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課不僅是幫助學生培育和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最重要平臺,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主要渠道。因此對思想政治課的優化、創新是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正處于心智技能迅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并且缺少豐富的相關社會實踐經驗,所以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需的。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應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導向、找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和生活化的定位,給青少年正確的價值引導,幫助他們扣好人生中的第一顆紐扣。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 導向 定位
作者簡介:劉旭,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學科教學(思政) 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09
課堂教學是教師探索教學規律并合理、靈活運用規律,成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果,有效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活動。它是教育一系列活動中最微觀的問題,但卻是達到教育“育人”目標的關鍵所在。思想政治課除了具備一般課程的知識理論傳授性,更兼具著“立德樹人”的重擔。它是少有的可以直接對青少年進行政治意識形態引導、培養青少年社會道德感、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課擔當著如此重擔,所以找準課程教學的根本導向和精準定位便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 一個導向
(一)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導向
從古自今,我國始終是一個極其重視公民思想道德品質的大國。歷來許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特別重視人的道德教育。如我國古代儒家教育學派便認為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道德完善,將倫理道德教育視為教育核心,講求道德教育內化為修己之道,外化為治人之本。到了現代,黨中央更是多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中心環節。習近平總書記也先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十九大報告、全國教育大會等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教育事業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今,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已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關鍵一環。
作為一個國家,沒有德行便很難長治久安;作為一個公民,沒有德行便很難立足于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然要把“德”放在人才培養的第一位,真正實現以德育人、人才強國。青少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和希望,要想培育出高水平、高素質的青少年,就必須要將德育滲透在青少年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課不僅擔任著一般課程所具有的文化知識傳播的功能,而且其本身就具備了傳播政治意識形態和引導價值觀念的特殊性。因此它是進行“立德樹人”的關鍵路線,也是使“立德樹人”成為具體、生動、可操作的主要途徑和主要渠道。
(二) “立德樹人”的實現途徑
當前,全社會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視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德行培養。除了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對青少年進行“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化之外,“立德樹人”的重擔主要還是留給了學校教育。其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更是實現“立德樹人”主要途徑中的重中之重。
1.“有教無類”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為道德教育活動提供了充分的人性假設:“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受教育者的先天性情實際上所差不大,但由于后天的學習環境的不同,受教育者的品行才會逐漸出現差異。同時“有教無類”的提出也充分肯定了道德可教的現實可能性:人可能有貧富之分,但通過教育,便可以消除這些差距,成為同樣具有高尚品德的賢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并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技能,便能夠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在青少年道德教化中的關鍵作用。
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方向標桿,始終明確思想政治課的“育人、育德”的根本目標。增強課程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著力解決現代青少年共同的思想品德問題是思想政治課真正做到“立德樹人”的必要前提。同時,現在很多道德教育普遍出現“知行兩張皮”的現象,這是由于公民道德僅僅停留在人們的理論認知層面,并沒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教師有必要改進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評價方式,不再以單一的知識理論考試為唯一的考核方式,將學生的具體生活德行的考察、檢測結果納入學生課程評價體系中。
2.“為仁由己”
孔子在充分肯定外在的教育對德行培養的重要性之外,也特別重視受教育者自己內心力量的培養。孔子提出的“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實現了中國道德教育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充分肯定了人自身的意志力在德行培養中的強大作用。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他的情感觀念、意志力是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的。
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尊重、遵從青少年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以青少年的需求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對他們進行充分、全面的心理情感分析。教師首先要足夠了解學生目前所具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認同意識等狀況,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實問題,及時制定或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進程。其次,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充分融入教學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使得當代青少年今后無論面對何種情境時,都會堅持自己內心的價值行為標準。
當思想政治教學能夠做到幫助青少年將道德規范和準則真正“內化于心”、把道德看作受教育者自己的處事原則和信念時,才是真正實現了始終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和最高目標,進而系好了青少年立德成才的第一顆扣子。
二、 兩個定位
準確把握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定位,才能更加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做好人才培養工作。所以必然要看到思想政治課所具有的價值性和知識性,做好“政治性”和“生活性”的辯證統一和有機結合。
(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課的根本遵循
1.現實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近幾年中美貿易摩擦、爭端一直不斷,尤其是最近,中美貿易戰已經達到白熱化。在中國利益遭受如此大的挑戰面前,我們每一個人作為中國公民,決不能在根本政治原則上出差錯。尤其是作為民族復興大任擔當者的青少年,更不能在政治認同方面有所偏差。
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帶來全球資源流動的今天,也使得一些被西化、美化了的資本主義政治沖擊了我國公民的政治意識形態,這就導致我國原有的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被嚴重影響乃至歪曲。尤其是作為大學生的青少年群體,還處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完全穩定的階段,思想認知還沒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來的社會意識形態的侵蝕。再加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閱歷尚淺,他們的政治意識形態認同大都停留在直觀、感性的階段,愛國意識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的層次。這就導致部分大學生對于某些國際事件的政治立場態度、政治價值抉擇等不夠理智,容易受周圍環境特別是網絡環境的言語鼓動,做出一些自認為“愛國”、但絲毫不理性的言行舉止。例如2012年由于釣魚島事件而產生的一系列反日游行、打砸日本車、燒毀日本商鋪等盲目“愛國行為”。只要國際上遇到敵對勢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尚未完成,意識形態斗爭便會一直存在。這讓我們不得不重視對于作為大學生的青年群體形成正確、理智的政治意識形態問題的指導和教育。
2.堅守教學依托政治
思想政治課堂就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傳播和發展、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主要陣地之一,因此思想政治課必須要堅守“政治性”這一根本遵循。其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師團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師直接肩負著向青少年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育青少年愛國情懷、樹立青少年正確三觀的重要責任。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具有高標準、高素質的業務水平和道德修養。首先,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當堅定我國根本政治原則,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牢記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大學生進行及時、必要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引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通過始終遵循“政治性”這一根本原則,將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由感性上升為理性,使同學們真正從心理和情感上堅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必定不會一帆風順,但無論我國遇到什么困難挫折,中華民族必定更加團結一致、迎難而上、化險為夷。同時,堅定思想政治課“立德樹人”根本導向,引領青少年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增強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和自豪感,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充滿信心并做好接力準備。
(二)生活性是思想政治課的基本原則
1.現實依據
黨和國家強調“立德樹人”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方面,大學生普遍感覺思想政治課高高在上、不貼近生活,認為思想政治課枯燥乏味,很容易對課程產生抵觸心理。這是由于思想政治課的知識理論性和課程本身的政治導向性較強,所以會讓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產生“學來無用”的誤解。由此可見,堅持思想政治課貼近生活這一基本原則,通過增強課程的生活性、生動性來提高課程的實效性已是當務之急。
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當前其實是存在思想政治課生活化的現實可能性的。因為思想政治課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其實與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是分不開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們的生活本為同一體。那么,為了讓思想政治教育回歸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就必然要加強人們對現實生活世界的主體參與性。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這就體現在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和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并引導學生將這種主體意識外化于行、真正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生活中。
2.堅持教學貼近生活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案例上,同樣可以有所創新、突破。在不違背政治立場原則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多采用時下流行的年輕人的言語,用新穎精彩的案例吸引學生。比如采用“中美貿易戰”,讓同學切身談一談由于中美貿易戰給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造成什么影響,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明白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國家利益影響國際關系的局勢;另外還可以采用“假疫苗事件”“毒奶粉事件”“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等這一類大眾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采取此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缺點,也可以通過此類實例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利益觀,在生活中外化于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增強思想政治課的生活性,還可以通過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和有效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等多種途徑來實現。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學生感興趣又有意義的話題,在課堂中組織班級小組進行辯論、演講等活動,在活動中由學生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在課堂中始終貫徹馬克思主義哲學,讓學生學會運用辯證、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改變了傳統 “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注重了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增多了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能夠因材施教,思想政治課便會更加貼近生活,教學的實效性也能得到切實保障,從而使思想政治課真正受到學生的重視和歡迎。
參考文獻:
[1]郭海成.高校思政課要兼具政治性與生動性[J].人民論壇,2017(7).
[2]李紅艷,張莉.對推進十九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教學研究,2018(12).
[3]俞琰.探索思政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J].知識經濟, 2017(11).
[4]趙志博.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調查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9(2).
[5]王樹蔭.立德樹人是思政課的根本任務[J].中國教育報.2018(9).
[6]李煥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
[7]陳占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歷史使命[J].思想理論教育,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