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王琴
【關鍵詞】依法治校;大學生;法治教育
1986年我國開啟了普法教育第一個“五年計劃”,1999年普法教育進一步突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55次提及“法治”,2018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視,奏響了法治教育全面升級的號角。在此背景下,推進高校依法治校研究具有深刻意義。
一、新時代高校依法治校的實踐痛點
(一)依法治校意識不強,氛圍不濃厚
一方面,高校對依法治校缺乏重視,在辦學與管理方面仍以人治思維模式為主。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尤其是非法律專業學生,尚未形成系統的法律思維,缺失法律信仰,在法律權利的運用與保障方面處于被動狀態。
(二)治理體系上缺乏自主性
當前,我國高校管理行政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治理過程中的自主性。高校是依法治校的核心主體,在自我發展、自我管理方面的地位舉足輕重。而行政權力的長期泛化,導致學術權力弱化,進而削弱了高校的自我監督能力,依法治校往往被束之高閣,取而代之的是上令下行、事事請示、層層審批,依法治校任重道遠。
二、域外高校依法治校的經驗探究
(一)英國依法治校經驗
英國依法治校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完善的教育教學法律體系。早在1993年,英國便設立法律限制教育部門的行政權力,保障高校的權利。同時中央和地方分別行使立法權,并有效地完善了高等教育法規,如教育法、教育改革法、大學與學院資產法、大學考試法等。另一方面得益于大學充分的自主性。英國大學在經濟和管理層面多與社會和企業進行合作,其優勢便是降低對政府的依賴,極大提高大學的自治性。
(二)美國依法治校的經驗
在德國教育模式的影響下,美國逐步形成了三級體系和四種學位層次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結合國情,一方面重視綜合立法,出臺一系列完善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逐漸形成體系化。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專業選擇、課程選擇、教學模式選擇上具有很高的自主權,極大地促進了依法治校進程。
通過橫向對比,不難發現,域外高校依法治校的成熟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教育法律體系、較大的自治性、關注高校與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本國國情緊密結合等因素。
三、完善高校依法治校的路徑設計
(一)完善依法治校法律體系
依法治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首先,應當完善教育領域法律法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國家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內外教育環境亦發生諸多變化。當前我國教育領域的諸多法律法規停滯不前,即遺留諸多空白領域,尚未與時俱進。國家應當結合新時代的教育環境,盡快修改并出臺相關法律,賦予地方教育部門適當的立法權限,以便結合地方實際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法律法規。其次,應當注重發揮大學章程的實踐作用。要在制度上保障大學章程的作用,厘清并明確大學章程與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如在上位法上賦予大學章程一定的法律效力,逐步提高大學章程的適用地位,或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監督大學章程的貫徹與落實情況。
(二)強化高校治理的自主性
依法治校與高校自主性是辯證統一的,依法治校理念的核心在于高校自主進行教學與管理,高校自主性的加強又為依法治校提供內生動力。然而當前,高校管理思維的行政化,受政府、教育機關等部門多重干涉,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依法治校的推進,因此厘清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之間的權、責、利等關系勢在必行,也迫在眉睫。新時代下,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及時轉變職能,切實推進“放管服”改革。由之前的干預、指揮與領導逐步轉變為參與、建議與指導,由主角轉為配角,由微觀、直接管理轉向宏觀、間接管理,為高校自主辦學松綁減負。另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高校治理自主性的提高更需要加強高校自身建設。
總之,新時代下,真正實現依法治校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綿綿之力,日日為繼,久久為功。
參考文獻:
[1]周虹.對我國依法治校建設之思考[J].教育評論,2018(12).
[2]韓進.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全面提升學校依法治校水平[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1).
[3]陳利根.新時代高等學校依法治校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1).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