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軍事變革是晚清社會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清四川軍事變革取得了軍隊編練、武器裝備等進步,奠定了四川軍事近代化的基礎,但催熟的軍事與滯后的社會發展之間的問題也逐漸暴露。以犧牲社會其他方面協調發展為代價取得的軍事進步不僅透支了清廷的國力,還埋下了四川動亂的隱患。
關鍵詞 晚清 四川 軍事變革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區域文化研究中心“晚清四川軍事改革研究”(編號:QYYJC17010)、西華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資助專項“近代四川軍事變革研究”(編號:17D018)成果。
作者簡介:劉揚,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
中圖分類號:D6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38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惟祀與戎。作為興國安邦的保證,中國歷代王朝極為重視軍事建設,在軍隊招募、將帥培養、武器裝備等環節作了不斷的改進。晚清模仿西方開始軍事變革,使國家的軍事面貌煥然一新。但是,這一成果是人為的催熟,脫離社會發展,也違背時代精神。本文嘗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窺探晚清四川軍事變革的成敗。
晚清四川軍事變革始于19世紀60年代。在藍大順、石達開等農民起義軍的沖擊下,四川總督駱秉章、成都將軍崇實仿照湘軍,或就地招募成軍,或挑選綠營、八旗中的青壯,編成“練軍”“防軍”。19世紀90年代末,在江南自強軍的示范帶動下,四川開始第二波變革,快槍子彈、后膛毛瑟槍、測繪地圖等現代軍事科技進入軍隊。1901年清末新政后,四川一面編練新軍,一面籌建各類軍事學堂,一面裝備進口武器,一面提升省內軍工企業生產能力。經歷半個世紀的努力,晚清四川軍事變革獲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著較大的缺憾。
一、軍事變革較為全面,裝備、體制基本實現近代化
與近代之初的軍隊面貌相比,通過改革,晚清四川軍隊獲得明顯發展。
軍隊武器基本實現了近代化。軍事改革中,四川軍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逐漸從冷熱兵器并用過渡到熱兵器時代。近代之初,四川綠營八旗普遍使用刀矛弓箭,火槍數量不多。19世紀70年代后,半自動的前膛鉛丸洋槍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鳥槍刀矛。90年代后,自動的后膛毛瑟抬槍、毛瑟手槍、馬梯呢槍取代了前膛槍。20世紀后,四川新軍的武器更加先進,主要裝備雙筒馬槍、機關槍、新式速射山炮等當時較為流行的武器。
軍隊體制基本實現了近代化。軍隊的組織體制是衡量軍事近代化的重要指標,包括營制餉章、兵種構成及領導機關等。參照此標準,八旗、綠營和防軍、練軍都算不上近代化,雖然練軍、防軍采用了湘軍營制,也初步接受西方操法訓練,但組織體制依然落后,兵種也只有步兵和騎兵兩類。從編練新軍開始,四川軍隊體制才具有了近代化的意味。營制仿照西方,以鎮為基本單位,騎兵、炮兵、步兵、輜重兵和工程兵多兵種協同作戰、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最大限度發揮新式武器功效和戰術優勢。設立營務、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等所,保證軍隊后勤供應。提高軍隊待遇,建立募兵制,從民間補充士兵,制定退役制度,從新式軍事學堂中選拔將領,使從軍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軍事學堂培養了現代軍事人才。晚清大力強調尚武精神,“中國民質所最缺,亟宜箴砭以圖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實。”“尚武”成為清廷制定的教育五條宗旨之一。軍事學堂先后建立。晚清四川共興建了武備學堂、軍醫學堂、陸軍小學堂、軍事講習所等九所軍事學堂,覆蓋軍事技術學堂、部隊學堂、普通軍事學堂三大類。學堂辦學多以日本軍校為模板,聘用日本教員,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錄取考核等方面制定了周詳的制度,保證了學業質量。學堂畢業生大多在新軍中任職,成為新軍骨干力量。
軍隊接受中央的統一管理指揮。在19世紀60-90年代的軍事變革中,四川軍政首領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從軍隊的數量、將士的來源到營制餉章等幾乎所有問題都由本省一手策劃。從20世紀初編練新軍開始,中央對地方軍事的掌控越來越嚴密。清廷通過練兵處和陸軍部,不僅規定了各省應編練的軍隊數量、完成時間,而且詳細擬定了軍隊的營制餉章等標準。中央逐漸收回地方的軍事權力,地方只剩執行的義務。新軍的鎮、協按成立時間以數字編立名號,建軍名號統一全國連貫,鮮明地表現出兵為國有的意義,一改自鄉兵、防軍興起以來軍隊各立名號、形同私有的現象。
二、軍事脫離社會孤立發展,軍人勢力膨脹
“維持一個現代化的軍事組織需要一套經濟和財政結構,龐大的工業系統,工業技術社會的組織,和廣泛的教育制度?!敝挥薪⑴c現代化的軍隊相匹配的現代社會,才能維持軍事的正常運轉。然而內憂外患的局勢、保守的政治理念使清廷首先將改革重點放在軍事上:19世紀中后期開始著手改進軍事,19世紀末更以西方為藍本,加快軍事改革的進程。但政治、社會、文化的全面改革——新政從1901年才起步,時間上比軍事改革落后約40年,內容上也不及軍事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四川社會的近代化開始于重慶開埠①,這在全國是比較晚的,但軍事近代化卻幾乎與全國同時開始,因此軍事與社會其他方面的差距更明顯。
軍事發展遠超工業水平?!耙恢КF代化軍隊的強大程度是不可能超過支持它的工業系統的”。洋務運動的開展促進了四川軍事工業的誕生和發展,四川機器局不但能修理槍炮、生產火藥、子彈,還能夠仿制部分武器,這對四川軍事近代化無疑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四川機器局是在“自強”的口號下由清廷斥巨資修建,以厘金為經費來源,不按商業模式來經營管理,離開清廷特權也難以生存。省內沒有建成完善的采礦、冶煉、運輸等配套工業,無法滿足機器局生產的燃料和其他需要,機器局的主要生產原料——鋼材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并且機器局的產出不高,只能滿足軍隊的部分需要,缺口還須依賴購買。四川的工業水平能為軍事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
軍事進步超越社會發展?!败婈犑巧鐣漠a物。文明社會的政治、社會組織和經濟結構同它所發展起來的武力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彪m然近代以來,四川社會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式學堂建立,新型知識分子出現,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新式企業遍布全省,咨議局、議事會、自治局、憲政會等機構成立,但四川畢竟是內陸省區,地理、交通的阻礙既推遲了西方的侵略,又延遲了新思想、新生產方式的傳入。直至辛亥革命,四川的自然經濟仍舊強大,現代文教、資本主義經濟也比較滯后。社會發展緩慢,無法與備受關注、起步更早的軍事處在同一水平上。
軍人思想教育落后于時代文化潮流。“新的軍事科學是新的社會關系的必然產物”,現代軍事離不開現代文化的支持。雖然清廷擺出改革姿態,卻嚴禁民主思想在軍隊中的傳播,堅持以忠君作為軍人思想教育的基調。清廷宣揚“上宣力于王室,下自奮于功名”,吸引軍人為君王賣命、為自己爭取榮華富貴。軍人深受忠君灌輸、利祿相誘,國家觀念淡薄,個人野心膨脹。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卻不能消除軍人為飛黃騰達而戰的私念。這些手握武器的軍人成為社會上最有權勢、最危險的群體。民國初年外來勢力染指四川,加劇政局的混亂。為爭奪發展空間、擴大地盤,軍人不斷混戰,“天府之國”淪為人間地獄。
三、軍事缺乏社會基礎支持,變革質量不高
盡管四川軍隊裝備、軍隊體制基本實現近代化,但因缺乏社會基礎支持,導致變革還存在較多失敗之處。
軍事變革缺乏社會動力,沒有制定循序漸進的長期發展計劃。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一直受到列強侵略的困擾,但四川深處中國腹地,列強侵略一時還未觸及,直至重慶開埠,才逐漸打破封閉局面。由于四川從未遭受過較大戰火的洗劫,加之清廷對京畿和沿海地區的關注遠遠大于內陸省份,四川缺乏危機感、緊迫感。19世紀后期,四川軍事變革推動力主要來自清廷詔令,鮮少總督的主動作為,以致改革一直處于小修小改、不急不慢的緩慢前進之中。直至20世紀初岑春煊、錫良等能臣赴任四川總督,推動四川軍事改革的進程。但地方大員的頻繁更迭使四川軍事改革的目標多次變動,也使投入的財力、人力得不到系統連貫的使用。盡管一開始全國各省的落后情況大致相同,但20年不到,四川與直隸、湖北兩省的差距越來越大。
軍事變革缺乏資金支持,成果質量不高。晚清軍事變革走的是中央指揮、地方出資的路子,除北洋六鎮得到中央財力支持次第編成外,很少有省區能夠按要求如期完成。晚清四川經濟并不發達,但陸軍部卻規定四川應編成3鎮新軍。四川的編練任務超過了經濟更發達的湖北、江蘇等省,僅次于直隸。清廷不僅不給予充足的投入,反而稱四川歷來富有,以捐輸、協餉等名目從四川搜羅百萬巨款。正如趙爾巽所述:“軍備則悉數協鄰,營房則修建尚缺?!睔v次軍隊編練都不同程度存在抽調舊將士組成新軍隊的弊端?!氨挂蝗?,人已三變。”軍事學堂無力大量聘請一流師資,軍事企業無力自行開發、設計新武器。
通過變革,四川軍事煥然一新,但也留下了不能忽視的問題:軍事的發展遠遠超過了社會其他方面的改革,超越了當時不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所能承受的限度。清廷并不了解西方軍事賴以生存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文化背景,強行把資本主義的軍隊軀殼嫁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付出了犧牲社會協調發展的慘痛代價,軍事的早熟與社會發展的滯后越來越明顯。清末政府控制力衰退,軍事變革未能使政權永久地傳承下去,反而造就了強大的軍人力量。
盡管晚清軍事變革埋下了四川動亂的隱患,但不能就此認定它是一場應該被阻止的悲劇?!芭袛鄽v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避娛伦兏锸峭砬逡詠硭拇ń铒@著的成果之一,尤其新軍的編制、官兵選募的方法是封建社會從未有過的,軍事變革還為民國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都不應隨清廷的覆滅而被抹煞。
注釋:
①學界一般把開埠視為某一地區社會近代化的起點。重慶是四川最早的開埠城市,但開埠過程較為復雜。1876年的中英《煙臺條約》規定英國有權“駐寓”重慶,“俟輪船上駛后再行議辦”,取得開埠先決條件。但因種種原因,直至1890年的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清廷才同意“重慶即準作為通商口岸無異”。1891年重慶海關開關,標志重慶正式開埠。故關于晚清四川社會近代化的起點,學界存在不同說法。一說以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的簽署為發端,如隗瀛濤《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近代化——以四川為例》(《辛亥革命研究動態》1996年4期)。一說以1891年重慶海關開關為依據,如陸遠權《重慶開埠與四川社會變遷》(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等。本文以陸遠權的說法為準。
參考文獻:
[1]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3143,3902.
[2][美]拉爾夫·爾·鮑威爾著.1895-1912年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M].陳澤憲,等,譯.北京:中華書局,1978:33,25,3.
[3]恩格斯.1852年神圣同盟對法戰爭的可能性與展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62.
[4]訓練操法詳晰圖說//清末新軍編練沿革[M].北京:中華書局,1978:3.
[5]軍機處錄副檔.清末新軍編練沿革[M].北京:中華書局,1978:264.
[6]列寧.評經濟浪漫主義//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