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瑜 孫文揚
通過對大學生目前使用手機基本情況的了解,分析出大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主要是由于好奇心的趨勢、自制力低下、孤獨感誘發以及外界管控不嚴等原因造成,對此,我們提出了相應的化解策略用于改善大學生的手機依賴行為,如提升大學生明辨是非能力、拓展課余活動、做好心理疏導和提升課堂質量這幾種方式。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成都表示:要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水課的存在在一定程度將大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手機上來,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出現,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日益嚴重。本著正確引導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想法,我們開展了有關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與化解策略的調研。
一、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分析
本文通過自編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問卷》對大學生依賴現狀進行問卷調研,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性別、手機使用情況、手機使用影響、如何看待手機使用、過度手機使用危害、測謊等6個方面,共17題。通過網絡發放問卷對南京地區部分高校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問卷164份,無效問卷36份,有效率為82%;在164份有效問卷中女生占比51.22%,男生占比48.78%。隨后,由小組成員對部分填寫問卷的學生進行隨機的、不記名的實地訪談,做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通過對問卷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大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主要體現在時間、功能、溝通三個方面。首先,從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來看,受調查大學生當中有超過62.2%的人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了三個小時,而只有1.22%的人每天使用手機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其次,從大學生使用手機進行娛樂交際來看,近九成的大學生表示現階段手機在這一方面功能還需要改進,剩余的一成大學生則表示手機該功能不需改進。最后,在調查大學生如何看待手機對于溝通交流的影響時,有四分之三的大學生表示手機的使用影響到了現實生活的交往,四分之一的大學生認為手機不會影響和他人的交往。
二、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成因分析
(一)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
在對大學生手機功能使用的調查中,幾乎所有被使用頻率很高的軟件都與網絡有關(或者說這些應用軟件必須聯網使用)。大學生走在時代的最前沿,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較高,也渴望接受大量的新信息,而手機因為使用簡便快捷就成了學生們的首選工具,手機幫助大學生及時了解社會生活、查詢最新資訊,長此以往手機對于大學生越來越重要,手機依賴逐漸形成。
(二)對于誘惑的抵制力低下
自制力是指自我控制和約束的一種能力,是意志的品質之一,它支配意識、調節行為,克服困難,對人的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經過問卷調查,僅有極少數人可以控制自己不在上課過程中使用手機以及不熬夜玩手機,這就是自制力低下造成的。當出現類似過度使用手機行為及時懸崖勒馬,不使得手機依賴嚴重發展下去可以有效鍛煉一個人的自制力。
(三)孤獨自閉感誘發
在本次問卷調研之前的幾次預調研中,我們通過對于已經確定手機依賴被訪者的深入了解中發現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上的孤獨。經過查閱資料我們發現孤獨感是青年情感體驗中一種獨特的情緒。孤獨是人的社交動機和好群行為得不到滿足時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正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性格特點的外部表現形式更加復雜,出現渴望交往與孤獨的矛盾。而大學生文飾性的心理使他們往往不會簡單直白的表達自己內心感受,再加之不能正確評價自身,容易造成自我認知的誤差,產生內向自卑、害羞敏感的情感體驗,給他們的人際交往帶來困難,在各種社交軟件保護下的“手機”,便成為這類大學生釋放壓力、排遣孤獨、滿足交往愿望的首選,他們為擺脫孤獨感而逐漸融入到手機提供的虛擬世界中去。
(四)學校管理制度不完善
通過實地走訪和視頻訪談,我們發現幾乎所有學校在手機管理方面并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只是某些責任心強的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口頭上對學生提出要求,但這種約束力不強,效果不佳。而對學生的采訪中可知,因為所處院校沒有相關的手機管理制度,任課老師對于處理上課中過度使用手機相對缺乏依據,面對學生上課沉迷于手機的狀態,大多數任課老師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過度使用手機的不良風氣,使得‘低頭族遍布校園各個角落。
三、緩解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對策
(一)提升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調查是否知曉手機依賴危害的數據反饋中,有45.12%的大學生表示不怎么甚至不知曉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有很一部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當一個人這種能力低下,會對身邊的新鮮事物產生盲目從眾的心理,在這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信息監控和過濾,減少手機使用過程中不良信息(游戲、資訊)的傳播,同時也要通過提供實際案例警示大學生合理的使用手機,避開手機的弊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二)拓展校園課余文化活動
提及拓展校園課余文化活動就不得不提及黨中央的‘三走活動,該活動的的目的就是在于豐富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鼓勵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這與我們利用課余活動來規避手機使用有著相似的目的。學校應多多重視社聯單位建設,在不影響正常教學質量的情況下積極建設屬于學生自己的興趣社團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提倡大學生多參與集體活動,更多地與人面對面交流
(三)做好大學生的心理疏導
學校應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與教育活動,選派從事有關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士聆聽大學生心里話,及時的對于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同時通過宣講活動將人際關系處理的知識傳授給大學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游刃有余,從根源上杜絕了心理問題的產生。
(四)提升課堂質量開放溝通平臺
在課堂上由任課老師創設問題情境,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采用形式多樣諸如:視頻、動畫、虛擬實驗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水課變成‘金課。同時學校可以順應時代發展建立屬于本校的微博、微信平臺QQ群等,鼓勵在校大學生發揮手機互聯共通的作用,給學生提供一個發暢所欲言盡情吐槽的平臺,就如何改善手機依賴的狀況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建議和想辦法。(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項目來源:南京郵電大學2018年度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手機心里依賴現狀瑜化解策略研究)(XYB20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