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愉淋
摘要:素質教育在各個階段的教學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教育領域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遠超以往,這就為音樂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契機。而西洋交響樂作為眾多音樂當中的獨具特色一種音樂,對于學生豐富音樂常規知識,拓展音樂視野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學習西洋交響樂的途徑隨著技術的發展日益豐富,這讓西洋交響樂在國內的普及提供了可能。本文以中學生如何欣賞西洋交響樂理論研究為中心,從了解起源發展,拓展學生的音樂認知;普及知識結構,明確課程的知識內容;引入流行音樂,對比學習西洋交響樂;發掘作品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方式,提高音樂教學有效性五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中學生;西洋交響樂;教學理論
由于一般的中學生對于音樂接觸的不是特別多,對于音樂的認知不是足夠全面和深入,對于西洋交響樂的認識并不是特別全面,西洋交響樂并非是什么特別難的音樂模塊兒,與中國傳統音樂相類似,也遵循相應的音樂定理和演奏規律。作為一名初中音樂教師,須通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西洋交響樂來消除學生對于西洋交響樂的錯誤認識。而認識西洋交響樂,需要從其起源發展、樂器名稱、音色特點和所屬分類等方面全面深入學習了解。
一、了解西洋交響樂的起源發展,拓展學生的音樂認知
對于西洋交響樂,不得不提演奏西洋交響樂的西洋管弦樂隊。管弦樂隊起源于17世紀,在這之前,樂器存在于生活當中,通常在野外狩獵,兩軍交戰,祀祭場合,群體娛樂的時候運用到管弦樂器進行“演奏”。當時的管弦樂隊是一個十分原始,由維奧爾琴、雙簧管,長號等六種樂器組成進行協同演奏,演奏相對比較開放。18世紀,小提琴取代了維奧爾琴,羽管鍵琴配置了數字低音技術,這樣便形成了管弦樂隊的雛型。在18世紀至19世紀,小、中型編制的管弦樂隊得到完善。初中音樂教師需要查找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和視頻資料來填充學生對于管弦樂器的認識空白。例如海頓和貝多芬對于管弦樂隊做了一些調整,他們創造了雙管編制的管弦樂隊。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管弦樂隊又經歷了一次擴增。后來的作曲家又啟用了小型管弦樂隊。由此可見,管弦樂隊的發展遵從了由小增大的發展路徑。
二、普及西洋交響樂的知識結構,明確課程的知識內容
對于西洋交響樂的知識結構進行了解,就必須把參演的西洋管弦樂隊的樂器名稱,音色特點和所屬分類進行一個十分詳細、系統、形象具體的認知。但是由于不同地區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學設備以及儲備資料的不同,想要全部通過實物進行直觀認知有些不太現實。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達到最好的教學目的。只有當學生對于自己學習的音樂知識有了一個充分的認知,學習起來會頗為順利,比起紙上談兵會有更大的學習意向。
首先對于西洋管弦樂樂器的名稱而言,可以通過查閱圖書館的相關文獻,通過書籍圖文資料實現進行西洋管弦樂器的認識,對于條件相對比較理想的學校,可以購置教學用的樂器,然后匹配相應的文字資料;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音樂歷史博物館進行音樂知識教學,此外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來放映管弦樂器的視頻、圖片和文字資料;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對于樂器的認知問題。其次,是學生對于管弦樂器音色特點的識別,鑒于可行性而言,建議學校可以通過網絡手段提前下載各種管弦樂曲,然后在音樂課堂之上進行播放,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樂器的音色特點,然后根據課本上、圖書資料等方式進行了解認識和記憶。而樂器分類,可以通過教材提供的圖文資料、互聯網資源等方式進行教學。對于西洋管弦樂器知識的認知,需要教師在定期重復記憶以便鞏固學生的知識扎實程度。
三、引入流行音樂,對比學習西洋交響樂
對于學習西洋交響樂,以當下最時髦的流行音樂作與之進行對比學習,十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西洋交響樂。作為初中音樂教師,應該在課程設計之初,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音樂素材與將要講解的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有效講解。相比于其他類型的音樂而言,流行音樂的傳播范圍更廣,基本可以覆蓋絕大部分的學生,對于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更容易一些。適當地降低課程陌生度對于教學而言,是一種兼顧大局的做法,同時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對于流行音樂《不想長大》而言,曲風具有綜合性,《不想長大》這首流行歌曲借古典之風、引搖滾之律,走流行之路最終成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曲風,在歌曲史上創造了一個新紀元。浪漫的前奏、輕快的曲調、加上當時十分時髦的饒舌,一舉成為當時最熱、最潮、最具有號召力的音樂符號。其中,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最出名的主題作為副歌旋律,結合大量管弦樂編曲,表現出了人們在童話世界被摧毀后,依舊保持憧憬與希望的心情。而《第四十交響曲》是莫扎特在1788年完成的曲子,《第四十交響曲》這首曲子充滿感傷,且充斥著陰晦色彩,真實反映了當時部分藝術家悲慘遭遇。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了封建社會即將衰亡的一個事實。整部曲子當中,哀怨凄論摻雜著真摯的柔情,最后還有一絲充滿激憤的抗爭交織交織其中,反映出當時市民階層的知識分子對腐朽社會的種種傷感和不滿。《第四十交響曲》的成功創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西洋交響曲的至高水準,同時也成為《不想長大》創作源泉。
四、發掘西洋交響樂的作品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西洋交響樂作為音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音樂交響樂的精髓,但是對于音樂學科的教學而言,想要學生積極投入到西洋交響樂的學習當中,需要學生對于這部分的知識產生興趣,而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便是音樂鑒賞。而對于交響樂的鑒賞,可以采用中西方的作品進行對比鑒賞,然后再通過向學生傳授樂曲的背景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交響樂的魅力,一步步主動了解學習。例如西方作品《歡樂頌》與《彼得與狼》,《彼得與狼》作為一部交響童話,樂器成為塑造人物與動物性格的神器、甚至可以通過聽覺來傳達神情和動作,曲風清穎脫俗,旋律通俗易懂。每一個角色在其指揮下個個形象鮮明,特點突出。同時將藝術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中國作品《梁祝》與《北京喜訊到邊寨》。《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由陳鋼與何占豪在1958年冬天所創。1959年 5月首演于上海,當時是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梁祝》集交響樂與國內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于一身,依托原劇情進行精心構思,采用了曲式結構,成了中國有史以最著名的交響曲。
五、豐富西洋交響樂的教學方式,提高音樂教學有效性
對于西洋交響樂的教學方式而言,傳統的照本宣科已經不再具備時代特點,應該在傳統的教學基礎之上,結合當下的技術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人工智能AI設備以及AR技術來完美呈現,讓學生能夠通過十分真實的音樂體驗來參與到西洋交響曲知識的體驗式學習當中,以此來保證學生對于西洋音樂的的持續性學習。除此之外,定期舉行校內音樂競賽,來刺激學生對于音樂的參與度。
綜上所述,針對中學生如何欣賞西洋交響樂而言,需要教師走在前面,為學生學習西洋交響樂提供正確的引導和積極的配合,讓學生充分認識西洋交響樂的發展歷史,代表性作品以及學習途徑,通過欣賞名家作品來提高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經過長期的堅持,對于學生欣賞西洋交響樂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寧.思辨與思變——對西洋管弦樂隊的擺位的思考與實踐兼談民族管弦樂隊的擺位[J].人民音樂,2017(11):15-16.
[2].中西管弦樂器聲學特征比較暨“中國樂派”管弦樂隊音響模式探索研討會舉行[J].樂器,2018(01):3.
[3]沙柏廷.論中國西洋管弦樂創作的民族性特征[J].音樂創作,2017(1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