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虛擬實踐是在網絡環境下人類實踐發展的一種新形態,是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大數據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本文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視域下厘清了現實實踐和虛擬實踐的內涵;概括了虛擬實踐的結構;分析了虛擬實踐的嶄新特點;探析了虛擬實踐的價值意義。隨著虛擬經濟的發展,虛擬實踐將更廣泛地走進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角落。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虛擬實踐 實踐形態 價值意義
作者簡介:廖莉,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哲、科哲和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33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的興起,智能革命一觸即發,在這一大背景下,各國都在爭相提升數據信息技術,打造各種網絡環境、虛擬空間和虛擬經濟,以期獲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虛擬實踐正是虛擬空間和虛擬經濟中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新型實踐形式,也是改造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
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內涵及其演化
(一)實踐的內涵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人在利用工具能動的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可見,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來看,所謂實踐,就是人類在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能動的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換句話說,實踐就是作為人的實踐主體,運用實踐的中介系統(勞動工具),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認識和改造實踐客體即客觀物質世界的能動性活動。
(二)實踐形態的演化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不但看到了人的自然屬性,也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社會關系中進行,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必然隨著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發展而變化。馬克思對實踐形態的闡述大致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即物質生產實踐;處理人際交往的實踐活動即社會關系實踐;創造人類精神產品的科學實踐。這三種基本實踐形態中,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維持生存的最基本實踐活動,實踐形態不管如何變化都受其制約,受其指引。人類實踐的具體形態總是受時代技術條件所制約,即實踐的具體形態隨著實踐的中介系統(勞動工具)的變革而發生變化,改進勞動工具就要依靠科學技術實踐。人們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條件,就會想盡辦法改進勞動工具,因此,人類歷史經歷了新舊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等以勞動工具命名的時代。勞動工具的每次變革都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使生產實踐從“手工化”“機械化”“電氣化”躍進到“自動化”為特征的實踐形態。
二、虛擬實踐內涵及其結構
(一)虛擬實踐的內涵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學術界對虛擬實踐的研究也越深入,但對其內涵的界定存在爭議,其中張明倉博士對虛擬實踐內涵的界定得到普遍認可。他將虛擬實踐界定為:“人們在虛擬空間利用數字化中介手段進行的有目的、雙向對象化的感性活動,所有的虛擬實踐活動都是人利用數字化中介手段對現實性的感性超越。” 虛擬實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運用數字把現實的實踐模擬到網絡空間,開展自己的感知、情感、意志、思維、理性等感性、理性活動并形成信息,把信息運用于現實實踐中的生產生活實踐,以實現更高效、更智能地改造和探索物質世界的活動。虛擬實踐主體對虛擬實踐客體的數據進行分析、運算、處理等活動時,虛擬實踐客體的數字化結果會反饋,甚至影響虛擬實踐主體的思想或決定。
(二) 虛擬實踐的結構
馬克思實踐觀認為,現實實踐是改造和探索世界一切客觀物質性的社會活動,運用馬克思實踐觀對虛擬實踐進行解構,才能真正認識虛擬實踐的本質,才能充分對其進行利用。虛擬實踐是在虛擬空間進行的對虛擬世界的改造和探索的數據化的社會活動,其最終的目的與現實實踐是一致的,即對整個物質世界的改造和探索,所以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具有相同的結構:實踐主體、實踐客體和實踐中介。
1.虛擬實踐的主體——人機主體。如果把現實物質空間和虛擬三維空間分開來看,在虛擬空間里進行虛擬實踐活動的是數字化了的主體,代表現實物質空間的主體人在虛擬三維空間進行實踐活動,而這一“代理主體”由現實的個人來控制。 在以后的發展中,計算機的發展趨勢不再只是一個被動執行人的操作命令的信息處理系統,而是協助人完成各做任務和工作,甚至給出建議或作出決定,但計算機的算法還是由實實在在的物理的人制定。在現實中的人在虛擬空間可以有一個甚至多個虛擬實踐主體作為其代理人,實施同一任務,不同任務和不同領域的實踐活動。
2.虛擬實踐的客體——網絡空間。“實踐客體是主體的實踐活動所指向的對象,是進入主體的實踐活動領域從而為主體所改造和探索的客觀事物。” 如果把現實物質空間和虛擬三維空間分開來看,在虛擬三維空間進行人或其代理主體改造的對象是智能空間。人們在網絡空間里利用計算機系統工作和生活,智能空間由大量數據構成,數據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具有被人利用的性質,實踐主體的水平決定著智能空間的狀態。虛擬實踐的客體不是一開始就囊括了所有的實踐客體,這是通過虛擬實踐不斷發展,發現實踐客體的屬性和結構,從而以新的方式不斷的改造實踐客體。
3.虛擬實踐的中介——數據化。實踐的中介(工具)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產物,人類要改造和探索自然僅僅憑雙手是很難生存,從最開始的石器到如今的數據工具,每一次實踐工具的創新都是一個時代的變革。實踐工具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人的肢體延長、體能放大的工具系統;另一類是作為人的感官和大腦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統。 虛擬實踐的中介屬于后者,如計算機、人工智能等,運用虛擬技術(主要是對數據的加工和處理),極大提高了主體接收信息、處理數據和做出決策的能力,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三、虛擬實踐是一種創新的實踐形態
庫恩在《必要的張力》中堅持認為:“在一個定義明確、根深蒂固的傳統中工作,看來比不同標準聚集在一起的環境中工作,更能產生出破壞傳統的創新。” 所以研究虛擬實踐要從傳統的實踐、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的角度來觀察。
(一)虛擬實踐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物質生產實踐的實踐方式
實踐的觀點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最重要的觀點。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結構、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實踐形態會隨著生產力水平、科技水平、社會需求、政治結構等發生變化,但無論怎么變,都要受到物質生產實踐的制約,虛擬實踐正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出的一種新型實踐形態,智能空間、虛擬銀行、虛擬購物、虛擬世界等滲入到日常生活,改變著人們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交往關系和社會生活。虛擬實踐是建立在物質勞動產品計算機上,并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手段在計算機上處理數據形成信息,用以改造客觀世界。
(二)虛擬實踐是一種創新的實踐形態
首先,虛擬實踐是虛擬和真實的結合。從認識的角度來看,數字化的虛擬信息本身卻具有現實的功能,虛實、真假界限的模糊是突破傳統認識論實現人類認識方式的變革。 真實的人運用網絡技術,進入網絡虛擬的空間工作、娛樂、學習、購物、游戲等。
其次,虛擬實踐是兼具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目前最熱門的話題莫過于網購,革命性的O2O商業模式橫掃中國,客戶在手機或電腦上訂購商品,虛擬商店再根據訂單多少從實體商店或者生產廠家直接提貨發送給客戶,可以說網購購買的仍然是客觀物質生產的產品。抖音、全名K歌、QQ空間,英雄聯盟等學習交流、娛樂休閑和游戲互動的虛擬平臺贏得了民眾的喜愛,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虛擬實踐也從事精神生產。
最后,虛擬實踐是認識工具和實踐對象的統一。學習語言可以求助于人工智能機器人,查找知識搜百度搜索引擎,等等,這些虛擬實踐是我們獲取知識的強大工具。現在很多領域的信息都在以數字的形式存儲在虛擬空間,如果把虛擬實踐過程看作是一種沉浸性的體驗,那么這種體驗也是對要改造和探索的對象的實踐,因此,虛擬實踐是認識工具和實踐對象的統一。
(三)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視域下虛擬實踐的價值意義
第一,虛擬實踐驅動思維方式的轉變。實踐的發展會引起思維方式的革新,思維方式的革新又會促進實踐的發展。虛擬實踐從開始的二維空間,發展到三維空間,力爭發展四維空間,每一次革新都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從開始以電腦為基礎的網絡,拓展到手機,將來肯定會創造出突破電腦和手機的局限的網絡空間。
第二,虛擬實踐拓寬認識的途徑和范圍。以計算機為基礎建造的虛擬世界,拓寬了人類的認識途徑,傳統的認識途徑是通過老師、書本、口口相傳,隨著計算機的發明,認識的途徑拓寬到了虛擬領域,大量文檔書籍都以數字化的形式出現在電腦、手機等建立的虛擬平臺上,我們的每一次認識之旅都是一次虛擬實踐之行,未來虛擬實踐會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第三,虛擬實踐成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參考標準。虛擬實踐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充當了“檢驗員”的角色,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來看,作為實踐的組成部分和實踐的新形態的虛擬實踐,也具備有限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參考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因為檢驗真理還必須落實到現實的實踐當中來檢驗。虛擬實踐是對現實實踐的反映和延伸,現實中不能操作或可以顯示操作但成本高昂的實踐可以放到計算機上進行模擬或構建,分析和結論是否正確要回到現實進行檢驗。
注釋: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修訂3 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陶德麟,汪信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9,61.
張明倉.虛擬實踐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6-70.
張竑.虛擬實踐的哲學透視[J].天府新論,2018(2):15-20.
陳先達,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76.
邁克爾·諾斯.創新——部新事物的歷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8:7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修訂3 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敏清,計毅波.哲學視域下虛擬實踐的研究述評[J].科技創新導報,2014(29):23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