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孟亮
摘 要: 作為政治學科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政治教師必須社會責任感比較強,新課改下,評價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評價方式更多地采取諸如觀察、面談、調查、項目活動、報告等開放的多樣方式,而不再是僅僅依靠筆試的結果,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現狀、潛力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 社會責任感 素質教育 巧妙評價
夸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帶來了教育史上的一場革命,是世界教育史上偉大的里程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系統化、規范化、標準化的授課方式卻造成了教學方式的僵化與“八股化”,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這種教學模式仍不利于人才的培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空洞、呆板的政治課教學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差太遠,因此政治教學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政治教學改革應走向何方?我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一、教師要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中學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原則,因為政治學科本身最重要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心時事、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增強社會責任感。為此,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其命題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積極反映國內外形勢中的重點和熱點問題,要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思想性,與時俱進。作為政治學科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政治教師應是一個社會責任感比較強的人。政治教師都不關心時事,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又怎能提高政治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教師要養成勤看報、勤看電視新聞、勤聽廣播的好習慣,對國內外的重大事件要密切關注,對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的文件要細心研讀,把握其精神實質,并將時事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當中,日積月累,養成習慣,從而培養學生關心時事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成績。
二、要繼承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秀傳統
人們認識的過程是一個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沒有繼承便不會有創新。政治課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精華仍須繼承。對學生而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前預習、記住疑點。自學能力、閱讀能力是現代人生存的基本能力。課前預習為上課打下一定的基礎,做到“未雨綢繆”;找出疑點便于突破重點,聽課才具有針對性、時效性,減少盲目性和低效性。二是專心聽講,積極與老師配合。專心聽課,學生能節省探索知識的時間。與老師主動配合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課后練習、舉一反三。“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知識要想永記不忘,練習是關鍵。
三、巧妙評價學生,讓學生充滿自信
某位教育專家曾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正確巧妙地評價學生,讓學生充滿自信。新課改的評價標準強調:評價功能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激勵、反饋與調整;評價內容以過于注重學生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多方面的潛能,評價技術從過于強調“量”化轉向重視“質”的分析;評價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評價方式更多地采取諸如觀察、面談、調查、項目活動、報告等開放的多樣方式,而不再是僅僅依靠筆試的結果,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現狀、潛力和發展趨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做到多鼓勵、少批評,要尊重學生,而不能歧視學生。最關鍵的是大膽改革百分制,引進和采用粗線條的等級制評價方法。比如:在一次期中考試后,許多“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要我在課堂上公布這次考試的成績,我采取了“報喜不報憂”的做法。我把分數段分為兩個階段:80分以上的為一個階段,80分以下為一個階段。只公布80分以上的人數和80分以下的人數,不公布具體每個人的分數。這樣成績好的學生受到了鼓勵,成績差的同學也不失面子,班級學習氣氛濃厚,成績好的不驕傲,成績差的不泄氣。對那些原來成績較差而這次考試略有進步的學生要給予表揚鼓勵,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鼓足干勁、迎頭趕上。
四、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曾在一篇論文中專門探討過“興趣教學”,沒有興趣的教學是乏味的,一個對學習有濃厚興趣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投入全部的熱情,廢寢忘食甚至達到癡迷的地步。那么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課堂上要積極引導,從學生關心的“熱點”說起,一下子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如我在講述《認識的過程》一章,首先,介紹全球定位系統(GPS),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和中國的北斗星衛星定位系統,現代如此先進的電子技術是人類認識不斷完善的過程,從最初的電子管發展到后來的晶體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完成了人類認識的過程,即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其次,貼近生活實際。從生活現實出發把課本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如“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為物質力量”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我就從生活現實講起:古人為了生存發明了弓箭,弓箭技術被人類掌握以后,人類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現代人掌握了物理學原理以后,發明了航天器為人類造福。由此可見,通過引導學生走近現實,加快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五、將課內課外有機結合,變“死知識”為“活知識”
知識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利用課外活動學習知識,變“死知識”為“活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內教學除正常的課堂教學外,多組織活動課。思想政治教學,其思想性很強,傳統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方法單一,學生缺少體驗的機會,很難激發學習熱情,而活動課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全身心投入,會不知不覺喜歡上這門課,其中的道理才能進入學生心里,達到教學目的。利用暑假、寒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寫心得體會小論文,讓學生自己觀察社會、分析問題。如我組織學生調查近年來自己的家庭、家鄉發生的變化,用事實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樣書本上的“死知識”通過學生調查分析變“活”了。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判斷能力,鍛煉感情培養與意志品質,矯正不良行為習慣等。
總之,在注重素質教育的同時,應狠抓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方面努力抓好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重視輔導和轉化后進生,只有這樣,政治教學才會取得明顯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班猛.淺談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1(24).
[2]黃熙慶.政治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教師,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