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損害股東利益的行為在當前的股份制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里仍然存在,利用對控制權、話語權、暗箱操作,甚至可以說問題比較嚴重,從當前的市場經濟的環境和法制的環境來看,對于股東利益的損害,制度的完善和董事會、監事會的監管還不能完全的滿足股東的救濟,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損害往往無處可訴,目前從立法的角度來看,司法救濟的途徑是相對完善的,股東完全可以通過司法救濟來尋求股東利益損害的幫助并通過司法救濟的過程來建議公司去完善內部的管理和風控。
關鍵詞 股東利益 司法救濟 途徑研究
作者簡介:陳少涌,福建海山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51
一、 股東利益被損害的問題分析
股東利益的損害在上市公司可以說是較為普遍的現象,為什么這種現象得不到有效的揭止,主要是股東,特別是一些中小股東無法得到全面的完整的公司經營的信息,更多的時候是看所謂的報表,而這些報表很大一部分是“做出來”的,導致中小股東明知公司經營看似不錯但是還是虧損,同時公司管理層被控股股東左右,以他們的利益為主進行設計和打造,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導致了中小股東無法主張自己的利益,同時通過重組、并購以及一級市場的買賣的手段把小股東當做了可有可無的擺設和“資金池里的水”,為什么說是池里的水呢?就是在不停地吸取中小股東的資金,并利用這些資金進行資本的運作,但是這些中小股東本身并沒有什么話語權、投票權,更談不上決策層面的權力了。所以,我們把股東利益的損害進行分析,很顯然是基于制度的缺陷和法制的主張的不力,通過必要的途徑來實現中小股東的“利益之訴”顯然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利于公司的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二、股東司法救濟的途徑辨析
股東直訴與派生訴訟:
從救濟的角度來說股東直接訴訟是一種方式,它起源于普通法,是最為常見的救濟手段,而股東派生訴訟源于衡平法,這兩種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目標。他們是補救少數股東權益的必要的甚至是一切手段,當他們被非法侵害的時候必須拿起這樣的武器。所謂直接股東訴訟是指控股股東侵害了自己的權利,并以自己的名義到法庭提起訴訟的行為。而另外一方面,我國的《公司法》第152條規定,股東派生訴訟指的是股東訴訟承擔因公司利益的損害,訴訟中以自己的名義申請提起對公司的訴訟。這里需要重點說明的是,派生訴訟是按權益法開發的一種司法救濟系統。目的是使法院保護公司和中小股東免被管理職位的董事,以及一些掌控著公司董事的機構和受托人的欺詐行為。這類訴訟往往涉及雙重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提出違反了公司的利益;第二個是一個衍生的法律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沒有直接修正。相反,它反映的是一個派生訴訟在窮盡救濟預先存在的規則。直接股東訴訟和派生訴訟是訴訟程序的不同,而從索賠的依據和訴訟利益分配方面也有不同之處。從規范的角度來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直接訴訟是由股東以自己的名義發起,而派生訴訟是由股東在該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直接訴訟沒有任何程序前的要求,只要股東權利受到侵犯就可以直接提起訴訟,而相對來說派生訴訟一般都有著較為嚴格的前置程序以及審核的要求,并基于預防濫用的原則,這種司法救濟在實踐中是慎之又慎的。直接訴訟無論勝敗訴,其所產生的法律結果和費用由原告股東個人自行承擔,比如勝訴了,訴訟利益肯定是要歸于原告股東的,而派生訴訟因為是股東代公司提起的,這與直訴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勝訴,所得利益必須交由公司所有和分配,而原告能獲得的好處就是在股東大會上得到較多人的支持,在股價上漲的過程中,以及年底分紅中間接獲得利益,但這里必須重點強調的是派生之訴是股東的一項重要權力,同時也是維系公司正常運營和保護更多的投資人利益的有效救濟手段,這也讓我國《公司法》確定股東派生訴訟以來,主要是股份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起訴案件較多見而上市公司股東通過這種方式維權的行為較少見。
直接股東訴訟和派生訴訟兩種股東同是司法救濟,基本上均不僅在中國的《公司法》,而且在世界各國公司法被確定。雖然在訴訟程序和結果方面差異明顯,如何在訴訟開始時選擇兩者之間已經成為困擾股東和法院的一個更微妙的問題。筆者選擇訴訟的開始是,法院以直接的方式,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行動,什么樣的訴訟應該由股東提起訴訟,以及如何決定是否接受訴訟,以及如何判斷標準加以界定。事實上,作為保護股東的最后一道屏障,如何區分兩者的區別和正確地使用它,以便系統本身能發揮最大的“正力量”對司法實踐有不言自明的意義。
三、股東如何從宏觀角度去把握訴訟
(一)侵權之訴
侵權之訴主要是在于確定股東訴訟的性質,并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選什么樣的訴訟,當然本身也是考慮到侵權的內容和等級應當對兩種訴訟分別對待。這里如何選擇呢?我們可以從股東直接訴訟看出,只有在股東權利直接受到侵害的時候比較適用,這個屬于侵權之訴。當然也有一些法學專家認為這可能屬于違約之訴,他們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公司中董事高管違背了章程所規定的條款,從而產生了其對股東應當承擔的義務而沒有承擔,應當負起的責任沒有負起從而違約了;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否正確呢?具體還是要從現代企業公司管理的普遍觀念來看,很顯然這個問題可以分為二塊來看,第一是公司的高管包括董事如果只對公司有誠信守約義務,那么他自然不需要對股東直接承擔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違約之訴是缺乏說服力的。另一種是股東派生訴訟。訴訟的本質是,當公司權益受到侵害,該公司正在起訴和股東可以代表他們提起訴訟。這起官司的本質仍然是侵權訴訟,侵權的主體是企業。因此,對于兩種類型的訴訟之間的區別,我們應該注重侵權的直接對象,無論是股東權益或公司的權利,并區分它們。
(二)股權是否受到侵害
如上所述,股東訴訟的本質是侵權訴訟,以及兩個訴訟之間的區別應該注重對股東權益或公司的權利是否受到侵犯。法律直接規定,在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權利包括股票,所以當股東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基于文件對這部法律的直接股東訴訟。然而,當公司權益受到侵犯,股東利益間接受到損害,股東權益并沒有在這個時候侵犯,只有假定純經濟損失。基于現代公司治理理論,董事的行政行為,是基于自己的業務經驗判斷,不管盈虧是可能的,而且股東也應該承擔這個風險。究其原因是股東代位權是為了防止控股股東和董事利用其控制做出有意義的表達,而不是公司,損害了公司的利益,但不起訴公司本身。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解的是,當權益受到侵害時,股東可以在收集足夠的證據的前提下提起直接訴訟;而另一個情況下因為公司經營所導致的股東利益受損可能派生之訴更為合適。
四、公司股東可通過以下五種途徑進行司法救濟
(一)股東直接訴訟
如果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和損害股東利益的規定,股東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是基于違約責任的直接股東。在正常情況下,董事兼高級管人員只有在公司的日常操作的受托人責任公司,因此即使其經營行為是不恰當的,它也不會直接損害股東的利益。為什么它被包括在這里的原因是要考慮現代公司治理。股東可分別委托董事管理相關的公司,這可能引發股東訴訟直接某些具體事項。但須注意,這里的直接訴訟并不同于上述的侵權之訴,它更傾向于針對董事高管的違約之訴。
(二)股東代表訴訟
一是先訴請求:就是在涉及到董事高管人員違法違約時,并且由其職務行為給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的損失的或者利用他人侵犯公司利益或者在其它公司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的時不作為不處理,給公司造成了較大的損失的,這里也有明確的規定,比如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他們是有條件作為股東代表來行使權力,通過書面的方式請求監事會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二是提起訴訟:這里的訴訟所規定的股東有權主要是幾種情況:第一,公司的監事或不設監事會的負責部門拒絕接收股東的書面請求后股東有權提起訴訟;第二,監事或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會尚未通過監事會或董事會的監督員監控。執行董事并沒有收到請求之日起提交的30天之內提起訴訟;第三,形勢緊迫,訴訟不會立即給公司帶來傷害。所以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說,股東代表以自己名義發起的救濟途徑還是較為豐富的,然而在實踐中我們要看到很多股東并不了解這些法律所賦予其的權力,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三)無效之訴
說起無效之訴自然會想到幾點,第一是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的程序違規,這里所說的程序違規包括但不限于比如參會人數不夠,參會人員中資格審查不合規;第二是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所要求的內容,也就是合法合規性,這些董事會成員和高管們是互為對象的,即有些高管本身就是董事,所以都是左手出主意,右手去執行,沒有真正的尊重其他股東的意愿和通過股東大會去落地;對于以上這二種情況股東可在任何時間提起決議無效之訴來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所以無效之訴對于股東利益的損害的救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中小股東的主要救濟方法。
(四)撤銷之訴
對于撤銷之訴主要是程序不合法不合規,比如股東會、股東大會,包括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不當、然后導致表決方式都存在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公司章程的不良行為,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是可以認定為不合理的,還有就是所決議的內容不正當,直接違反公司章程或者逾越了公司的制度,那么股東是可以選擇撤銷之訴來救濟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60日內,請求法院撤銷。股東依此提起訴訟的,法院可以應公司的請求,要求股東提供相應擔保。該公司的決議無效,投訴被撤銷。在這里,筆者仍是基于股權是否受到直接侵權來區別。該公司的決議,可以根據不同的部門分為股東(大)決議和董事會決議,并受到股東(大)的分辨率影響。有損股東可以直接訴訟(股東大會通常決定重大事項進展情況直接關系到股權的行使);和誰遭受損失,由于董事會的決議,股東應該考慮他們的具體決議救濟(該董事會決議一般沖著公司)。
(五)司法解散
司法解散作為一項重要的救濟手段,主要是針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存在嚴重的困難或者問題的情況下。如果它繼續生存發展或者漫延下去后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不僅會損害股東權益,甚至會造成公司的巨大損失。在這種“千鈞一發”之際,股東誰也無法通過其他途徑得到救濟,并不能做單獨或者合并來解決問題,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持有本公司全體股東的投票權超過10%,就可以請求屬地人民法院解散公司來達到歸避風險。
五、結語
我們知道訴訟本身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還有就是資金,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法治社會的精神就是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對于一切損害股東利益的行為都應該拿起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通過以上的主要救濟手段是可以基本上保護股東的利益在侵害后得到必要的保護和避免最小的損失。所以在很多的時候我們依然需要正義,需要法院主持公道,更需要運用公權力來約束和管理違法行為的空間,從而達到完成私力救濟所不能完成的正義公平和公司治理效率。美國學者稱之為股東訴訟制度的“公司治理活動的有效監管”,這是很形象的。由于其性質,它不僅是給少數股東救濟履行職責的權利,也給了控股股東及董事一個很好的預期。
參考文獻:
[1]王松柏.淺談公司股東的訴訟權利[J].中國商業,2017(8).
[2]周寧.股東利益損害的訴訟[J].經濟研究導刊,2016(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