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穎,張海蓮
(延邊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手機已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手機使用率高、使用時間長[1]等問題。而且,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過度依賴手機導致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日趨凸顯,如大學生手機依賴除直接導致成績下滑、成績不良[2]等學業問題以外,更嚴重的會出現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等身心健康問題,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本研究通過了解大學生手機依賴和學業拖延現狀,進一步分析大學生手機依賴對學業拖延的影響,為制定大學生科學使用手機的干預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選取吉林省延邊地區某一綜合大學的在校本科學生和專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1.2.1 一般情況 主要包括性別、民族、年級、居住地、獨生子女情況等人口學特征。
1.2.2 手機依賴問卷 采用王正翔[3]編制的《大學生手機依賴問卷》,由突顯、持續、沖突、戒斷、技術性5個維度構成,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1分為“一點也不符合”,5分為“完全符合”。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手機依賴傾向越嚴重。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0。
1.2.3 學業拖延評估量表 采用李洋[4]修訂的學業拖延評估量表(PASS)。該量表包括完成課程布置論文、備考復習、完成每周課程作業、完成學院或班級的任務、閱讀圖書、完成自我設定的學習任務的6種情景。量表共計18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1分為“從不”,5分為“總是”,總分90分,得到分數越高,就解釋為學業拖延越嚴重。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8。
調查人員經過統一培訓,在發放問卷時,向被調查者充分解釋和說明調查目的和填寫問卷的注意事項,取得學生的知情同意后進行面對面的問卷調查。問卷共發放與回收250份,其中有效問卷240份,問卷有效率達96.0%。資料收集時間為2018年10月至11月。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具體使用描述性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統計分析方法,檢驗水準設為 α=0.05。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得分是(65.1±12.0)分;大學生學業拖延的得分是(49.4±9.9)分,詳見表 1。
表1 研究對象手機依賴與學業拖延的現狀(±s,分)

表1 研究對象手機依賴與學業拖延的現狀(±s,分)
手機依賴學業拖延65.1±12.0 49.4±9.9得分人數240 240分值范圍20~100 17~90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的手機依賴在民族、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研究對象的學業拖延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 2。
表2 研究對象手機依賴與學業拖延的差異分析(±s,分)

表2 研究對象手機依賴與學業拖延的差異分析(±s,分)
人數108 132 188 52 70 77 68 25 147 93 142 98 82 158手機依賴64.2±12.5 65.8±11.5 64.2±12.6 68.2±9.0 62.5±9.6 63.8±14.4 66.3±11.1 72.8±8.6 64.5±12.4 65.9±11.3 64.7±11.6 65.6±12.5 65.3±11.7 65.0±12.1項目性別民族年級居住地獨生子女高考專業男女漢族少數民族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城市農村是否文科理科t/F-0.97-2.56 5.40-0.87-0.57 0.19 P 0.33 0.01 0.01 0.39 0.57 0.85學業拖延49.5±9.1 49.3±10.5 48.9±10.4 51.3±7.5 48.6±9.1 48.4±11.7 49.5±9.0 54.6±6.9 49.4±10.2 49.4±9.5 49.6±10.2 49.1±9.5 49.1±10.0 49.6±9.9 t/F 0.17-1.57 2.77-0.40 0.41-0.35 P 0.87 0.12 0.04 0.97 0.68 0.73
以學業拖延為因變量,將年級、手機依賴得分為自變量,以進入的方式實施了分層線性回歸分析。最終回歸模型有效(F=49.56,P<0.001),手機依賴為學業拖延的有效影響因素,其說明力達 28.9%,詳見表 3。

表3 研究對象手機依賴對學業拖延的影響
本研究主要針對吉林省延邊地區某一綜合大學的240名在校本科、專科生進行手機依賴與學業拖延的問卷調查,并進一步分析了手機依賴對學業拖延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依賴情況呈中等偏上水平,這與冀嘉嘉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說明大學生手機依賴較嚴重。有研究指出,大學生脫離中學階段教師的管束和家長的制約后,有充足的課余時間可以支配,再加上手機功能日益更新,不斷刺激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易導致手機依賴現象[6]。而且,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隨年級增高,其手機依賴現象越嚴重,這與王芳等[7]的研究結果相似。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低年級階段時,對大學生活充滿著好奇與激情,會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各項大學活動中;而高年級的大學生會通過手機娛樂的形式來減輕學習壓力,從而增加了使用手機的時間[8]。另外,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手機依賴在民族上存在差異,少數民族學生明顯高于漢族學生。據相關研究顯示,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由于語言的問題,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識,會在學習中喪失興趣和目標,對學習失去信心,沉迷于手機的虛擬世界不可自拔[9]。由此,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較高,為改善此現象,高校有必要加強宣傳手機依賴所帶來的危害,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的教育,尤其要對手機依賴情況較為嚴重的學生實施個體化指導和糾正。
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學業拖延情況呈中等水平,這與應潔峰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同時也有研究指出大學生在完成考試復習、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時,常出現拖延現象[11]。在Meirav和Marina的研究中顯示,有80%~90%的大學生在開始或完成目標任務時有拖延[12],說明大學生的學業拖延較為嚴重和普遍。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級的增加大學生學業拖延程度越高,這與喻先靜等[13]的研究結果相似。因為年級越高學習任務越重,而年級越高的學生對未來發展等方面問題關注度越高,多為考研或求職做準備,若不能很好地協調各個任務之間的時間分配,或缺乏時間管理能力,就會導致學業拖延現象[13]。由此,學生可以通過設立目標的方式,合理分配時間,做出合理規劃,按照計劃認真、高效地完成設立的目標,避免學業拖延現象的發生。
研究結果顯示,手機依賴程度高的大學生,學業拖延現象越嚴重,這與張潮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是影響學業拖延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手機依賴程度高,在使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就越多,學生的學習時間就隨之減少,再加上手機娛樂媒體所具有的誘惑力,當學生面對多課程的學業任務時,對學業產生抗拒、排斥心理,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學生就會選擇前者,而導致學業拖延現象[15]。有研究指出,手機依賴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一般是較弱的,而自我控制能力弱,就會表現出個體缺乏組織管理能力,從而導致個體易產生拖延行為[16]。由此可見,大學生要培養自我控制能力,抵制不良誘惑,同時對待學業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能夠正確規劃自己的課余時間,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避免學業拖延現象的發生。同時,教師在教學時可運用大學生手機使用率高的特點,結合學習通、藍墨云班課等教學網絡平臺,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防止拖延問題的發生。
綜上所述,大學生手機依賴水平越高,學習拖延情況就越嚴重,大學生手機依賴對學業拖延的影響較大。為了改善手機依賴與學業拖延的現狀,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樹立學習目標和計劃,充實地度過大學生活。學校及教師也應利用大學生手機依賴較高的特點,將其合理應用于教學過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