鍵。
由此可見,對分課堂的應用還需要不斷總結和完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更重實踐性,我們應該思考在物流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如何更好的使用這一教學方法,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期能更好地滿足物流專業教學實踐性要求的教學目標。(作者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