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子能工業有限公司 李淼
本文就以下兩種銷售合同模式進行比較研究:(1)統談統簽的銷售合同模式。由母公司與客戶統一商談并統一簽署銷售合同,然后母公司再與子公司分簽合同,分簽價格由母公司確定。(2)統談分簽的銷售合同模式。由母公司與客戶統一商談銷售合同,子公司根據統談結果與客戶直接簽訂銷售合同。
集團內部轉移價格,是指集團企業內部相關聯的各方在交易過程中所采用的價格。由于轉移價格直接改變了集團企業內部的資金流向和集團內部各成員單位的盈利水平,因此轉移定價會影響到集團企業的整體戰略和集團各成員單位的業績和利益。同時,由于集團內部的各單位可能存在稅率高低的差異,因此轉移定價還會影響到集團整體的稅負大小。
上述的統談統簽模式就會涉及到轉移定價的問題,這里主要研究兩種銷售合同模式下母公司整體稅負的比較,尤其是其中轉移定價產生的影響。
1.1.1 公司整體存在盈利
即從客戶取得的收入能夠覆蓋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全成本。如否,將使得部分成本費用無法取得抵稅效應,影響企業所得稅的計算,由此影響得出的結論。
1.1.2 母公司和子公司存在企業所得稅稅差
假設母公司按照2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子公司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為15%,這是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通過轉移定價降低整體稅負的基礎。
按照國家政策,設在西部地區的鼓勵類產業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為15%,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企業也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表1中,增值稅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城建稅及附加(包含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印花稅和企業所得稅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和損益。
假定P為對客戶取得的外部收入,P內為母公司對子公司分簽的收入,兩種銷售合同模式下的稅負如表2所示。
通過表2可以看出,兩種銷售合同模式下各稅種的稅負比較結果如下。
1.2.1 增值稅
無差異,對企業整體的影響均為(P×0.13-生產進項稅)。
表1 兩種合同模式涉及到的稅種
表2 兩種銷售合同模式的稅負比較
表3 兩種銷售合同模式下稅負的比較結果
1.2.2 城建稅及附加
無差異,對企業整體的影響均為(P×0.13-生產進項稅)×0.12。
1.2.3 印花稅
與統談分簽模式的P×0.0005相比,統談統簽模式增加了一道母公司與子公司分簽合同環節的印花稅,即增加P內×0.0005×2的稅負。
1.2.4 企業所得稅
(1)在統談分簽模式下,子公司與客戶直接簽訂合同,母公司不會留存產品的毛利,產品的毛利將全部轉移到子公司,按照15%的稅率繳稅,取得10%的企業所得稅稅負轉移效應,但是母公司的管理性費用也不會取得企業所得稅的稅前抵扣效應。(2)在統談統簽模式下,母公司將留存一定的產品毛利(由于轉移定價產生)用于彌補母公司的管理性費用,但是母公司留存的毛利高于管理性費用的部分將形成利潤,按照2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高于同等情況下子公司的15%稅負。(3)同時,兩種模式下還存在轉移定價的城建稅及附加由于抵稅產生的企業所得稅稅差效應,印花稅的抵稅效應及其由于抵稅產生的企業所得稅稅差效應,如表3所示。
對于母公司來說,與統談分簽合同模式相比,統談統簽合同模式主要存在如下法律風險。
母公司直接作為合同一方主體將承擔全部產品買賣合同的賣方風險。在統談統簽合同模式下,母公司將作為賣方直接簽署相關買賣合同,并承擔買賣合同項下的所有合同義務,包括但不限于:按期交付合格標的物并轉讓其所有權、向買受人提供符合要求之票據、負責質保期內質保責任等,如有違背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等?;凇昂贤鄬π浴钡脑瓌t,在實際履行中,無論因母公司自身原因抑或子公司原因導致最終向客戶逾期或者瑕疵交付貨物的,都將由母公司直接向客戶承擔賣方責任。
根據我國現行《民法通則》第122條及《產品質量法》第26條、第32條、第41條等法律法規關于產品責任的規定,因產品瑕疵致消費者人身或財產損害的,依法由產品制造者和銷售者承擔侵權責任,且該侵權責任屬無過錯責任和連帶責任。在統談統簽合同模式下,子公司為產品制造者,母公司為產品銷售者,一旦發生產品瑕疵造成損害,母公司承擔的無過錯連帶責任可能較重。參照司法實踐,與違約責任按合同約定的違約條款計算違約金一般存在“上限”不同,產品責任以損害結果填補為原則,潛在賠償金額“上限”大大提高,產品侵權責任風險高。
在統談統簽合同模式下,買賣合同發生爭議的,必須以母公司作為爭議主體,將承擔爭議解決過程中的所有風險,包括以下方面。
2.3.1 訴前爭議解決
訴前爭議雙方嘗試協商解決的,均須以母公司作為協商一方介入處理。根據協商結果雙方簽署補充協議、備忘錄或和解協議等文件的,亦均須以母公司名義簽署并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2.3.2 訴訟/仲裁
僅有母公司具備訴訟/仲裁主體資格(屬產品責任等子公司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除外),裁判結果亦由母公司直接承擔。
2.3.3 保全
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若客戶提出財產保全申請,則母公司財產可能會基于法院的裁定被查封、凍結,可能直接影響母公司的正常經營開展。
2.3.4 執行
母公司若未能及時履行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裁定或其他具備執行效力的文書,爭議相對方即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相應強制執行法律后果將包括但不限于查詢、凍結、劃撥母公司存款、扣留、提取母公司的收入、查封扣押、凍結、變賣、拍賣母公司的財產,對母公司進行搜查,強制母公司交付法律文書指定的財物和票證,強制母公司交付遲延履行金或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等。根據《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暫行辦法》,拒不履行生效判決、裁定的,母公司可能被歸于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公司正常經營業務開展、資信評級乃至法定代表人出入境、大額消費都可能受到影響或限制。
該統談統簽合同模式中,母公司與其子公司間簽署的買賣合同屬典型關聯交易。此類關聯交易中,母公司作為控股股東不得利用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否則應承擔損失賠償責任。母公司亦須確保交易的公允性(如程序合法合規、非關聯方價格比較確認公允價、不拖付欠付交易款),遵循獨立交易原則。整個交易流程對母公司的合規性要求較高。此外,根據《企業國有資產法》要求,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國有資本參股公司與關聯方交易應依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與公司章程的要求由公司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通過上述方式確定應由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的,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委派代表應遵照委派機構指示就關聯交易事項進行表決、發表意見并及時報告委派機構。
該法同時明確,企業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此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的,亦須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或受到相應處分。在涉及關聯方交易、國有資產轉讓等交易活動中,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有資產權益的,該交易行為無效。
按照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 《質量管理體系要求》“8.4外部提供的過程、產品和服務的控制要求”,在選擇供應商時,應確保外部提供的過程、產品和服務符合要求,所以要對供應商進行能力評價。
供應商能力評價的重點:技術能力、質保能力、商務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以確保供應商實質具備供貨所需的關鍵能力,所供物項可確保滿足工程建設、生產運行的速度、安全和質量的要求。
評價方式分為三種:現場評審、資料評審、備案評審。
對于統談分簽銷售合同模式,客戶不需要對母公司進行供應商評價。統談統簽銷售合同模式下,客戶將對母公司進行供應商評價,母公司的質保能力需要加強。
3.2.1 體系認證
母公司須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質量管理體系應覆蓋子公司的產品,具備質保能力資質。
3.2.2 公司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的完善
母公司需對公司質量手冊及程序文件進行修訂完善。質量手冊的修改與各部門的職責密切相關,也與公司運營模式密切相關。統談統簽銷售合同模式下,公司質量部門的責任會很大,并需要做很多基礎性工作。
3.2.3 項目(合同)質量保證大綱
視合同內容,客戶可能會要求建立獨立的質量保證大綱。在統談統簽合同模式下,母公司須按客戶要求完成相應工作。
(1)統談統簽銷售合同模式是進行內部轉移定價的前提。因為統談分簽模式下,子公司與客戶直接按照最終價格簽定合同,沒有留下價格籌劃和稅負轉移的空間。由于存在10%的稅差,應通過內部轉移定價將利潤盡量分配給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5%的企業。但是,由于母公司存在固定的管理性費用,因此在進行內部轉移定價時,應為母公司留下必要的毛利,使母公司的管理性費用取得最大的企業所得稅抵稅效應。母公司的盈虧平衡點即為企業整體稅負最小化的定價點。如與子公司的分簽價格低于母公司的盈虧平衡點,母公司多出的利潤將按25%征稅,未取得10%的轉移效應;如與子公司的分簽價格高于母公司的盈虧平衡點,本部未在稅前抵扣的費用,將以利潤的方式轉移給子公司,按15%征稅。
(2)對于母公司來說,統談統簽銷售合同模式存在一些風險。統談分簽銷售合同模式則將風險給了子公司。母公司直接作為合同一方主體將承擔全部產品買賣合同的賣方風險。子公司為產品制造者,母公司為產品銷售者,一旦發生產品瑕疵造成損害,母公司承擔的無過錯連帶責任可能較重。買賣合同發生爭議的,必須以母公司作為爭議主體,將承擔爭議解決過程中的所有風險。母公司與其子公司間簽署的買賣合同屬典型關聯交易,存在關聯交易風險。
(3)統談統簽銷售合同模式下,客戶將對母公司進行供應商評價,母公司的質保能力需要加強。母公司須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涵蓋子公司產品,具備質保能力資質。需要完善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按客戶要求建立獨立的質量保證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