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網絡的發展,公民自由表達言論的欲望與言論自由引發的網絡暴力、隱私泄漏等矛盾沖突愈加凸顯。對此現象,明確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邊界并對其進行規制愈加重要。本文以“德陽安醫生”事件為例,通過對本次事件中的焦點問題展開討論,從言論自由的概念提出眾人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這一結論;從中外學者認為言論自由能否被限制的意見討論下提出網民的言論自由應有邊界這一結論,并對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言論自由 網絡暴力 邊界
作者簡介:周秋嵐,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39
一、事件基本情況
(一)事件簡介
2018年8月20日,四川德陽的公眾泳池中,兩名十三歲男孩故意觸摸安醫生臀部,并拒絕安醫生提出的道歉要求朝其吐口水。氣憤之余,安醫生丈夫與男生發生肢體沖突。隨后男生家屬毆打了安醫生。后經警察協調,安醫生丈夫向男生道歉。第二天,家屬鬧至安醫生單位并要求領導將其開除。22日,某微博大號發布視頻并配文男子泳池毆打男童。并被多個大號轉載。一系列推文引發廣大熱心網民對安醫生及其丈夫的謾罵與苛責。次日,另一媒體大號再次發布視頻,并稱“水務局人員泳池內打男童”,將事件矛盾引致公職人員。兩天后,安醫生服藥自殺身亡。
(二)事件焦點
1.“德陽安醫生”事件中眾人有無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
本次事件中,男生家長以“受害者”之姿發聲;諸多知名網絡媒體在未求證真相的情況下以公布真相之名發聲;網友按照輿論方向以公正之義發聲。安醫生自殺后,有人質疑是群眾發聲的結果。因此,本次事件中眾人有無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是我們探討的第一個問題。
2.“德陽安醫生”事件中網民的言論自由有無邊界
安醫生致死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有人認為,是網絡媒體的轉發以及“鍵盤俠”的謾罵這樣濫用言論自由權利的行為導致了安醫生自殺身亡,他們的言論自由應受到限制,也有人認為,罪魁禍首應當是男生及其家屬,網友們發聲只是在行使基本權利,這種權利是應當受到保障的。因此,本次事件中網民的言論自由是否應當被限制是我們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二、言論自由權利之有無
(一)網絡言論自由概述
我國《憲法》第35條明文規定我國公民有言論自由。這是言論自由的法律來源,說明言論自由是由憲法保障的不可剝奪的公民基本權利。言論自由指公民享有依個人意愿表達自己的思想見聞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網絡言論自由即網絡環境下的言論自由權。它是言論自由在新環境下的一個延伸。網絡言論自由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表達自己想表明內容的自由。
(二)“德陽安醫生”事件中眾人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
首先,言論自由受憲法保障。在安醫生事件中,網民與諸多微博大號賬戶使用者作為我國的公民,依法享有自由發表言論權利。
其次,公民有權按自己的意愿發聲而不受非法干涉。網友就媒體報導事實發表自己的看法,是依法行使言論自由權利。且由于男童家屬對于事實的偏頗性描述,廣大網友屬于就“公職人員應更加注意影響”“保護未成年兒童”等具有正面價值的社會現象發表看法,處于言論自由保護范圍之內。
最后,保障公民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對于社會和個人而言都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能夠使公民自由充分發聲,可以促進公民自我實現,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權利;另一方面能夠促進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實現公平公正。
三、言論自由邊界之有無
(一)言論自由能否被限制
西方的啟蒙思想家們對于言論自由的限制早有描述。盧梭認為:“自由和法律是不可分割的。”博登海默也提及,權利不能看成是絕對且無限制的,自由社會的經驗告訴我們自由必須受到限制。
國內的大部分學者也認為言論自由能被限制。韓大元教授認為,“言論自由作為一項政治權利和自由,在客觀上不是絕對的,存在相對限度。”李步云教授說,“不同于思想和信仰的絕對自由,言論自由即使有極高的價值地位,也仍然是相對的而不是無限制的。”
因此,就目前而言,言論自由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其權利在世界范圍內都非絕對的,是可以限制的。
(二)“德陽安醫生”事件中網民的言論自由應有邊界
首先,依據“明顯而即刻的危險” 原則,在安醫生事件中,網民依法享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他們的權利是受到憲法所保護的。而按照該原則對于具體言論的判斷,大部分網民在安醫生事件中對于安醫生丈夫打男童的行為進行言論評判是符合權利范圍內的行為的,這種行為不用受到限制;而少部分網民及有影響力的微博大號,通過非法方式對安醫生及其家人進行曝光與騷擾,以訛傳訛,采取極端的方式進行謾罵與侮辱,對其造成了直接傷害,這樣的言論已經對他人帶來了危險,是應當受到限制的。
其次,依據傷害原則 ,網民們享有絕對自由發表言論的前提必須是建立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在安醫生事件中,微博大號們在事端初始以“懲治社會不正之風”的心態對于安醫生及其丈夫的行為進行曝光,是沒有超過邊界的。然而當事況激烈時,為引起噱頭,在不明真相的網友們情緒憤怒對此謾罵并采取極端的騷擾行為時,甚至通過人肉方式曝光受害人的私人電話、工作單位等隱私信息,是可能對其帶來直接傷害的。因此,對于這樣的言論,我們應當進行限制甚至懲罰。
四、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
(一)完善網絡立法,規范引導網絡健康言論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因此,規范網絡言論的前提便是提前立法。由于互聯網具有匿名性、分散性等與傳統媒介不同的特點,立法工作進行會有一定難度,同時,如果立法與互聯網發展規律相悖,對于互聯網絡發展與法律的效力都會產生傷害。因此,針對互聯網匿名性的特點,筆者建議針對網絡實名制展開立法工作。
雖然網絡實名可能會使網民對于發表意見產生顧忌,影響公民發表言論的積極性,但可以有效保護其他公民的隱私權、名譽權。如果發表的言論是有據可查,有跡可循的,發言者會在發言時克制情緒,這樣會極大部分降低網絡語言暴力的情況發生。就發表正常言論的網民,實名制并無限制。對肆意進行人身侮辱攻擊、非法泄漏他人隱私信息等網民則有了事前警告、事后追查的效果。綜合而言,利大于弊,是值得思考推進的可行之策。
(二)規范行政行為,倡導群眾發表積極言論
安醫生事件中網絡言論暴力的飆升在于有人刻意將輿情引致公職人員身上,激發了普通網民與公職人員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悲劇發生。對此可以看出,群眾對于公職人員的矛盾埋藏已深。因此,我們應當規范行政行為,使政府成為人民的政府。
首先,政府在出臺有關政策時,應當切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針對突發且難以解決的情況,積極主動采取合適行為與對策,不得臨時造法。
其次,在對于不當言論進行管控時,政府不得隨意執法、濫用職權,降低公信力,使群眾與政府離心。
最后,政府應緊跟群眾訴求,對于群眾所關心的網絡熱點事件,相關部門應積極跟進調查,并及時公開發布處理結果,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倡導群眾發表積極言論。
(三)推進法制宣傳,提高公民法律道德素質
互聯網言論的健康發展與互聯網空間的每位公民的實際行動是息息相關的。安醫生事件中,正確的規勸性話語是不能“致安醫生于死地”的,恰恰是那些不加規范的肆意侮辱與人身攻擊,沒有底線的人肉曝光,才讓安醫生絕望尋死。由此可見,網絡言論自由所帶來的積極與消極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我們應當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道德素質,還互聯網使用者及網絡暴力受害者一片清凈之地。
首先,通過“普法宣傳”,使公民具備基本的法律常識,了解對于沒有經過同意采取不正當行為竊取他人隱私并擅自公布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這樣公民在進行這樣的行為之前有所顧忌,從而降低犯罪的可能性。
其次,個人道德素質提高會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素質。當個人及社會的道德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隨意侮辱他人等下流行徑也會減少。
最后,當公民的法律道德素質提升后,即使不能具備明辨言論邊界能力,但也應當了解在網絡空間發表言論時不得隨意捏造事實,對于沒有核實的消息,不跟風傳播,不做輿論的推動者。
注釋:
即人們擁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但言論如果因為某方面給他人、社會、國家帶來危險,這種危險是迫在眉睫和刻不容緩的,那么這樣的言論不會得到保護。
自由必須建立在不會傷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前提之下,即不能超過邊界,否則做出這一行為就應受到限制。
參考文獻:
[1]趙華.論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7.
[2][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安東尼·劉易斯著.言論的邊界[M].徐爽,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4][英]約翰·密爾著.論自由[M].顧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5]韓大元.憲法學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