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當代中國進入新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移動網絡快速普及,高校信息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從多媒體教室、信息化圖書館等發展到覆蓋校園環境,達到無縫覆蓋。高校校園網絡迅速普及,大學生對網絡的日益依賴,網絡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也日漸凸顯。高校網絡輿論是輿論的一種新型形式,其既有一般網絡輿論的特點,又具有高校本身的特殊性,是依托于高校這個特定環境形成的校園網絡媒體輿論和校園公眾輿論的結合體。高校網絡輿論局限性在大學生教育中表現出的消極方面和網絡輿論的管理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的注意。
一、高校網絡輿論的積極影響
(一)加強了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參與公共事務的主動性
隨著網絡基礎設備的健全和高校內移動網絡端的普及,校園的各個網絡媒介成為青年學生群體交流信息、發揚意見的主要環境,高校網絡輿論為大學生的提供了虛擬信息來源和虛擬交流平臺。高校網絡輿論的主要媒介形式有校園新聞網站、百度貼吧、QQ空間、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高校正是借助校園網絡的諸多便利條件,使得高校校園內的各類有意愿參與校內活動的主體們能夠實時了解和參與校園公共事務,因而在校園網絡上形成一個“虛擬的另一個校園”。同時高校網絡輿論也為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前,參與社會實踐提供了多維度溝通和學習的機會,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二)保證了大學生平等參與事務的權力
校園網絡輿論不同傳統輿論在于其即時、便捷、匿名、交互的特點。大學生易將其視為表達對學校的教學管理,后勤管理政策方針等工作,以及有關學生的評優評先、學生干部任免、校園文藝活動、獎勵處罰等關乎學生生活話題的“民主表達”平臺。大學生樂于借助校內網絡媒介表達個人或自我群體的訴求,反映學生心聲和民意。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通過校內網絡輿論訴求,能夠引起學校對其自身訴求的重視,反映矛盾,揭露真相,從而更好更高推動問題的解決。從大環境看,高校網絡輿論確實發揮著大學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功能,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合理表達自我意愿的能力,保證大學生正當權利。
(三)有利于疏導大學生心理壓力
高校網絡輿論的特殊性在于,其既有網絡交往的虛擬性、安全性和廣泛性,同時輿論人群也基本局限于校園內,給予大學生現實感和存在感。大學生正處于人生中“三觀”形成最重要、最尖銳的時期,社會、家庭、學校各方面的信息容易造成大學生承受其不能負擔的壓力。部分大學生在現實中難以宣泄被壓抑的負面情緒,從而借助網絡平臺,他們找到了全新的渠道,獲得一定的心理自療效果,,得到回應和理解讓他們從現實的精神緊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網絡輿論環境給大學生適時地轉移、傾訴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提供了機會和場所。
二、高校網絡輿論的消極影響
(一)誘發大學生不良心理
如上所述,在網絡輿論中,由于網絡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在意見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情緒化和信息失真,容易造成一些非理性的言論肆意傳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容易利于網絡匿名性的特點,在網絡輿論中發布情緒化和非理性化的觀點,而偏激的觀點更可能被人所關注,高校大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容易在互動過程中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被所感染,不自覺地融入到其所營造的氛圍之中。往往這些非理性網絡輿論容易導致大學生的認識偏差。目前部分學生在網絡上言論過于情緒化和粗俗化,這些過激的非理性言論會對其他大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從而滋生非理性的社會心態。
(二)歪曲大學生道德價值觀
在校園網絡輿論中,網絡環境缺失把關人或把關人對教育引導的忽視,造成大學生在網絡互動與發表言論時感覺缺少了管制和約束,往往以突破現實生活紀律和道德底線,肆意宣泄內心情緒,網絡輿論的語言變得戲謔化、暴力化、粗俗化,相互謾罵、惡意詆毀他人名譽等不文明的行為時有發生。甚至有些大學生認為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虛擬空間,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輿論場,他們在其中制造違背正規邏輯和道德的詞語行為,甚至傳播黃色信息,挑戰社會道德底線,加劇了大學生倫理道德觀的扭曲。而其他大學生缺乏正確辨別事件和言論的能力,容易被他人言論所迷惑,從而形成錯誤的校園輿論環境。
三、構建校園網絡輿論格局
(一)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校園網絡建設
高校校園信息管理人員要依據高校實際需求,采取技術性措施來優化校園網絡輿論環境,建立信息發布的跟蹤分析體系,運用QQ平臺、微信公眾號、校園BBS等多種網絡傳播平臺,要加強網絡技術建設、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以及與高校其他各相關部門的配合,提供可行的整體系列措施以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和管理,從技術上和管理上減少不良信息的進入和傳播。
(二)整合校園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培養輿論引導隊伍
高校相關部門要注重整合校園媒體,形成優勢資源,形成上下聯動、公正權威的輿論引導模式,營造“學校引導,學生參與”的校園媒體輿論環境。校方宣傳方式要多樣化,制造輿論聲勢,校園議題要及時跟進,注重引導輿論重心和走向,營造文明健康的網絡輿論氛圍。在引導輿論方面,注重培養由具有輿情工作經驗的學生管理人員和教師構成的專兼職輿情引導隊伍和大學生代表隊伍。特別是大學生代表對輿論的助推、引導作用是起關鍵作用。
(三)建立網絡輿情危機應急處理機制
要建立網絡信息搜集、分析、預警以及反應機制,樹立高校管理人員關注網絡輿論的新觀念。高校要建立網絡輿情監測體系,隨時了解網絡輿論的動態和方向。對于校內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敏感事件,要及早對判斷可能產生的現實危機,有關職能部門及早預防危機出現,并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要重視事件善后,對相關學生群體進行專門宣傳和教育,做好心理疏導,避免留下危機隱患,總結危機處理經驗,杜絕同類危機的再次爆發,并總結危機處理經驗。
總之,在信息時代,高校要充分認識校園網絡輿論的現狀,必須要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開展對校園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加強網絡輿論場域的建構和優化,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導,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作者單位: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醫學基礎部)
課題來源: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1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