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春
【摘要】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每一個公民都應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盡可能減少在信息傳遞中出現的誤差,實現更準確、更有效的交流。學校是推行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主陣地。目前,學校在進行語言文字規范化訓練的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針對出現的問題,學校在推行規范使用語言文字方面可采用以下策略:首先,要規范學生的口頭表達;其次,要重視書面語言的學習運用。
【關鍵詞】語言文字;規范化;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浩渺無際的歷史長河中,語言文字便是那一朵朵美妙絕倫的浪花,它記錄著大千世界的文明精髓,它傳承著人類燦爛的精神成果,一代又一代地源遠流長……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每一個公民都應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盡可能減少在信息傳遞中出現的誤差,實現更準確、更有效的交流。
目前,學校在進行語言文字規范化訓練的過程中面臨以下問題:
1.社會上有不少人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意識不強。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商品經濟在肆無忌憚地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少人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意識逐漸淡薄。
2.家長素質亟待提高。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讓孩子極早地接觸普通話,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普通話。然而,不少家長的普通話并不標準,從發音到語言運用,都缺乏系統的訓練,久而久之,讓孩子養成不良的語言習慣,俗稱“塑料普通話”,糾正起來很難。
3.電腦打字方便、快捷、美觀,能夠輕松實現個性化設計,卻沖淡了家長與學生對漢字書寫的重視。不少學生書寫不規范,馬虎、潦草,不能潛心練字;在使用語言文字過程中錯別字多,不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文字表述不能做到準確、流暢。
4.對于傳統的、經典的文化重視不夠,閱讀氛圍不濃厚,沉迷于碎片化的、圖文相間的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規范化訓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規范學生的口頭表達
(一)注重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
英國文學家肖伯納曾經說過,“哪怕在文法上修飾得多么好,要表達語調時卻是無能為力的”。范讀能夠讓一堂好的語文課錦上添花,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充分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老師產生敬慕之情。我在教學《春酒》這一課時,就十分認真地范讀了一遍課文。我選擇了舒緩多情的《思鄉曲》作為背景音樂,將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娓娓讀來,不少學生在聽完后都閃爍著淚花,情感渲染的效果達到了,對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妙處有很大幫助。
(二)注重學生激情洋溢的誦讀
隨意地翻開初中語文課本,映入眼簾的都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大作。這些課文是訓練學生規范使用語言文字最好的范本,讀好課文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很大幫助,所以在課堂上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不能流于形式。 如《植樹的牧羊人》這一課,講述了一位老人35年如一日,堅持植樹,把荒原變成綠洲的故事,行文樸實平靜,娓娓道來,充滿著感人至深的力量。我先讓學生找出“我”三次與老人見面時,最能體現高原特點的關鍵性句子,指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讀出高原的變化,然后再根據這一指導朗讀全文,領會老人帶給高原的奇跡。學生讀出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心聲,也讀出了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獨到理解。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情感得到升華,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獨到。
(三)注重標準規范的仿寫仿說
隨意地翻開初中語文課本,映入眼簾的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好詞美句。因此,在有效誦讀的同時,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于百草園的一段景物描寫十分精彩,作者的寫作思路清晰,語言運用精當,描寫生動形象,讓人如臨其境。作者運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使寫作順序明了,景物俯仰生姿、動靜相宜,是一個極好的模仿范例。我讓學生模仿寫一處景物,可寫公園一角,可寫家鄉美景,也可寫校園一景。模仿只是第一步,有了模仿就會有創造。
二、書面語言的學習運用是重中之重
(一)重視課內文章的圈點勾畫
學生要能夠規范運用語言文字,一定要有積累,積累從何而來,最重要的一個源頭是課本。學生可在學過的課文中精選準確的、優美的、精當的詞句,積累并感悟,豐富詞語儲備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上,老師先抓住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句子指導學生理解,在學生學會了方法后,大膽地讓學生圈點勾畫、理解批注。如在教學《植樹的牧羊人》時,我先讓學生默讀“我”與牧羊人第三次見面的段落,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圈點勾畫,然后師生交流,總結出全文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圈點勾畫:行文思路,高原變化,老人特點,議論抒情。通過圈點勾畫,學生對于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豐滿立體,對于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二)注重課外作品的摘抄批注
學生學習語文不能只局限于課堂。課堂之外,學生還有極為廣闊的閱讀天地,那就是課外閱讀。閱讀什么?怎么讀?語文老師要加以指導。老師要充當引路人,把學生引入到光輝燦爛的語言文字殿堂。初中三個年級,每個年級推薦的書目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應該符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看得懂、吃得透,然后要求學生選擇其中有特色的段落進行摘抄和誦讀。摘抄與誦讀的側重點不拘一格,形成個性化的特色閱讀。可從描寫角度摘抄,可從故事情節角度摘抄,可從文章結構角度摘抄,可從人物形象角度摘抄,也可以從作者的議論抒情、修辭手法運用等角度摘抄。摘抄得多了,見識得多了,學生就會培養出良好的語感,就會更加熱愛語言文字,從而規范使用語言文字。
(三)注重作文訓練的遣詞造句
寫作能力體現了學生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學生在寫作中出現種種問題都值得老師重視。在不少學生的作文中,看不到工整美觀的書寫,看不到通順流利的句子,看不到標準規范的標點符號。這些最基本的行文要求老師應嚴格規范,因為這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老師在指導作文時應強調這些基本要求,在學生寫完一篇文章后,將自己的作品大聲讀出來,先讀給自己聽,看自己寫的那些詞句符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標準,讀出來是不是顯得別扭;然后讀給同學聽,讓同伴給自己找問題,共同進步;最后讀給老師聽,請老師批評指正。當然,還可以讀給家長聽,讓家長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語言運用的經驗來判斷孩子在遣詞造句方面的準確性。一篇文章經過了幾次打磨,立意文采方面的東西先不說,至少在用語的準確性上應該是會有大幅度提高的。
(四)注重生活當中的學以致用
前面提到過,生活中出現不少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現象,老師就可以根據這一點設計一個主題為“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設計以下活動:
(1)發現問題。到生活中找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現象,記錄,整理,篩選,歸類。(2)分析問題。分析討論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3)解決問題。商討解決辦法,并付諸行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多的機會與他人交流,如與同學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到社區、街道宣傳規范使用語言文字,如勸說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人轉變觀念,如影響自己的父母規范用語等。在交流中學生就會自覺地提醒自己規范使用語言,同時表達交流的能力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另外,老師告訴學生在生活中應使用普通話,發音準確,表意完整,用語得體。
以上所述,是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總結出來的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幾點策略。在初中生中倡導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老師做好領頭雁,引領學生在浩瀚的語言文字藍天中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