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玫
【摘 要】本文論述教育美學視角下的國際漢語教學,提出教育美學的審美形態包含教育主體、教育環境、教育藝術之美;教育美學在國際漢語教育中具體表現為教學內容的漢字與文化之美、教學環境中的教學場所之美和師生情感關系構成的教學氛圍美之美,施教主體的外在形象美、知識涵養美、教態美和教學語言美,教學手段的技術化、多樣化和藝術化之美。
【關鍵詞】教育美學 ?國際漢語 ?教學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C-0136-02
教育美學是一門由教育學和美學交叉滲透所構建的新興學科。它研究人在教育實踐中的審美關系,研究各種形態范疇的教育美,包括教育主體美、教育環境美和教育藝術美,旨在探索教育的藝術和審美規律,以提升教育者的審美修養、品位和創造能力,達到教育藝術化的效果,從而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培養人格健全、精神獨立的優質人才。當前,在國際漢語教學研究中,并沒有充分關注到如何將教育美學的理念引入教學中。事實上,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學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和真理的傳授過程,也是美的創造過程。教學實踐中,若一味強調教學的知識性與系統性,而忽略教學的藝術性與審美性,則容易讓學生感到疲勞和無味,從而滋生厭學情緒,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若教師充分關注到教學的藝術化和審美化,能按照美和藝術的規律來組織課堂、講授知識,則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審美享受中獲取知識,從苦學變成樂學。在國際漢語教學中,如何使“知識”與“藝術”有機地結合,對于培養外國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及對新知識的探究性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教育美學視角下的國際漢語教學有如下“四美”:
一、國際漢語教學內容美
國際漢語教學內容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語言類,二是文化類。語言類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漢字教學、漢語閱讀、漢語口語、漢語寫作等;文化類教學內容涵蓋面比較廣,包括中國文學、藝術、哲學、民俗、歷史、信仰等等。國際漢語教學內容的美學內涵十分豐富,比如漢字美。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書法是漢字的藝術化表達,自古以來便有書畫同源之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漢字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漢字之美,首先是漢字的形體線條美。從中國現存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可以看到,中國的漢字最初便是依據具體事物的形狀來模仿創造,漢字字形視覺信息意蘊豐富。外國人在初學漢字時,也常把漢字看成難懂的畫,看成一種藝術。中國當代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漢字具有豐富的象形意蘊,漢字筆畫里、結構里、章法里,顯示著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從象形到諧聲、形聲相益,更豐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聞汩汩水聲。其次是漢字的音韻節奏美。漢字的四聲調、輕重音交替、平仄變化形成抑揚頓挫的音樂節奏美。中國漢詩之所以橫亙古今,享譽中外,與漢字獨特的音感效果密不可分。漢字的音感效果與其相對應的意義形成同構關系。一般來說,口型較大、讀音響亮渾厚的漢字,其表意也多激昂奮發;反之,口型較小,讀音低沉拘謹的漢字,其表意也收斂壓抑。可見,漢字不僅給人提供一種視覺美,也給人一種聽覺美。漢字是舉世公認的難學語言。在國際漢語的漢字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將漢字從形到音的美講授到位,讓留學生充分感受到漢字的美學魅力,便十分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漢字學習效果。在國際漢語文化教學中,中國傳統的文化,如哲學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更是蘊含十分豐富的美學內涵。在哲學文化中,儒家哲學所體現的中和之美,道家哲學所追求的自然之美,禪宗哲學所崇尚的空靈之美,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審美價值取向和藝術精神。在國際漢語的文化教學中,不搞清楚中國哲學美學對藝術精神的根本性影響,學生也不會真正深入了解中國文藝為何形成這樣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樣式。中國民俗文化中的美學意蘊滲透在中國人的衣食住行中,如中國的服飾美、飲食美、建筑美、節慶美、民間信仰美、民間藝術美等。在國際漢語文化教學中,充分發掘中國漢字語言和文化之美學內涵,不僅可以將中國語言文化魅力充分展現出來,也可以讓留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極大的審美愉悅感,提高學習效率。
二、國際漢語教學環境美
教學環境美指教學的客觀物理環境和主觀心理環境所呈現出來的教育美學形態和價值。客觀物理環境美主要指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場所美;主觀心理環境美指由師生良好的情感關系構成的教學氛圍美。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和氣質塑造是潛移默化的。優美的教學環境,不僅有利于良好教學情境的營造和教學活動的展開,也有利于調節人的心理健康。
第一,教學場所之美。國際漢語教學內容主要是中國語言和文化,因而教學場所可以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來營造一種簡潔明了的中式情調。色彩具有情感性和象征性,可以影響人的情緒,所以在教學場所的美化中,色彩運用的恰當,可以影響師生的情感和心理。國際漢語教學場所的布置可以適度增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色調。比如可以在教學場所中適當放置紅色的剪紙和中國結等,增添情調美。紅色是最能體現中國民俗文化的色彩,象征著喜慶與吉祥,但紅色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激動,不利于學習者凝神靜氣,因而少量點綴即可,不宜過多。中國傳統建筑大多是來源于大自然的實木材料,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文化內涵,因而棕色調的木質材料也可以成為營造中式氛圍的裝修主材料,比如教室的桌椅布置可以選用體現中式風格的木質桌椅。中國雅人四好的琴、棋、書、畫等文化元素也可以融入教學場所的美化之中,茶文化元素也可以融入其中。此外,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體現環境文化品位的小植物,比如蘭花、文竹等。蘭花居靜而芳,與世無爭,堅韌不拔,氣質高雅,體現中國人所崇尚的君子品性。小植物既可以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又可以營造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當然,教學場所的美化也不宜太過復雜,要符合簡潔明了、整潔有序的形式美原則。
第二,良好師生情感關系構成的教學氛圍美。教學的活動,需要師生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教學的過程就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授業解惑的同時,也應注意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和情感交流。和諧融洽的師生情感關系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由于中國教師和外國留學生分別來自不同的文化生存空間,所以溝通交流存在文化差異性,而擅長溝通交流的教師則十分懂得尊重留學生的文化習慣,擅于從文化的“同”入手進行溝通與教學,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營造順暢和諧的良好教學氛圍。
三、國際漢語施教主體美
施教主體指教師。施教主體美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教育美學形態,包含外在形象美和內在精神美兩個層次,具體包括外在形象美、知識涵養美、教態美、教學語言美等要素。教師是教學的關鍵要素,其形象美和精神美構成了其富于感染力的個人魅力,而這種個人魅力不僅可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影響到學生的三觀。國際漢語教師的身份具有雙重意義,兼具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身份和中國文化傳播者的身份,代表著中國的文化形象,其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涉外活動。因此,國際漢語教師在個人外在形象上要符合中國文化傳播者的形象。個人的外在形象美主要體現在服飾美。服飾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和審美文化,體現出一個人的審美品位和個性內涵。傳統的教師衣著品位要求體現端莊、典雅、嚴肅、簡潔的美學風格,這固然沒錯。但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的衣著打扮,可以在傳統的衣著品位上更加突出文化品位和個性內涵。國際漢語教師是外國學生在中國學習中接觸得最多的對象,對教師的印象影響他們對中國人的整體印象。作為承擔著中國文化傳播責任的國家漢語文化施教者,其服飾形象上可以突出中國文化元素與現代時尚相結合的特點。施教主體可以融合課程的特色來選擇著裝,例如,講授中國漢字和書法的教師可衣著帶著中國水墨韻味元素的現代服飾,展示出具有淡泊寧靜、簡單樸素的審美韻味的服飾形象;講授中國歷史和民俗文化的教師,可以衣著帶有中國傳統圖案和民族特色元素的現代服飾。中國的龍圖騰,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具有獨特的審美魅力,在現代服飾設計中被廣泛運用;中國民族文化絢麗多姿,比如民族刺繡、民族色彩等在服飾設計中也十分普遍。這些體現了中國傳統民俗民族文化的服飾,實際上是一種無形又生動的教學語言,激發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探索欲,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印象。
教師的知識涵養美屬于內在精神美的內容,也是構成教師精神氣質、形象魅力的重要因素。成為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不僅要掌握系統的漢字學、語言學、文化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也要廣泛涉獵歷史學、民俗學、藝術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雙語教學能力,熟悉運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的能力等。教師的教態美是由教師自然生動、平易近人的表情、落落大方的姿態、生動優美的手勢相結合的美學形態。國際漢語教學中,教師儀表端莊、穩重大方、充滿自信的教態美充滿魅力,可使留學生獲得審美愉悅感,激發學習興趣,輔助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教學語言美是獲取良性的師生互動和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學語言美的基本標準,一是簡潔準確、邏輯清晰;二是情感充沛、抑揚頓挫;三是生動活潑、機智幽默。在國際漢語教學中,施教主體的教學語言除要具備以上特點外,在語言表述方面,要注意盡量使用簡單句,不要用生僻詞,語速盡量放慢,發音一定要標準。
四、國際漢語教學手段美
教學手段美指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美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審美愉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教學效果的教育美學形態。國際漢語教學手段呈現出技術化、多樣化和藝術化之美。第一,在國際漢語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圖文音并茂的現代教學媒介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授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時,可以選取一些圖片、音視頻素材插入教學課件中,配以文字說明,在課堂講授中展示給學生。第二,在國際漢語教學中可以利用各種藝術資源來創設美的教學情境。在聽說課上,可以將豐富的中文歌曲資源滲透到國際漢語教學課堂中來,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審美氛圍中增加漢語詞匯量。在中國的民族歌曲中,還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民俗文化內容,有利于學生了解中國的民俗風情,比如民歌《達阪城的姑娘》和《在那遙遠的地方》,都蘊含著中國北方民族的婚戀民俗文化。由中國古典詩詞改編的流行歌曲,比如王菲《明月幾時有》改編自蘇軾的詞、鄧麗君《幾多愁》改編自李煜的詞、安雯《月上西樓》改編自李清照的詞,等等,讓學生在優美動聽的詞曲藝術氛圍中愉快地學習到中國的語言和文化。還可以利用豐富的中國影視藝術資源進行教學,比如在進行中國概況的課程教學時,可以輔助以一些關于中國地理、歷史、文化方面的紀錄片來增加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形象記憶,增加學生對知識的審美愉悅感。
【參考文獻】
[1]何齊宗.中國教育美學研究三十年:回顧與反思[J].教育研究,2014(9)
[2]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M].戶曉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宗白華.美從何處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周 玫(1980— ),廣西北流人,碩士,北部灣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網絡美學、海洋美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