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新漢語水平考試對醫學專業留學生所產生的正面反撥效應和負面反撥效應,認為產生負面反撥效應的原因包括新漢語水平考試本身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學習環境和專業原因、學校的硬性規定和評估手段等,提出醫學專業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建議:轉變學習觀念,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自主性,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采取多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注重各項語言技能的全面提高;正確對待測試結果,及時改進學習。
【關鍵詞】漢語水平考試 ?醫學專業 ?留學生 ?反撥效應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C-0040-04
一個語言測試越是重要,在教學中產生的反撥作用就越明顯。語言測試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區分和歸納出新漢語水平考試對醫學專業留學生所產生的正面反撥效應和負面反撥效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新漢語水平考試積極的正面反撥效應,減少和避免消極的負面反撥效應,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考試觀,激發學習漢語的潛能和積極性,提高漢語學習的質量。
一、新HSK簡介
HSK(漢語水平考試),是為了測試母語為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少數民族考生)的漢語水平而設立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最初由北京語言大學于1984年開始研制,1990年通過了專家鑒定,并在1991年成功推向海外。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語言測試理念的更新變化,HSK的不足和弊端也逐漸顯露。為了使HSK能更好地服務于海內外漢語學習者,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了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語言測試和對外漢語教學等相關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在進行了大量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推出了新HSK。經過改革后的新HSK,遵循了“考教結合”的原則,考試內容也不以特定的教材或者教程為依據,而更加重視考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考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以期真正達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最終目的。目前,新HSK是全球各類漢語考試中推廣力度最大、普及范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的一項國際化考試,并且最具權威性,素有“漢語托福”之稱,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有著巨大且深遠的影響。
二、語言測試及其反撥效應
語言測試是語言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地檢驗教學成果和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重要工具。關于語言測試,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考試不僅是檢測學習者學習結果最方便有效的途徑,還能以考促教,提高教學質量;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考試勢必會干擾學習者的學習計劃和目標,甚至阻礙正常的教學,不宜過分宣揚和濫用。以上兩種觀點都基于同一前提:認同語言測試對教與學都產生了影響,即反撥效應。
1989年Hughes提出了一個“參與者—過程—結果” 的反撥效應模式,用于探討反撥效應的工作機理。他認為一項測試會對這個過程中的各個參與者產生影響,其中,“結果”指學習到的東西和學習質量,如學習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高、流利程度的增加等。雖然國內外關于反撥效應的研究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對反撥效應的研究從整體上看得到了極大地豐富,但是與學習者學習行為聯系起來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我們認為,在教學環境中,恰恰是學習者和考試的聯系最為直接,也最為密切。縱觀國內,對語言測試的反撥效應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大規模英語測試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影響上,比如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雅思、托福等,而關于新HSK對留學生反撥效應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其中,對醫學專業留學生反撥效應的研究則幾乎處于空白地帶,所以研究新HSK對醫學專業留學生的反撥效應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新HSK對醫學專業留學生的反撥效應
一般認為,一個語言測試越是重要,它就越能影響語言教學和學習活動,即所產生的反撥效應就越明顯、越激烈。其中,語言測試對教和學產生的積極、有利的促進作用被稱為正面反撥效應,反之,對教和學產生的消極、不利的干擾和阻礙作用則是負面反撥效應。語言測試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學習者個體來產生作用,具體體現在: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等。
為了能更全面真實地發現和了解新HSK對醫學專業留學生(全英授課)的反撥效應,我們采用了調查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在廣西區內的3所醫學院校(廣西醫科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桂林醫學院)分別對醫學專業的留學生展開調查研究。調查問卷設計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習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學習經歷、漢語水平等。第二部分是學習漢語的基本情況調查,如學習動機、目的等。第三部分是學習者在準備新HSK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包括學習計劃、學習時長、學習內容、學習重點、學習方法等。第四部分是學習者參加完HSK后的反饋情況,這部分內容的調查對象僅設定為已經參加過HSK的考生。
此次共有120名學生參與調查問卷的填寫,回收有效問卷118份,其中男生73名,女生45名,符合醫學院校男生多女生少的生源特點。
(一)正面的反撥效應。通過表1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在備考新HSK期間,都會根據自身情況調整或制定出相應的學習計劃,針對考試題型主動進行相關的操練,并且較平時而言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平時上課懶散、注意力不集中、不努力的學生也認真起來,課下會主動查找學習資料學習,并自主尋求教師或同學的幫助。雖然是醫學專業的留學生,但學校對其也有漢語方面的要求,并且將漢語水平等級與畢業要求直接掛鉤。因此,新HSK同樣給醫學專業的留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是大部分學生均認為新HSK帶來的壓力反而能讓他們重視漢語學習,激發他們更加積極努力地學習漢語,一定程度上也更好地促進了漢語學習,提高了漢語水平。同時,他們也普遍認可新HSK的參考價值,表示通過參加考試能讓他們了解自身的漢語水平和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薄弱環節,增強了學好漢語的決心。
由此看來,學生在備考過程中制定了合理的學習計劃,延長了學習時間,激發了學習熱情,學習認真努力,態度積極主動,能認清、彌補和改進自身的不足,促進了漢語學習,提高了漢語水平,這些都屬于新HSK對醫學專業留學生所產生的正面反撥效應。
(二)負面的反撥效應。具體如下:
1.學習動機與目標。適當的動力會對語言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動力變成了負擔,而且是一種讓人產生恐懼和厭倦情緒的壓力,那效果就適得其反了。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九成的醫學留學生學習漢語都是為了考取新HSK等級證書,達到畢業所要求的語言水平,把通過新HSK考試作為學習漢語的動機和最終目標。他們始終覺得醫學才是主要的學習任務,畢業回國后漢語就處于無用之地,對將來的就業影響不大。而一旦學校取消了漢語水平的要求,表示仍然積極努力學習漢語的學生則極少。這說明,醫學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帶有極強的功利性色彩,而學習目標也已經漸漸從語言能力學習偏離成語言過關學習。這種消極的反撥作用使學習者長期處于一種“被脅迫”學習的負面情緒中,不僅大大降低漢語學習者的興趣,也容易引發學習者對漢語的厭惡和抗拒,對整個漢語教學帶來極大危害。
2.學習內容。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醫學留學生(80.5%)在備考新HSK期間都調整了自己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由原先的以課本知識為主,改為學習與考試相關的內容。比如,更加針對性地學習考試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漢語語法,考前突擊背新HSK大綱詞匯,加強專門的聽力訓練,集中做模擬試題和練習題,等等。在與漢語授課教師的訪談中我們也發現,部分學生甚至在課堂上也埋頭復習考試相關的內容,不再跟隨教師按照教學計劃進行常規的學習。由此可見,新HSK對學習內容的影響是巨大的。為了通過考試,學生把學習范圍縮小了,新HSK考什么就學什么,在聽力和閱讀上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很少花時間去閱讀課外讀物、練習口語及寫作等,忽略了發音、漢字書寫和語言交際,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這些都是新HSK對醫學留學生學習內容消極反撥作用的體現。
3.學習方法。新HSK的試題主要以客觀選擇題為主,這種測試形式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方法。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學生在準備新HSK期間均改變了學習方法。其中,題海戰術和應試技巧是最為推崇的。備考期間,學生大量使用突擊式的學習策略和淺層的學習方法,最主要的學習活動就是做大量的模擬題,并以答對客觀題為主要目標。同時,學生過分注重應試技巧而非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比如,為了能在短期內快速提高分數而去鉆研“考試技巧”,把大部分寶貴的學習時間用來訓練自己的應試能力。雖然通過這種功利化的“應試學習”,學生的考試成績短期內確實有所提高,甚至比自身實際的漢語水平高,但這也僅局限于短期內的變化。長此以往將使學生缺乏活學活用的能力,對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也毫無益處,甚至會阻礙語言學習的健康發展。
4.學習心態。由于全英授課的特殊性,很多留學生認為漢語可有可無,與臨床實習的關系也并不大,一直抱著不情不愿的心態進行漢語學習。在臨近考試前,由于考試壓力過大,情緒較為緊張,部分學生甚至出現焦慮、恐懼、排斥等消極的心態,而考試過后也往往沒能正確對待考試結果。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學生明確表示,如果通過了新HSK就會徹底放松甚至放棄漢語學習,這導致他們學習停滯不前,一段時間后不僅漢語水平沒有得到持續的提高,反而有可能下降。沒有通過考試的學生則表示,新HSK的考試時間長、題目數量多、內容難度大,容易讓他們產生挫敗感,挫傷學習積極性和熱情,這些都是新HSK消極反撥效應的體現。
四、新HSK對醫學專業留學生產生負面反拔效應的主要原因
(一)新HSK本身存在的不足和弊端。醫學專業留學生在畢業前要求達到的漢語水平等級一般為新HSK四級,這個等級的試題主要以客觀選擇題為主(85%),漢字書寫所占比例很少,且沒有針對口語和寫作能力的測試。這種較為單一的測試形式使學生看到了可乘之機。比如,在考前較長一段時間內忽略甚至放棄常規的漢語學習,只進行非交際性非互動性的練習,大量做效度、信度、區分度較低的模擬題,忽視口語交際、漢字書寫和寫作,更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與學習應試技巧。短期內效果可能立竿見影,但我們發現,部分學生雖然通過了新HSK四級,但實際的漢語水平卻遠遠沒有達到相應的標準。
(二)學習環境和專業原因。此次我們調查研究的對象是全英授課的醫學專業留學生,開設的各類醫學專業課程主要以英語為授課語言,值得肯定的是全英的學習環境降低了留學生學習醫學的語言難度,但也恰恰由于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語言障礙,導致大部分學生會產生“學會了漢語也沒太大作用”的誤區。此外,廣西醫學專業留學生的生源結構較語言生而言較為簡單,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這三個國家,容易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母語群落,除了不利于他們的漢語輸出,更重要的是學生不會因語言問題影響到日常的人際活動和交流,也就沒有了學習漢語的緊迫感。加上任務繁重的醫學課程占據了大部分的學習重心和時間,學生往往無暇也無心顧及漢語學習,從而降低了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學校的硬性規定和評估手段。對全英授課班的醫學專業留學生而言,漢語水平等級的高低影響著各種獎學金的評定,并直接與臨床實習和畢業要求掛鉤,不少醫學院校都明文規定全英班的留學生必須通過新HSK四級才能進入臨床實習和畢業。新HSK在學生中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無形中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壓力,容易有抗拒心理。學習漢語成了學校強加給留學生的“任務”,以致很多學習醫學的留學生把通過HSK歸結為學習漢語的動機和最終目的,漢語學習缺乏持久的動力,從而被動地學習漢語。
五、針對醫學專業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建議
(一)轉變學習觀念,明確學習目標。醫學專業的留學生須摒棄“漢語可有可無”“學習漢語是為了獲取新HSK證書”的錯誤觀念,要真正了解漢語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轉變學習觀念,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漢語不能被動地“為學校而學”,也不僅僅是為了通過新HSK,而是為了全面提高自己漢語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掃清語言障礙,保證臨床見習和實習的質量,由此不斷提高自身的軟實力,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國際醫學人才。
(二)提高學習自主性,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醫學專業留學生來中國的最終目的就是學習醫學,毋庸置疑醫學課程占據了他們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在這種高強度的專業學習環境下,留學生更應該培養自己學習漢語的興趣,提高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學會平衡醫學和漢語之間的關系,不顧此失彼,要根據學校的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學習計劃,重視知識的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地促進漢語綜合能力的提高,而非在新HSK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或進行突擊式的“應試學習”。只有主動學,長期堅持學,有計劃地學,才有可能穩步提升自己的漢語水平。
(三)采取多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注重各項語言技能的全面提高。由于新HSK三級、四級試題中漢字書寫所占比例較少(12.5%~15%),不少醫學專業的留學生直接忽視漢字書寫的訓練,以獲取客觀選擇題的較高分數為復習的主要目標,這種學習方法功利性太強,并不能真正提高漢語能力,長此以往必然會對漢語學習產生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因此,切不可以新HSK的考試內容作為學習漢語的唯一參考和來源,要明確漢字在漢語學習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多采取各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扎實訓練聽、說、讀、寫各項語言技能,才能自信從容地應對包括新HSK在內的一切考試。
(四)正確對待測試結果,及時改進學習。新HSK只是衡量留學生漢語水平和學習效果的一項參照性考試,學生應該學會用健康的心態去正確對待測試結果,不能因為順利通過了測試而沾沾自喜,放松甚至放棄進一步的漢語學習,應該及時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給自己設立更高一級更長遠(下轉第89頁)(上接第42頁)的學習目標,不斷促進漢語水平的提高。沒能通過測試的,也不要因此而沮喪受挫,一蹶不振,失去學習漢語的興趣和自信,而是要冷靜下來理智仔細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了解自己薄弱的環節,虛心向別人請教好的學習經驗和方法,及時改進和彌補自身的不足。同時,要詳細了解新HSK的形式和內容范圍,合理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應對下一次的新HSK考試。
總之,作為醫學專業的留學生,首先要明確學習漢語的重要性和新HSK的必要性,并學會充分利用新HSK積極的正面反撥效應,減少和避免消極的負面反撥效應,以健康積極的心態應對新HSK并獲得滿意的分數,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春霞,李桂梅.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反撥效應[J].中國考試,2010(2)
[2]黃春霞.HSK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學習行為的反撥效應[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1)
[3]姜冬梅.高校非漢語專業留學生漢語教學探究—— 論漢語水平考試的反拔效應[J].語文建設,2015(21)
[4]馬春雨.漢語水平考試的研究現狀與文獻特征[J].現代語文,2018(4)
[5]鄭硯.整體效度視野下的反撥效應與測試倫理—— 英語測試主體關系的重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
[6]韓婧怡.現代化背景下漢語水平考試的發展趨勢[C]//第十一屆中文教學現代化國際研討會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484-488
【作者簡介】吳日霞(1983— ),女,廣西北海人,桂林醫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法。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