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要:本文針對財會專業專業課教學存在的的不足,從實踐的角度,介紹了“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模式在《企業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實施的方法及收獲,就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理性的思考。
關鍵詞:做學教合一 ;教改實踐 ;企業財務會計課程
近年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更加強調“完整性、適應性和職業性”的職業教育[1]的教學模式的實踐方興未艾,但在財會專業的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著教學方法傳統、教學內容不真、教學評價單一和教學效益低下的問題,無法按照“真實環境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導致中職財會專業“為中小型企業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的目標無從實現。2017年以來,筆者結合課題研究,針對中職財會專業二年級學生,選取《企業財務會計》課程,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先做、后學、再教的“做學教合一”的教改實踐,現將有關做法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作出整理,以饗讀者。
一、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改革的做法
江蘇省教育廳在《關于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一文中,提出“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堅持“做中學、做中教”。在中職《企業會計實務》課程教學中實施“做學教合一”,就是要打破理實界限,通過真實的會計實務將財經法規、賬務處理方法及專業理論有機整合,實現‘行知統一、‘理實一體、‘學做合一的融合與超越,從而于提升學生的會計執業能力,更好的服務就業[2]。
(一)教學案例真實化。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要求我們:建立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并依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業務流程設計教學空間和課程模塊。教改實踐中,教師根據不同的企業提供的真實發生的業務,整理出企業經營過程中相應的知識點和對應的教學案例,并以各種單據、票據形式呈現,最大限度的規避“理實分離”和“案例虛假”的問題,教學中按照“先做、后學、再教”的教學序列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和職業興趣。如在“差旅費報銷”的案例教學中,不僅要掌握其有關賬務處理的方法,還要會根據不同公司財務制度的規定,作出相應的審核。
(二)教材校本化。
當前,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力量依據課程標準已經開發了許多國規、行規到省規《企業財務會計》教材,但絕大多數教材或脫胎于大學、學科體系明顯,使得普通中職學生望而生畏;或主要以大中型工業企業為例,分工過細,賬務處理方法繁瑣,不符合現實多類型、中小型企業財務人才的職業需求;或教學內容滯后,脫節于現行新的法規和制度......為此,筆者按照能用、實用的原則,將企業分成加工制造、建筑施工、物流服務及商品流通四種類型,分別選取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典型業務,把《成本會計》的有關內容融入本課程,并根據具體案例,嵌入稅法等知識點,編撰教學內容重構的《企業財務會計》校本教學綱要及講義,開展教學實踐。
(三)教學場所公司化。
隨著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日漸成熟,我校先后與俊燕理財、龍之嘯財務公司簽訂了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協議,學校提供辦公場所及人力資源,企業提供相關經濟業務資源及相關平臺,雙方共同參與課程開發與課程教學。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使得教學過程對接工作過程、教學場所對接工作場所、教學內容與工作實踐相一致,師生身份轉變成業務主管和員工角色,教學實習期間,師生更多的需要遵守相應公司的規章制度,參與公司的各項考核。
(四)教學資源網絡化。
隨著會計電算化的廣泛運用,學會財務軟件的操作是每個財會專業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改實踐中,筆者首先將經過遴選的、不同類型企業的相關資料(包括公司的各項財務制度)以及該公司發生的投資、籌資、供產銷、收支業務的票據分類整理、掃描(需隱去公司名稱、稅號等),按照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錄入教學平臺;教學過程中,分實驗、模擬、實習三個步驟,開展教學流程,即學生先根據教學平臺的各種單據分小組進行手工帳的賬務處理(先做),同時學習實務中賬務處理的具體方法(后學),再通過模擬記賬系統進行驗證,前兩個步驟中,教師擇機、適時針對出現的問題、主要知識點及財務軟件操作系統進行講解(再教),最后,再用集中實習的形式,運用真實的財務軟件,進行真實的賬務處理。教學平臺與財務軟件的使用,使得教學資源網絡化成為可能,教學時間和進度也有了保證,提高了教學的效益。
(五)教學評價多元化。
傳統的財會專業課的教學評價主要通過試卷+成績的形式,簡單易行,在教學管理中,為了使試卷更近的貼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老師們還會有意識的加大相關制度、規定、概念、原理等專業理論的考核分值,或在考試時人為的設置障礙來考核專業理論,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考試難度、削減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違背了“應用型財務人才”培養的初衷。在教改實踐中,筆者根據中職財會專業明確職業定向的特點及發展性評價的需求,搭建了多元評價體系,即評價主體由單一的教師評價轉向教師、企業、師傅多元評價,評價內容由考試成績轉向工作規范、職業態度、工作業績和終端考試的多元評價,評價方式由一張試卷為主轉向工作績效體系的多元評價。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實施,更加符合現實企業的需要。
二、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改革的成效
“做學教合一”的職業教育能夠使得課程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對接、學習場所與工作場所一致,符合“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過程與產業升級、行業標準、企業需求相對接”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更好的服務就業。
在《企業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實施“做學教合一”,讓學生先通過實踐,感受和體會職業氛圍和特點,盡快融入學習;然后,在實踐中產生“學然后知困”的體會,強化學習動機;最后還能促使學生明白理論學習的必要性 [3]。這樣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課程實施整合,能夠明顯感知到學生學習的目標更加清晰、學習動機更加明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目標更加具體、有用,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益。
“做學教合一”教改實踐中采用多元課程評價方式,更加關注教師的“業務主管和教師的的雙從身份”及學生的“受教育者和工作者的雙從身份”,創設包含教師、同學及企業多主體和職業態度、工作績效、職業禮儀等多維度的評價體系;教改實踐中,更加關注教學內容的校本化、真實化及應用性,聚焦現實企業的會計實務,重視工作任務完成的過程及成果。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推動教師身份向會計師身份的轉變。
三、實施“做學教合一”教改實踐的思考
“做學教合一”教學改革的重點在于做,目的在于學,關鍵在于教。實踐證明,教師的教是決定教改實踐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改革對職業院校的專業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教師不僅要明確“做”的目標、怎樣做并把它做好,還要把做的過程與方法言傳身教給學生,最后通過學生學的方法來修正自己教的方法。簡言之,就是職業院校的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具備作為教師的基本能力,還應該具備作為會計師或工程師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姜大源.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其啟示---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漫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7):7-13
[2]張健.職業教育的追問與視界[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4.
[3]張健.略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整合[M].《高等職業教育》,20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