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銀行通過對外轉讓債權的方式處置不良貸款的情況下,該筆債權的保證人是否可作為適格受讓主體受讓債權并行使相對應的抵押權;銀行對外轉讓債權后又受托清收是否存在正當性危機,是否涉嫌虛假訴訟。前述系列問題具有極強的實操屬性,并涉及民事、刑事交叉領域不同辦案人員可能存在的不同理解,頗為復雜。對前述系列問題的清晰梳理及準確把握對于尊重金融行業慣例及促進金融市場良性發展均頗有助益。因此,本文以一典型實務案例的解讀為契機,并結合大量司法案例檢索成果,以期對前述系列問題進行相應有益探討。
關鍵詞 債權轉讓 保證人 受托清收 虛假訴訟
作者簡介:張震宇,北京中倫(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
中圖分類號:D922.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47
一、問題的提出
(一)一則案例
2014年,A銀行某支行(以下簡稱“A銀行”)向債務人B公司發放貸款600萬元,B公司提供自有房產作為該筆貸款的抵押擔保物,與此同時,C公司為該筆提供保證擔保。貸款到期后,B公司未能按期歸還。B公司貸款逾期后,A銀行與保證人C公司自主協商簽訂《債權轉讓合同》,將600萬主債權及相應的抵押擔保債權轉讓給C公司。債權轉讓后,A銀行根據《債權轉讓合同》約定,仍以自身名義代C公司提起訴訟,向B公司主張債權并主張就前述抵押擔保物行使優先受償權。案件起訴時,A銀行并未披露債權已轉讓及其僅作為C公司債權代理人起訴的事實。但因偶然因素,債權轉讓的事實被B公司知曉,B公司控告A銀行涉嫌虛假訴訟并嚴重損害其權益。前述債務求償的民事訴訟因此擱淺,A銀行行長亦被傳喚調查,此對A銀行的業務開展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影響。
(二)案例引發的問題
前述案例項下有兩大問題值得我們關注探究:首先,本案中作為債權受讓方的C公司同時為該筆債權的保證人,其身份具有特殊性,在該筆債權同時附有抵押擔保的情況下,保證人可否受讓債權并行使抵押權,此是否涉及損害債務人或其他第三方權益?其次,A銀行將該筆債權轉讓給C公司,債權轉讓完成后,對外仍以A銀行的名義向債務人B公司提起訴訟主張債權并行使抵押權且A銀行在起訴時并未向法院披露債權已轉讓及其受托清收的事實,A銀行行為是否涉嫌虛假訴訟?
下文中筆者將圍繞前述兩大核心議題展開全面的分析論證,從現實情況出發,著眼于法律法規層面的規范要求整合梳理,落腳于司法實踐,探索總結已有的實務經驗,以期對前述問題進行全面的探討回應。
二、保證人受讓債權并行使抵押權的正當性證成
(一)現實需求的產生
銀行不良貸款清收方式包括訴訟執行、債權轉讓等。債權轉讓是迅速收回資金的常用路徑,且在出表方面具有優勢,時效性有時甚至優于法院訴訟執行清收。因此,金融市場中大量存在銀行將不良資產債權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或通過淘寶、京東等網拍平臺轉讓債權的情形。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商業銀行向社會投資者轉讓貸款債權法律效力有關問題的批復》(銀監辦發[2009]24號),我國當前并未限制將不良貸款轉讓給非金融機構的社會投資者。因此,債權受讓人除前述持牌資產管理公司及專業從事不良貸款處置的公司外,案件保證人因對債務人有較好的基礎了解亦成為常見的債權受讓方。
(二)法律關系的鑒定及其有效性確認
針對案涉逾期債權(結合案件實際情況,確認不存在《合同法》第79條規定的三種債權不得轉讓的情形),保證人C公司與A銀行簽訂《債權轉讓合同》,C公司已按約、足額向A銀行支付債權轉讓價款,并在款項用途中明確注明為對應合同編號的合同款項。即C公司與A銀行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是債權轉讓的合同關系。
經廣泛檢索,我國目前尚無保證人不得受讓其所擔保的擔保債權的強制性規定。因此,只要保證人和債權人簽訂的債權轉讓協議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并不違反我國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相應的債權轉讓協議合法有效,此系民事領域“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應有之義。
與此同時,根據《合同法》第八十一條及《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抵押權作為債權的從權利,債權受讓人受讓債權后,亦應一并取得抵押權。
(三)司法實踐的反復檢驗
此外,司法實踐中已有大量支持保證人受讓債權后向債務人主張債權及就抵押物主張優先權的案例,如惠州市宏盛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與嚴威林、陳彩萍、惠州市西湖中等職業學校、惠州市諾貝林投資有限公司、羅燕穎借款合同及追償權糾紛案((2014)惠中法民二終字第154號)、河南省中小企業投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與鄭州市桃花源百貨有限公司、申志曉債權轉讓合同糾紛案((2015)豫法民二終字第444號)、重慶市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與李永雙曾廣英等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2018)渝02民終902號)等。最高人民法院亦通過再審判決的方式對此予以明確,(2016)最高法民申1471號生效法律文書指出:“我國法律未規定擔保人不得受讓擔保債權,擔保人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和債權人招商銀行簽訂債權轉讓協議,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我國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其合法有效”。前述案件中最高院駁回債務人的再審申請,亦相當于對(2015)豫法民二終字第444號生效法律文書中“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本案系保證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招商銀行花園路支行將債權轉讓給省中小擔保公司后,作為該債權從權利的抵押權及其他擔保權利也一并轉讓”觀點的進一步確認。
綜上,保證人受讓銀行債權并同時主張債權對應的抵押權在法律法規層面及司法實踐操作層面均無障礙。更進一步,債權轉讓不會改變權利屬性,亦不存在損害債務人或第三人合法權益的問題。
三、銀行轉讓債權后受托清收的正當性證成
(一)受托清收的需求現狀
金融機構債權轉讓后受托清收,屬于司法現狀下的金融行業慣例。通常理解銀行債權轉讓后,受讓方應以自己的名義向債務人及擔保人主張債權,但因涉及轉讓價款等商業秘密,且因銀行具備較強專業清收能力、訴訟清收經驗,受讓債權后委托銀行清收成為債權受讓方的一種選擇。
另結合司法實踐情況,各地法院對銀行債權轉讓后訴訟主體有不同要求,部分法院認可受讓方作為訴訟主體,部分法院不予認可。基于前述司法實踐現狀,債權受讓方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其受讓債權后仍委托銀行繼續以銀行名義清收債權,銀行清收回款后交付給債權受讓方。也即在當前司法現狀下,委托清收一定程度上成為債權受讓方變通主張權利的一種方式。
(二)受托清收的立法、司法現狀
經廣泛檢索,我國目前尚無禁止金融機構轉讓債權后受托清收的強制性法律規定。更進一步,《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規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收購業務的通知》(銀監辦發[2016]56號)等銀監部門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已明確允許金融機構不良貸款轉讓后的受托清收。
此外,司法實踐中已有大量支持銀行不良資產轉讓后受托處置不良資產的案例,如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溫州分行訴瑞安市鵬程生物質能有限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2017)浙0302民初9344號)、贛州亞聯電器有限公司、江西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贛州分行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2018)贛民終138號)等。仔細研讀前述司法案例,可進一步了解,不論銀行受托清收提起訴訟求償時是否披露債權轉讓及其代為訴訟的事實,法院均支持不良資產轉讓后繼續以銀行名義清收,且不影響實質審判結果。如(2017)浙0302民初9344號案件中,恒豐銀行債權轉讓后受托清收,銀行起訴時并未披露債權轉讓事實,案件庭審時當庭披露債權轉讓事實,法院支持恒豐銀行以原告參與訴訟并判決勝訴;(2018)贛民終138號案件中,江西銀行債權轉讓后受托清收,江西銀行一審起訴時未披露已債權轉讓的事實,二審中江西銀行披露債權已轉讓,二審法院認為委托清收的約定并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故江西銀行作為本案原告參加訴訟并無不當。
(三)“虛假訴訟”誤解的產生與釋疑
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處置不論是債務清償還是債權轉讓最終均表現為債務人貸款賬戶余額清零,從債務人的銀行征信來看會發生該筆貸款已減少甚至清償完畢的情形。該表相容易使公安機關誤認為債務人該筆貸款已清償,認為A銀行仍起訴存在虛假訴訟的嫌疑。
但實質上,債權轉讓情形下,并非債務人或保證人的清償行為,對外并不會發生債務人債務因清償而消滅的法律后果。另如上圖可清晰地顯示,債務清償與債權轉讓兩種方式在A銀行內部賬務處理路徑上截然不同,產生的對外法律后果亦不相同,因此不能僅憑債務人的銀行征信上該筆貸款的狀況片面地進行判斷。
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增設虛假訴訟罪。《刑法》第三百零七條之一明確,虛假訴訟罪的構成要件,系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2018年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表征進行了相應羅列釋明。
結合本文探討的前述案例來看,A銀行訴訟的債權客觀存在,債務人B公司的債務從未消滅;A銀行根據轉讓協議代為起訴后,收回的款項也將全額支付C公司,不存在重復收款的問題。A銀行受托清收與虛構債務,或債務已經歸還的情況下,串通債務人繼續起訴損害其他第三人權利的行為有本質區別。也即A銀行不存在以捏造、虛構的債權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更未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不構成《刑法》第三百零七條之一規定的虛假訴訟罪。
刑事審判應遵循罪行法定原則,即刑法明確規定的行為才構成犯罪。司法機關不能僅憑單一的形式表征,徑行將完全不符合虛假訴訟罪構成要件的銀行受托清收行為認定為虛假訴訟,否則將對A銀行造成極大不公。在金融行業普遍存在代為起訴的情況,此亦將引發金融秩序的混亂,造成嚴重后果。
四、結語
我國當前經濟高速發展,金融行業不良貸款處置方式亦日益多元化。不良貸款債權轉讓系常用手段,近年來淘寶、京東網拍銀行不良貸款亦日漸成熟。根據目前法律規定及司法實踐經驗,除法律禁止轉讓的債權外,包括保證人在內的任何第三方均有權受讓債權并享有對應的抵押優先權。同時基于金融行業慣例及當前司法審判現狀,大量不良貸款債權轉讓后存在仍以原債權人名義訴訟或執行主張權利的情形,此不涉及損害第三方權益的問題,更不構成虛假訴訟。透過個案的深入觀察分析,慎重刑事處罰介入行業慣例值得我們警醒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