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也被簡稱為“人大”。行政機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以及各地的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組成。司法機構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組成,行使司法、監督權,被稱為“兩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斷改革與完善,怎樣才能保證“兩院”在執行司法、監督權時的公平性,這就需要“人大”這個權力機關對司法機關“兩院”做好監督工作,保證司法公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 “人大” “兩院” 司法 監督
作者簡介:高頌,中共佳木斯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58
尊重法律制度,遵循司法規則,堅持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提高司法改革的效率,保證社會的公平和大局的穩定,實現人民的安居樂業 。
一、 國家機構
國家的組成機構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在我國,構成國家機構體系的主要由國家主席、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司法機構、武裝力量。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所領導的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武裝的國家管理體系。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法機構,是最高的國家權力機關。每年3月,由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以及軍隊選出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要職責進行憲法以及其它法律的修改與完善,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副主席、國務院總理、最高人民檢察院檢查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重要職位負責人,制定相關問題的政策等職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內部設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日常工作與事物的處理。全國人大常委對憲法負責,監督憲法的實施與解釋相關法律,對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等重要部門行使監督權,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的方針、政策,外交協定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賦予它的職權 。
(二)國家主席
全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全國人大常委選舉出來國家主席,作為國家得代表,是組成國家機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由而來。國家主席代表著中華人名共和國進行的外交活動,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法律的頒布,任免國務院總理等重要職位,宣布進入緊急、戰爭狀態等職權。
(三)行政機構
我國行政機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以及各地的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國家最高的行政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領導著各地的人民政府以及各民族自治地區的自治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頒布行政法規和命令,向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匯報自己的階段工作計劃和相關議案,領導與監督各部門、各機構、各地區人民政府、各自治區的自治機構的工作,批準各自治州、縣以及市區的建設與區域劃分,改變或撤銷對各地區人民政府、各自治區自治機構所下達的行政法規或命令,領導國防事業的建設,制定國家發展計劃與經濟預算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賦予它的職權 。
(四)司法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司法機構有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以及行政機構中的部分部門,共同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體制。
審判機關為人民法院,即按照法律規定代表國家向違法行為進行審判。審判機關在中央設立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的審判機關,對下面各級法院行使監督、審判工作,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依次設立高級、中級人民法院以及軍事、專門法院。由此構成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的司法審判體系 。
人民檢察院為檢察機關,在中央設立最高人民檢察院,由中央領導地方,由上機領導下級的工作形式。人民檢察院只對上級、法律、同級人大負責,獨立行使法律監督的權力,有非常強的集中性和統一性。人民檢察院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其職權主要為批準抓捕,起訴、公訴,對公安機關、監獄、看守所等部門進行監督。
在政府部門中,也有部分機關維護著法律法規的尊嚴,如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等。公安機關是各級人民政府以及各自治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社會安定,打擊刑事犯罪,既是行政機關也是司法機關。
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檢察院被共同稱為“兩院”。從地方到中央,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皆是相對應設立的,兩者不受任何機關、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意識的左右,只對人民代表大會和法律負責 。
二、司法體制改革中人大對“兩院”監督工作的思考
(一)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而憲法的規定則提現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上,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選擇,更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工農運動在國內第一次革命時,所產生的“罷工工人代表大會”“農民會員代表大會”等組織在革命時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它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31年第二次過國內革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在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通過,并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色戰士以及勞苦大眾”和“蘇維埃代表大會為最高政權機關”,由中央到地方依次設立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蘇維埃代表由直接或間接選舉出來,代表工人、農民、紅色戰士以及勞苦大眾的行使權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出現,并被法律法規所確定。
抗戰時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收到影響,但中共邊區政府成立“三三制”的“參議會”,由共產黨員、進步分子以及中立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份額組成,保證了政權的民主性。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條件有限,不能召開由普選所產生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將抗戰時期的“參議會”擴大,改成代表會議替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權利進行政治協商,由此產生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并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此階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辦,大會通過了新中國的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憲法繼承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所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的內容,這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被確立起來。
人大對“兩院”司法改革的監督,也是代表國家和人民進行監督,是憲法所賦予的權利,同時也是自身的義務,是為了更好的推動社會主義司法進程。
(二) 監督與支持
法律規定人民代表大會對“兩院”行使監督權,“兩院”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雖然二者的作用、位置不同,但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究通過唯物主義辯證法來看待問題,人民代表大會對“兩院”不但只是監督,也有支持。兩者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權利,保證國家發展,所以,人民代表大會認真行使監督權也是對“兩院”工作的支持,保證司法的公正性 。
(三)現實需求
全面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公正司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我國司法體制主要由“兩院”構成,因司法改革會觸及司法管理體制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或是基礎性法規,所以人大對“兩院”的監督是現實的需求。
三、司法改革中人大需要處理的關系與環節
(一)監督與支持
前面敘述到,人民代表大會和“兩院”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既有人民代表大會對“兩院”的監督,也有對“兩院”的支持。在司法體制改革中,人民代表大會要正確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力,提前做好調研工作提高監督水平,找準關鍵字,把監督落在點子上。認準監督工作的切入點,提高時效 。
(二)監督與創新
在司法改革的試點工程中,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常委要做到依法監督,確保司法改革在法律的大框架下內進行,又要沖破束縛,把思想從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堅持實事求是、與時同進、求真務實的工作方法,在實踐中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道路。
(三)業務與隊伍
業務是體現,隊伍是根本。在司法改革試點單位中,既要加強司法業務方面的建設,又要抓司法體制與人才隊伍的建設。既要監督司法發展的大方向,又要監督司法隊伍中各人員的職業化進程 。
四、司法改革中人大需要處理的環節
(一)司法公開與公正
司法機構要主動接受人大監督,促進司法公開提升司法公正。增強司法工作的透明性,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群眾看到司法工作的全過程,保證司法工作的公正。
(二)人事任免
人是改革的主體,所以在司法改革中,人民代表大會要抓住重點,對司法體系中人事的任免要慎之又慎,嚴之又嚴。對擬任命人員出現不良信息的,人民代表大會要及時了解情況、深入調查,而后再決定擬任命是否有效。對在職人員要時刻進行監督,一但發現司法人員有違法犯忌現象馬上啟動免職程序,保證司法體系的不被破壞 。
五、結語
在司法體制改革中,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對“兩院”的監督工作,是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指示的。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代表,是國家性質的體現,是歷史的產物,也是基本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在所有國家機構中位居首位,諸多國家機構由其選舉產生,并受其監督。
注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N].法制日報,2018-10-29(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N].法制日報,2018-10-29(003).
沈志先.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進程中加強人大對“兩院”監督工作[J].上海人大月刊,2014(S1):88-89.
李延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與完善[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5):56.
于化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緣起和優勢[N].團結報,2019-03-07(005).
王娟.加強人大與“一府兩院”合作 ?建立備案審查銜接聯動機制[J].上海人大月刊,2019(1):49-50.
戚建莊,王松釗,許展華.正確處理人大對“一府兩院”監督與支持的關系[J].人大建設,2016(3):17-20.
時延盈.正確處理加強人大監督與支持“一府兩院”工作的關系[J].山東人大工作,2010(10):7-8.
莫紀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J].公民與法(法學版),2009(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