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基層協商民主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契合了我國目前城鄉基層社會發展的實踐情況,其在推進社會治理民主化的過程中具有建構新的協商主體、拓展多樣化的基層協商渠道、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功能。但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基層協商民主治理還是存在著基層社會參與力度薄弱、基層治理制度和機制不夠完善、基層協商治理效能不足等實際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層協商治理的長遠發展。為此,本文認為應通過培育基層社會民眾的民主參與意識、完善制度建設以促進基層協商治理、提高基層協商治理效能等來進一步彰顯基層協商治理現代化的政治價值。
關鍵詞 基層協商民主 社會治理 政治價值
作者簡介:王治瑋,天津師范大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74
一、在推進協商民主中實現基層治理的價值追求
(一)建構新的基層協商主體
在現今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吸納整合多元協商治理主體,展現協商民主獨特的政治價值,成為了我黨和政府推進中國民主政治化進程的必然追求。習近平主席指出:“在人民內部各方面協商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這樣做起來,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礎,也才能凝聚起強大力量。”具體來說,我國的基層協商主體建設不僅包括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府部分等傳統意義上的協商主體,還應該廣泛吸收基層民營機構、基層社會組織以及有利益相關的基層民眾等其他協商主體參加并發揮重要功能。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實踐,我國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協同發展的現代化治理格局。“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基層人大政協、政黨為主體的協商治理為牽引,以基層政府為主體協商治理是核心,其他基層社會主體協商治理是重要組成部分。”
(二)拓展多樣化的基層協商治理渠道
在建構新的協商治理主體與發展客體的同時,我們還要理解和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內涵與要求,就如何更加有效的協商治理問題,有必要對目前的協商治理渠道進行多樣的建構以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201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中對于"十大協商渠道"進行了再次整合并以制度的形式確立起來,即包括:“政黨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大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和社會組織協商”等七個方面,通過對于這七個方面的細致了解進而可以延展到基層協商民主渠道的建設,即基層黨政機關,縣鄉級人大代表,基層社會組織等積極組建各種形式的聽證會、座談會等就有關社會基層的公共政策事務積極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反饋,進而推動科學決策。
(三)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就我國目前的基層社會來說存在著人口密集、成分復雜、流動性大、社會矛盾突出等特點,其所涉及的城中村改造、房屋拆遷、勞資糾紛、土地所有權轉讓等糾紛即關系到民眾的切身利益又屬于易激化的敏感問題,需要我們的地方政府進行妥善的處理。正因為這樣,基層黨組織和政府一直以來都致力于大力改進相關問題,基層社會治理也成為關注的焦點。而對于目前來說基層社會治理就是要在科學處理人民群眾之間利益的同時有效緩解人民內部矛盾,主要來說是通過協商制度和機制的建立即建立平等開放的參與機制與科學完善的協商制度,吸引民眾的參與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來,從而使得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和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得到真正尊重和滿足。為此,我們要建立基層黨政機關與人民群眾、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之間利益主張和訴求相互傾聽的社會基礎。
二、在推進基層協商治理現代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社會參與力度明顯薄弱
目前中國的基層社會包括普通群眾、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等它們本應該在基層協商治理中發揮著監督和促進作用,但就實踐情況來說卻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主協商意識缺乏導致的,不管是對于政府層面還是民間層面都表現的十分明顯。具體來說,民主協商意識是由民主主體意識、責任意識、權利意識三部分構成的,具有特殊的思維定勢和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政治主體與行為客體之間的互動關系的形成,從而就兩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說也很難不發生變化,西方學者將這種促進民主協商的社會意識和信任作為推動民主政治發展的社會資本,“充裕的社會資本儲備往往會產生聯系緊密的公民社會,而公民社會反過來也普遍被看作是現代自由主義民主制度的必要條件。”因此,對于中國基層協商民主治理的發展進程來說,有兩個主要的發展障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專制的傳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臣民思想依然還殘存于人民的心中,進而導致人民群眾對于關系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關注度并不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改革開放前長時間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官本位思想以及有些相關的政治體制依然存在,導致目前的地方并不能完全進入到用協商民主推動基層治理的道路上來,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加起來就共同造成了基層政府協商意識欠缺以及民間社會力量對這種民主協商形式了解不足甚至主動回避的現象。
(二)基層治理制度和機制不夠完善
在社會治理中,基層黨政部門無疑發揮著重要的角色,但遺憾的一些基層部門并沒有意識到自身所被賦予的社會職責所在,在社會治理中參與度較弱,懶散推脫的行為時有發生,導致無法齊抓共管的局面,所以也就無法形成有效的協商治理的機制。1.基層黨政機關應該建立一種黨員干部與普通群眾的對話機制,登哈特認為:“我們在后現代世界中相互依賴,所以治理必然會越來越以相關各方——包括公民與行政官員——之間開誠布公的對話為基礎”。2.對于治理制度的制定,由于中央是處于頂層設計的層面,所以就基層民主和基層協商治理如何配套發展來說,各地方政府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就導致了有些地方政府部門隨意開展工作,缺乏規劃,甚至出現想協商時才協商或者絲毫不考慮群眾實際需求的情況。3.社會團體、民間組織、普通公民等本應該成為參加基層公共政策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地方掌權者按照自身的意愿設計議題,表面化、敷衍化的現象突出,從而使得一些聽證制度、居民議事制度流于形式,進而嚴重打擊了參加這些活動的民間組織的積極性,使的民眾的呼聲得不到滿足,從而有可能導致群眾事件發生。
(三)基層協商治理效能不足
目前基層社會問題存在多樣化和復雜化并存在的局面,所以其所要求的解決能力就很高,但有的干部對基層協商和基層治理的認識不夠,存在著注重形式,忽實際的現象,缺乏相應的治理能力。目前來說效能不足的主要問題出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政府與民間力量參與的基層社會組織沒有建立應有的聯系,協商合作的常態化并不存在,從而使得民眾對于政府的威信力缺乏信心,而政府又對民眾的參與能力表示懷疑,這無形中就會出現治理效能降低的局面。第二,基層社會組織的本身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政府的引導力不夠,這樣就會導致社會組織無法有效的承擔政府賦予其相應的任務,進而使得政府政策的實施大打折扣。
三、推進基層協商治理的政治實現路徑
(一)培育基層社會民眾的民主參與意識
基層協商民主是一種強調民眾政治參與的民主治理形式,但我國民眾的民主參與意識還十分缺乏,其表現形式仍然為單一的被動接受型,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破解這樣的難題呢?首先,要提高人民群眾參與政治實踐的民主意識。通過全社會和大范圍內的知識普及民主意識的重要性,使民眾了解其與自身的發展息息相關,讓基層民眾從協商民主實踐中獲益,進而使得這種政治參與成為常態化。其次,培養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能力,使其獲得獨立的政治人格和加深對自我政治身份的認同,多通過政務平臺、網絡平臺來觀看和學習政策的相關術語并增加知識儲備量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知識素養。最后,基層政府應該營造良好的政治參與氛圍,基層黨政機關應該摒棄以往的官本位思想與傳統的灌輸的作風,營造良好的基層協商治理環境,提升人民群眾參與基層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熱情。
(二)完善制度建設以促進基層協商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來決定和調整我們的決策和工作,從制度上保障協商成果落地。”因此,推進協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設既有利于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也對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有著積極的影響。國家層面指出,“地方的協商民主實踐也被納入國家治理的視角下加以重新考慮和解釋,協商民主的地方實踐和理論結合與對其制度化發展要求建立起緊密聯系”。那么在制度具體的制定過程中應該關注到基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所以在修訂《村民委員組織法》和《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時,要對與協商過程中協商主體、內容安排、形式、流程、監督以及成果的運用等都要有詳盡的安排和規定,并且及時上升為地方性法規,要確保有著法律的支撐和保障,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基層協商民主制定更加廣泛化。
(三)提高基層協商治理效能
首先,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發揮其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是“黨領導與組織國家和社會的核心組織與根本力量”并起到總攬全局的關鍵作用,提升黨組織在協商處理地方人民利益沖突的內在能力,優化社會治理措施,緩解社會矛盾。另一方面,優化基層協商治理的體系建設,自覺將基層黨組織的制度優勢運用于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控制在局部的能力。其次,建立常態化的協商治理聯系,政府與民眾以及基層群眾組織應該建立聯系模式,提升地方政府的威信以及人民群眾對其的信心,從而使得公共政策能夠得到良好的貫徹執行。最后,要善于運用現在發達網絡交流平臺,通過網絡活動來傳播政策安排和民意要求,建立民意互動站進一步使政務網絡的覆蓋面更加廣泛,還要制定網絡協商治理的法律法規保障其有序的運行,進而達到提升協商治理效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 14-09-22(1).
[2]李建.基層協商民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路徑探析[J].理論月刊,2017-09-10(2).
[3]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EB/OL].新華網,2015-02-09.
[4]彭李.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認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報,2008- 01-08(1).
[5][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丁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9.
[6]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5.
[7]朱圣明.基層民主協商的實踐與探索——以浙江溫嶺民主懇談會為例[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04-11(2).
[8]林尚立.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291.
[9]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