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婷婷 田佳莉

摘要:《我的空中樓閣》是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語言清麗、優美,作者筆下的空中樓閣靈動、美妙,文章圍繞山間小屋展開,緣景入情,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對自由、獨立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由此,本文賞析有三個層次,語言在表層、形象在淺層、情思在深層。《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了解散文的特點,注重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散文作為一種情感充沛的文學樣式,更應注重學生的體驗,閱讀是體驗,朗讀是體驗,闡述是體驗,寫作更是一種體驗。
關鍵詞:我的空中樓閣;教學設計
我的教學對象是18電子綜合高中班的學生。他們有學業壓力,男生較多,喜歡熱鬧。他們在初中階段已學習了不少散文,寫人記事散文如《背影》,寫景抒情散文如《春》,托物言志散文如《蟬》,闡發哲理散文如《談生命》,對散文文體特點和類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散文學習往往失于散,失于空,更失于情,散文的鑒賞方法、鑒賞能力和散文語段的寫作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一、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將本課兩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 通過誦讀理清文章結構思路。
2. 通過賞析重點語段,品味文章語言特點。
3. 通過賞析小屋形象學習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體悟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向往的情思。
4. 通過比較閱讀學習鑒賞散文的方法。
5. 在賞析散文語言的基礎上嘗試散文化語段的寫作。
教學重點是品味語言,賞析形象,體悟情思,其中體悟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向往的情思同時也是難點,因為學生年紀尚小,天性活潑又喜歡熱鬧,難以與作者那遠離喧囂,向往自然的情感產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更加注重為學生補充背景資料,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并沉浸到作者創造的優美意境中。
二、教學設想
為了幫助學生獲得真切的情感體悟,掌握賞析散文的方法,我的教學設計遵循“語言——形象——情思”三個層次逐層深入,按照“整體感知、理清結構——重點賞讀、品味語言——層層賞析、描繪小屋——研讀討論、把握情思——比較閱讀、總結方法——讀寫結合、嘗試創作”的思路進行教學。
三、教學方法
1.朗誦法。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語言清新、優美,很適合朗讀,朗讀是學生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們直接品味語言特點。同時,朗讀也是學生親近文本,走近作者最直接、最真切的方法。
2.小組學習法。建構主義強調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習得知識,獲得方法。本課在研讀討論和創作分享環節采用小組學習法。
3.讀寫結合法。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讀是為了要落實到寫。”本課的設計從語言賞析入手,最終落到語言運用即散文語段的寫作。以讀為主線,以寫為延伸,讀寫結合。
四、教學實施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檢查預習
課前通過學習通軟件推送預習內容:作者介紹;重點字詞解釋;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學生在學習通上答題,教師獲得預習反饋。
2.問題導入
如果有機會讓你建造一個屬于自己小屋,你想怎么建造它?請你描述一下自己理想中的小屋吧。
(二)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要求學生通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思路。提示:①分析立足點,②分析過渡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更正或者補充說明,并明確答案。
(三)重點賞讀,品味語言
聽——展示PPT背景圖片以及背景音樂,為學生們創設情境,將他們帶入作者筆下優美的文字中。
讀——邀請學生在背景音樂中,選擇文章中的重點語段有感情地朗讀。
選——其他同學在學習通上投票選出朗讀感染力最強的同學。
品——教師展示幾組優美語段,要求大家一起品一品這些文字的特點。
評——在學生發表自己的感受后,教師進行評價并進行補充說明。
小結——本文的語言特點:語言生動,比喻精巧;多用對稱句式,音韻和諧;
角度眾多,畫面感強。
(四)層層賞析,描繪小屋
1. “__________之屋”填空——要求學生用“之”字結構選一個與小屋有關的景物,如山之屋、樹之屋等等,并在文章中找到出處。
2.“__________的__________之屋”填空——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加修飾語,如綠意盎然的樹之屋、美妙的山之屋、夢幻的光之屋等等,并在文中找出依據。
第二課時
(五)研讀討論、把握情思
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研讀討論幾個問題:
1.這篇散文題目是《我的空中樓閣》,但是除了寫小屋本身,作者用大量筆墨寫了小屋周圍的景物,為什么?
2.文章寫的是“小屋”,為何以“空中樓閣”為名?
3.這個小屋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
(補充背景資料)
學生充分討論并闡述觀點。
教師小結:
1.小屋的美來自于大自然的美,作者愛的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小屋。
2.“空中樓閣”一語雙關,作者并不是純客觀地寫小屋,而是在描寫中處處滲透著主觀感情,即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渴望回歸自然,以及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追求與向往。
3.“空中樓閣”之于作者也許只是一個夢,是一個理想的藍圖,當時臺灣文壇出現斷層,而物質文明迅猛發展,侵蝕了人們的時間、思想,甚至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疲于奔忙。像李樂薇這樣情思細膩的文人渴望自然、寧靜、獨立。因此小屋之于李樂薇是精神家園,理想家園。
(六)比較閱讀、總結方法
本環節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設計了兩組比較閱讀。
1.比較閱讀活動一——分別從語言、形象、情思三個角度比較本單元三篇散文《荷塘月色》、《長江三峽》以及《我的空中樓閣》,并填寫表格。
2.比較閱讀活動二——比較閱讀一組主旨、情思類似的散文《陋室銘》、《我的空中樓閣》。
(七)讀寫結合、嘗試創作(15m)
寫——要求學生在學習本文語言的基礎上再次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空中樓閣、林中木屋、海邊玻璃屋等,借鑒本文語言特點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自評——學生評評自己寫的散文語段比開頭的語段好在哪里。
互評——互相朗讀、分享、評價。
(八)總結所學、布置作業(3m)
結合板書,圍繞“語言——形象——情思”總結所學。
作業1:要求每位同學挑選本文的一段優美文字,進行朗讀訓練,下節課展示。
作業2:進一步完善“我的小屋”的散文語段的寫作,并上傳學習通,學生在學習通上瀏覽文章,并投票選出最喜歡的作品。教師收集優秀作品,在班級微信公眾號上編輯,推送給家長及更多的人,并將作品作為班級作品集備選。
五、教學反思
本次課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良好:
1.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包括朗讀的體驗、表達的體驗、創作的體驗。
2.散文賞析沿著“語言——形象——情思”三個層面逐漸深入,既具有可操作性又符合認知規律,并教會學生賞析散文的方法,為學生的終身閱讀打下基礎。
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學生注意力轉移。在學習通軟件使用過程中,少數學生過多關注手機甚至利用操作間隙做其他事情,注意力轉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任務再具體化、細化,適時調控課堂。
2.教師未及時指正學生。在研讀討論環節中,有一位同學將李樂薇和陶淵明做類比,認為李樂薇和陶淵明一樣厭惡喧囂的山下的生活。為了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言,課上沒有及時指出,其實文中有這樣的描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站。”作者是“往返于幸福和快樂之間”。這與陶淵明對官場、俗世厭棄,決意歸隱的情感是有區別的。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閱讀體驗,但是應該建立在對文本的深入的研讀的基礎之上,有理有據,方能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