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元主導、多元并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我國不斷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由此涌現出了許多不同表現形式的意識形態,一方面促進了多元文化間的交融與互鑒,利于開放思想和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素質;另一方面,這也不斷推動著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和婦女的解放,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加深了對女性教育的重視。因此在整體把握女性社會現狀的前提下,深入探究女性自主意識覺醒的影響及其啟示尤為重要。
關鍵詞 女性 自主意識 教育
作者簡介:韓玉羚,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C913.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81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開篇“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中強調,“我國的思想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 ,要繼續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力。我國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同時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保證一元主導、多元并存。當今我國思想政治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不斷促進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思想的開放。
一、女性的社會現狀
人類社會的早期是母系社會,女性是社會的中心力量,但由于男性與生俱來的力量與權威,逐漸成為社會的核心,發展為父權制社會,這樣的結局動搖了女性的社會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多元價值理念的融合,社會大眾的思想更加開放,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女性的主體意識不斷覺醒,對我國的女性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當今我國女性的發展現狀可以從公共領域和家庭領域探究。
第一點是公共領域。雖然我國一直提倡男女平等,然而在公共領域女性依然處于弱勢地位。生理上的差別造成了女性處于社會的劣勢,如體力的欠缺導致女性難以勝任高強體力勞動。關鍵的一點是,女性的處事風格更偏感性,而男性相對理性而果斷。另外,在公共領域女性也容易受到歧視,例如馬路中出現的不合理駕駛多被猜測為“女司機”所為的歧視現象。但是根據我國大數據調查顯示,違章違規駕駛行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無形之中“女司機”背下了不少“黑鍋”。類似情況還有普遍認為“三十歲以后的男人越來越成熟有男人味,三十歲以后的女人意味著逐漸走向衰老”、“三十歲還嫁不出去的女人是‘大齡剩女,三十歲以后單身的男人依然光鮮亮麗”。但值得肯定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也促使了一個新流行語“女漢子”的流行,女性也不再是柔弱的象征。網絡是現實生活的反射、疊加與發酵,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領域作為隱性空間,為女性開拓了自由表達的平臺,越來越多的新時代女性通過互聯網發表個人想法,夯實個體言論自由權。同時我國相關法律和制度也在不斷完善,雖然在公共領域中,女性的地位很多時候依然處于弱勢,但是思想的多元和制度的開放都在不斷促進女性地位的崛起。
第二點是家庭領域。生育的限制,女性需要撫養孩子;家庭的負擔方面,女性需要料理家庭瑣事、承擔家務,雖然從情感上講女性對于家庭的付出是她們所愿意的,但這確實造成了男性與女性在競爭上的不公平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思想文化漸趨多元,“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深化,“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思想也深入人心。在家庭領域夫妻之間的地位更加趨向平等化,《甄嬛傳》《紅高粱》等“大女權主義”電視劇的熱播反映出女性在家庭中的突出地位,甚至不乏“女當家人”現象。由此可見,女性在家庭領域的地位逐漸上升并向良好方向發展。
二、女性自主意識覺醒的影響
為了實現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我國進行了很多現實性的實踐。嚴復、梁啟超等維新派曾提出“興女學”的主張;新中國成立后,男女平等的思想寫入了《憲法》;改革開放以后,《女性學》和《婦女學》等書本發行并在一些學校的課程中教授;周總理的妻子鄧穎超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周鄧紀念館”中陳列了很多鄧穎超同志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不懈奮斗的歷史資料;習近平的夫人彭麗媛凸顯了我國的外交軟實力,成為中國外交的一道亮麗風景線。2015年彭麗媛在聯合國講臺上做講話,“我希望所有的孩子,特別是女孩,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字里行間表達出對女性的尊重和殷切期望。如今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女性地位更加凸顯,尤其是在家庭領域,反映出我國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意識覺醒對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推動作用。
隨著女性自主意識的提高,國家對女性受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提升,表現為受教育比例逐年增加,文盲數量減少。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深入,女大學生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女博士不再是社會中的稀罕群體,而是具有高素質且受人尊重的社會群體。我國向前發展的步伐還在進行,雖然過程會經歷艱難險阻,但一點一滴的力量最終是為了實現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
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我國在女性教育問題上也出現了一些困難和挑戰,如不少就業崗位忽視女性職業教育培訓工作,農村女性教育不受重視,沒有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導致了反饋不及時、教育脫軌等問題的出現。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在給我國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不足,所以要正視問題,對其進行理性分析與思考,找到合適的方法和解決途徑。
三、女性自主意識覺醒對我國女性教育的啟示
女性意識的覺醒對我國女性解放運動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促進了思想的開放,由此引發了對女性教育的啟示。
第一,女性要樹立自立自強的觀念,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要正確認識自我,認清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和地位 ,產生廣泛的參與意識和競爭理念,不要受傳統腐朽思想的影響。例如遼寧一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中的“女德班”出現“女子點外賣不刷碗是不守婦道”等驚人語錄,并要求學員在公眾面前為自己的錯誤磕頭認錯等現象,與社會道德風尚相悖。可見新時代下,糟粕文化的毒瘤依然存在,所以女性要保持清醒理性的頭腦,堅決抵制有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觀念,將自立自強的觀念真正樹立起來,而非空喊口號。
第二,女性要真正的追求權利的平等與自由,在社會中爭取更多話語權和機會,而非停留在表面。我國《憲法》在國家層面上保障了婦女的權利,而女性在此基礎上更應在社會中多發揮個人價值,不僅在家庭領域,更應在公共領域施展個人魅力。
第三,從國家層面看,我國應制定更合理完善的制度、政策與法律,進行理論創新,反對性別歧視,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權利。政府做好宣傳指導工作,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例如深入貫徹《婦女權益保護法》,做好女性的職業技術培訓工作,尤其做好貧困地區的女性教育工作。重視女性教育,實現家庭、學校、社會間的良性互動,尤其要提高女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教育及其自覺性。
歷史證明,社會文明是在男女的共同努力之下創造的,新時代中國是男女平等發展的新社會,女性在各個領域都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應給予女性更多的關注。我國應做好女性教育工作,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從更高程度上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水平。
注釋: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劉曉芳.從西方女權社會主義思潮看現代女性的發展[J].學術交流,2004(11):118- 121.
彭麗媛.彭麗媛談中國夢:希望所有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N].河南:大河網-大河報,2015-09-28.
周守紅.生命教育: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標[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