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眾包物流的興起使得末端配送變得更加快速、簡潔,但速度與利益驅使下,暴露出眾包物流從業各方對于末端配送者人身傷亡的關注度不夠、未認定勞動關系或者雇傭關系而給第三人造成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全部落在末端配送者肩上,間接導致受害第三人無法得到充分賠償、丟件損件賠償責任不清等風險,本文嘗試通過分析眾包物流中的法律關系,給出防范建議。
關鍵詞 眾包物流 法律關系 人身損害 保險
作者簡介:馬敏,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7級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37
一、眾包物流及其優勢
隨著全社會朝著“互聯網+”的方向全速邁進,在全行業都爭前恐后的進入電商領域的大背景下,物流行業也飛速發展,但是末端配送者緊缺與快遞物流需求高漲之間的匹配問題還是顯現了,為解決這一問題,眾包物流悄然而生,這個新興名詞的定義已經被學者們深刻揭示,簡單來說,就是人人都能參與到物流貨物最后一公里乃至三公里內的末端配送,由此而衍生的末端配送者們活躍在大街小巷以及各類住宅、辦公樓之間,他們有著“騎手”“騎士”“外賣員”“快遞員”等令人耳熟能詳的稱呼。
眾包物流自誕生起便以其與生俱來的明顯優勢在電商行業和物流行業深受追捧:首先,在網絡購物的大環境下,對企業而言,因眾包物流直接面對末端配送者,省去了中間其他物流企業層層轉包的各項成本開支,進而可以緩解企業的物流配送成本,同時也可緩解庫存壓力,在訂單充足的情況下提高倉庫利用率,還可以減少因與配送人員建立勞動關系而產生的額外人力成本;其次,由于大部分情況下末端配送者接單的前提是配送區域在其熟悉的區域環境內,配送效率可以顯著提高,對于消費者而言,在預期的收貨時間之前拿到所購買的商品,可以提升網絡購物的喜悅度;再次,對于從事眾包物流的末端配送者而言,不僅可以在自己選定的時間和區域內自由工作,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
二、眾包物流模式和參與者
(一)自建
眾包物流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兩種基礎的模式:
首先是自建模式,商戶或者電商平臺經營者自建眾包物流系統,以其自身名義向外發布信息,將本企業的末端配送(此時多為同城配送)交付給從事眾包物流的末端配送者,例如幸福西餅自建的配送團隊和京東旗下的京東到家物流,這種模式下主要的參與主體是商戶、電商平臺經營者和末端配送者。
(二)平臺
為了更好的匹配需求,順應時代的變化,借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眾包物流平臺順勢而生,經營眾包物流平臺的主體通過自身技術手段建立專業的眾包物流app,再通過有效的運營手段,同時吸收商戶、電商平臺運營者等物流需求方和以閑散群眾為主的末端配送者的末端物流配送服務者,在兩者之間建立信息橋梁,促進物流配送訂單的順利完成。眾包物流平臺對外提供全部信息,由平臺上的末端配送者自行匹配訂單,最終完成末端物流的配送,目前比較成熟的眾包物流平臺有人人快遞、達達快遞,這種模式下的參與主體變換為眾包物流平臺和末端配送者。
三、法律關系分析
在上述兩種模式下的眾包物流,由于法律關系紛繁復雜,故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亦導致法院與眾包物流相關的訴訟案件量逐步上升,為了給眾包物流相關營業者和末端配送者以初步的規范指引,使其在法律框架內更好的營業,也抱著使得末端配送者不至于落到流汗又賠錢的地步,筆者嘗試將全部涉及到的問題進行分類提取,結合法院已有的案例,分析相關法律關系,寄希望于在明確法律的前提下,在萌芽狀態減少糾紛,也試圖通過筆者的努力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本文中,暫且總結民事法律關系(主要涉及雇傭關系、委托關系、運輸關系、居間關系。)侵權法律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等三種法律關系。
(一)民事法律關系
1.雇傭關系
在常規物流企業的配送過程中,商戶、電商平臺運營者通常會招聘一部分勞動者并與其簽署全日制的勞動合同,由這些全日制的員工進行配送,或者將全部物流配送環節整體發包給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亦或者通過簽署勞務合同的形式獲得雇員進行配送,而在眾包物流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末端配送者與商戶、電商運營者、眾包物流平臺形成勞動關系的案例幾乎是沒有的,而且案例中僅有極少部分的末端配送者與商戶、電商運營者、眾包物流平臺運營者形成雇傭關系,由末端配送者提供勞務,商戶、電商運營者向其支付勞務費。在這種雇傭關系下,我們也有必要對末端配送者進行區分,第一類是原本有全日制勞動關系的人員,他們參與眾包物流配送的方式一般分為兩種,自帶自有車輛進行眾包物流配送和利用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的車輛參與眾包物流配送;第二類就是純粹閑散的末端配送者,他們沒有勞動關系單位,也不打算與前述模式中涉及到的任何單位建立類似的關系。
2.委托關系
在眾包物流模式下的委托關系,特指商戶、電商經營者或眾包物流平臺通過與末端配送者定理委托合同,委托末端配送者進行指定配送訂單項下貨物的配送工作。
3.運輸關系
作為自建眾物流的代表,通過案例研習 筆者發現幸福西餅通過《合作協議書》或《上海幸福西餅配送員意向合作協議書》將其與末端配送者的關系定義為運輸關系,幸福西餅向末端配送者支付的是配送費。在《合作協議書》中,雙方約定由末端配送者自備車輛承攬幸福西餅的配送業務,也明確在協議書中表示雙方沒有達成勞動關系的合意。末端配送者接單后,便構成了以具體訂單為最小單位的訂單貨物運輸關系。
4.居間關系
除上述關系之外,在眾包物流平臺模式下,現有的判例中認定眾包物流平臺與末端配送者之間是居間關系的占多數。作為眾包物流平臺的代表,達達配送(也即達達快遞),在其與末端配送者的關系中,通過平臺服務協議,將自己定義為居間方,協議也明確約定其與末端配送者不形成任何雇傭、勞動、勞務關系。筆者研究了與達達配送相關的截止2019年5月24日之前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全部案例,通過關鍵字檢索,與達達配送有關的案例有41條信息,在結果中,有10條與“雇傭合同”相關,而在這全部10條記錄中,法院都認定達達配送與騎手(也即末端配送者)之間是居間關系,支持這一觀點的主要證據就是平臺協議,它約定排除了雇傭關系,勞動關系,勞務關系的適用。最終所有的交通事故案件中,達達配送作為居間方,對末端配送者發生的事故都不承擔任何責任。而作為眾包物流平臺上的商戶或者電商運營者,對于事故也都不承擔任何責任,全部損失賠償責任負擔在末端配送者身上。這對于末端配送者來說,無疑都是重大的風險,眾所周知,這種居間關系下,末端配送者是通過居間平臺獲取的平臺中商戶的配送服務費,都是按訂單結算的,單筆金額比起配送過程中造成第三人人身或者財產損害需要的賠償金來說都是極低的。
(二)侵權法律關系
首先,在末端配送者進行配送的過程中,產生的無論末端配送者自身還是給第三人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也都可以落入侵權法律關系討論范圍內。其次,在配送過程中,無論出于故意還是出于過失,都不可避免的存在配送貨品丟失或者損毀的情形,這便產生了侵權法律關系。再次,眾包物流模式下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人格權侵權中隱私泄露的問題。
(三)行政法律關系
對于現有的行業分類來說,眾包物流仍然屬于物流行業大類中的細分項,面對大量的商戶,電商運營者、眾包物流平臺、末端配送者參與到眾包物流中,我國的行政管理方面需要對各參與者進行行政監管,進而產生相應的行政法律關系。
四、凸顯的風險及其防范措施初探
正如硬幣有兩面、事物分好壞,眾包物流在轟轟烈烈發展了這么多年后,也顯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民事法律關系下出現的配送延遲、服務態度差、未配送的情況下做虛假物流簽收狀態等服務問題,末端配送者發生傷亡事件后無法認定工傷進而無法取得相關待遇的問題以及給第三者造成損害的情形下,若末端配送者沒有償付能力導致第三者無法得到應有的賠償問題;侵權法律關系下出現的損件丟件時網絡購物者的追償問題,隱私泄露問題;行政法律關系下商戶、電商運營平臺、眾包物流平臺違反物流、快遞行業準入的問題等。當然,鑒于侵權法律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在接下來的探討中,將不會進行詳細的區分。按照不同的風險產生的原因,本文意在探索出一種能夠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
(一)法律關系認定不明確產生的風險
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如何認定商戶、電商運營者的具體關系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配送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案件中具體法律關系的認定結果往往與受到事故傷害的第三人能否有企業作為強力后盾而及時獲得賠償有關。民事法律關系中,往往存在者各式各樣的違約或者侵權風險。若民事法律關系認定不明確,可能導致不應受損害的乙方無端受損。
1.末端配送者自身的人身或財產損害
人身損害方面,根據《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 的規定,對于雇傭關系下配送過程中末端配送者人身傷亡,由雇主單位負責賠償,有第三責任人的,雇主承擔責任后可以進行追償。根據《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 ,雇員在工作過程中造成的第三人傷亡以及財產損失,也是由雇主單位負責賠償。若配送用的車輛是屬于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所有的,這種情況下按照已有的判例 ,法院會判決由雇主單位進行全部賠償,但是由于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對于配送車輛有管理責任,因而判決與雇主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末端配送者仍然是免責的。這里面最重要的問題是,雇主單位在沒有賠償能力的情況下,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會被法院執行連帶賠償責任,連帶責任賠償后極大可能會出現索賠無果的情況,此時對于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來說,無疑是吃了個啞巴虧。
此時對于雇主單位來說,面臨的現實的風險就是可能是,在現有的社保體系下,用工的單位無法單獨進行工傷險投保,也無法在員工已有社保的情況下進行重復參保,這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勞社部函【2014】256號)第1條 的規定顯然是背道而馳的。員工傷亡產生的損失賠償重擔全部落在雇主單位身上,筆者在此認為,在現有的社保環境下,既然無法選擇參加工傷保險來分擔,那么雇主單位可以選擇投保雇主責任險來分擔風險。
財產損害方面,末端配送者的財產損失主要是配送用的車輛毀損滅失的情形,實踐中,無論用于配送的車輛是末端配送者自帶的車輛還是末端配送者擅自使用的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或者其他非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的車輛,這部分損失賠償費用都是由末端配送者自行承擔的,這種情況下,對于收入本來就不高的末端配送者無疑增加了負擔。法律和實踐操作層面暫且都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但是有一個小的切入點可以考慮,比如自帶工具的車輛,末端配送者提前為自己的配送工具進行財產險的投保來分散自己風險。
為了盡量規避末端配送者和車輛單位的財產損失,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 對于從事配送的車輛,包括小汽車、電動小汽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三輪車等進行全方位的投保商業保險,以在末端配送者和第三者受到人身傷害或者從事配送的車輛毀損滅失時,相關受損失的人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得到相應賠償。商戶、電商等在篩選末端配送者時,盡量選擇有保險手續的車輛為自己公司進行配送工作,并按時進行車輛年檢和保險申報,拒絕歸屬于其他單位的車輛為本公司進行配送業務,以期相應減少后續發生事故后,單位的賠償義務。
第二, 對于末端配送者人身傷害,在雇傭關系下,商戶、電商經營者可以完全的考慮雇主責任險來規避自身的風險;而對于居間關系的眾包物流參與者各方來說,可以進行意外險、駕駛員險的投保,條件成熟時,可以單獨參加工傷保險的投保,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末端配送者的人身傷害賠償,但這必須是在社保部門開通多主體參繳非全日制用工情況下工傷保險的渠道。
2.末端配送者在配送過程中給第三者造成的人身或財產損害
對于眾包物流平臺的末端配送者來說,區分他們與平臺方是何種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關系到在配送過程中給第三人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時誰來承擔賠償責任。若認定為雇主責任,那么配送行為屬于從事雇主安排的工作,是職務行為,賠償責任的主體是雇主方。若認定為委托、運輸、居間合同,則賠償責任基本就落在末端配送者身上,此種情況下,末端配送者應當為自己從事配送業務的車輛及時的投保第三者責任險來規避風險。
通過平臺接的商戶、電商平臺運營者的配送任務,發生交通事故之后,若是在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或其他非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向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末端配送者的追償中,眾包物流平臺作為居間方雖然是免除賠償責任的,但筆者認為,法律應當賦予商戶、電商平臺經營者和眾包物流平臺某些義務,以便于在追償發生后相互協助追償,例如相互提供聯系信息以及賬戶信息,這些義務得以生存的基礎是商戶、電商平臺經營者與眾包物流平臺相互有著密切的商務往來,所以要求他們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提供相互提供信息是無可厚非,同時也能夠促進司法最終執行,保護個人和企業的私有財產。
(二)其他侵權損害和違約風險
貨品丟失賠償問題:這種情形下貨品的買受人向商戶、電商進行追償,眾包物流情形下,部分賠償責任會通過雇傭合同、委托合同、運輸合同等約定,將全部或者部分的賠償責任分配給末端配送者,收貨人最終將獲得全額賠償,這種情況的處理在實踐操作中已經比較成熟。
隱私泄露問題: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規規定,誰泄露,誰擔責任,但是實踐中,被泄露隱私的受害人往往不能準確的定位究竟誰是泄露其隱私的主體,此處存在著商戶、電商、眾包物流平臺、末端配送者、以人力代收為主的各個類型的驛站等,隱私泄露情況復雜,故而追償損失的情形也是撲朔迷離,很多被泄露隱私的受害人都是束手無策,只能任由其發展。
使用眾包物流平臺發包的商戶、電商違約問題:主要表現是末端配送者接單后,訂單被取消的情況,是否需要向末端配送者承擔責任,承擔何種責任,主要的依據是眾包物流平臺的平臺是用協議來約束的,末端配送者在這種協議中議價能力特別弱,基本上是以平臺協議內容為是否賠償以及賠償標準為基準的。
末端配送者作為接包方的違約問題:主要表現在做虛假簽收狀態以及丟件損件造成的收貨人追責問題。虛假簽收狀態即是末端配送者對商戶、電商的履行義務中的瑕疵履行,針對這種違約行為,實踐中,商戶、電商基本上是采取的是罰款的手段,提前規定好發生相應投訴時的罰款標準。
眾包物流平臺違約問題:現在眾包物流平臺站眾多,服務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有些平臺會對末端配送者收取保證金或者押金,在眾包物流平臺運營良好以及末端配送者信譽良好的情況下,保證金會逐步減少或者用以沖抵客戶投訴以及損件丟件時產生的罰款,有些平臺運營不規范時,平臺運營方攜款跑路也是時有發生的,此種情況下,眾包物流平臺經營者就對末端配送者產生最嚴重的違約情形,而且末端配送者往往投訴和追償無門,只能平白遭受損失。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眾包物流平臺與末端配送者簽署運輸協議,明確產生此類問題時各方的賠償責任,讓末端配送者在入駐眾包物流平臺前就清晰明確的知曉自己違約行為將帶來的后果。對于眾包物流平臺運營者,可以以相應的法律法規或者司法解釋要求其進行備案登記,對于入駐其平臺的商業合作伙伴,即商戶、電商群體和末端配送者進行信息登記,必要時,對這些信息進行對象特定的披露,例如,若任何一方涉訴,另外一方有義務按照法院的要求將涉訴的其他方的信息資料向法院提供,以便于仲裁或訴訟案件順利進行,做到案結事了,而不是選擇對有能力履行的乙方進行強制執行來做階段性結案。
(三)行政管理不規范引起的風險
首先,目前眾包物流模式下,我們相關行政管理的配套不齊全,企業未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從事配送的末端配送者們基本上都沒有對其使用的車輛進行營業性質備案,當然,在全日制勞動關系單位中已經備案的車輛是除外的,末端配送者也未獲得快遞員從業資格證書。建議我們行政管理機構可以及時配套眾包物流相關的管理規范,明確眾包物流從業者和經營者需要的各項資質,給出資質申請條件和具體指引。按照《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和《快遞暫行條例》,負責運輸的一方和經營快遞業務的主體需要一定程度的行政許可才能進行這項業務的操作,對于承接運輸的單位,應當確定像道路通行許可證、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等許可文件,從事運輸的車輛也應當取得相關的許可證,從事配送的末端配送者,也應當取得快遞員從業資格證書方能從事配送業務,電子商務法頒布實施后,從事電子商務的商戶、電商、眾包物流平臺服務商等應當在具備經營電子商務的營業范圍。
其次,有些眾包物流平臺存在向末端配送者收取保證金、押金等行為,也有末端配送者在眾包物流平臺提貨配送時,有些平臺要求末端配送者先行墊付全款買下貨品,或者支付一定的保證金后提貨,再向最終收貨人進行配送,這種情況大部分出現在需要末端配送者進行代收款的訂單中,配送完成后,收到的代付款將與末端配送者先期墊付的費用互相沖抵,才能算完成本定單的配送。這些行為都是沒有經過也不可能經過行政許可取得合法授權的,這種情況下眾包物流平臺顯然在違法違規運行。雖然在民法范圍內,奉行的是法不禁止即可為,在行政法律法規框架下,也并未有強制性規定認為收取保證金和押金是相關企業的違規行為。所以,眾包物流平臺的此種行為走向是合法還是違法,尚處在灰色地帶,這部分我們在無法快速配套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可以成立眾包物流從業者或者行業協會,通過這種自律組織,在一定范圍內規范眾包物流經營者的行為,保護末端配送者,將眾包物流行業向更好更規范的方向引導。
五、結語
眾包物流正如出生的嬰兒,需要整個行業逐步完善,形成規模來成長、成才。在這種運營模式穩定下來之后,立法機構可能需要考慮對于眾包物流進行立法完善,在將來的立法中,筆者也有些小建議,比如,對于眾包物流平臺責任的明確、對于參與眾包物流各個主體相互之間的信息披露義務的具體規定,包括披露的前提,時間,內容、對象、流程等。
注釋:
第十一條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第九條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2017粵0304民初51695號。
職工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同時就業的,各用人單位應當分別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職工受到傷害時其工作的單位依法承擔工傷保險責任。
參考文獻:
[1]徐楠楠.第三方物流的法律風險研究[J].物流技術,2017,36(11)(總第374 期).
[2]彭幸.我國眾包物流的法律治理[J] .中國流通經濟,2019(4):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