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俊峰
2019年高考剛結束,筆者偶然從廣播中了解到高考主觀題的評分方法,感覺整個過程與企業績效管理有異曲同工之處。
第一步:首先通過高速掃描儀對試題進行掃描,再通過評卷系統提取全部主觀題并編碼。
第二步:每一道主觀題都由兩位老師進行評價,評分結束后,評卷系統自動將兩位老師的評分結果進行對比,如果其評分分差沒有超出設定的誤差值,則取兩個評分的平均分作為該題得分。例如:題目1的誤差值為1分,A老師的評分為9分,B老師的評分為10分,由于誤差值為1分,沒有超過標準誤差值,那么這道題目的得分就是9.5分。
第三步;如果超出了設定的誤差值,例如:A老師對題目1的評分為7分,B老師的評分為10分,誤差值為3分,評卷系統會自動把該試題發給第三位教師評閱,最后取差值較小且在誤差值內的兩個評分的平均分作為該題得分。如果三位教師的評分兩兩比較的分差均大于設定的誤差值,則交由學科評卷組仲裁。
最后,評卷組通過對試題的提取與編碼,雙評、復評、評卷組仲裁等方式,降低了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極大地提高了評分公平性和評價結果的信度。
在企業管理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上級對各類方案或報告的質量評價、對某件事情的滿意度評價等,由于這類指標很難形成統一的認知和評價標準,在評價時就很容易出現不同評價人結果差異較大的現象。筆者認為,企業績效管理也可以從高考主觀題評分規則中找到一些定性指標的評價啟示。
“報告有效性”是我們在考核中經常遇見的指標,目前最常見的是考核報告提交的時間以及報告內容的出錯次數。這些考核維度可以應用于一些常規、簡單的報告,但是對于一些重要的報告來說,時間和內容的準確率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值得關注的是報告的質量。但是,判斷一份方案或報告的質量的標準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某公司要求營銷一部和營銷二部在第三季度進行一次關于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市場調研報告,并在9月25日前提交報告,該項報告納入季度考核,權重為30分,兩位營銷部負責人分別提交了自己的指標描述。
●營銷一部的指標描述
指標名稱:市場調研報告的綜合評價
評分描述:
(1)時間(10分):在9月25日前完成市場調研報告,延遲一天扣1分;
(2)準確率(10分):報告中每出現一次錯誤,扣2分;
(3)質量(10分):根據領導對報告質量的評價進行評分,滿意7-10分,一般4-6分,不滿意0-3分。
在評分描述中,營銷一部沒有對如何判斷報告質量的好壞進行清晰界定,領導對報告質量的評價是滿意還是一般,全在一念之間,很容易受到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的影響,評價結果難以保證客觀性。
●營銷二部的指標描述
營銷二部的評分描述將報告的質量指標歸為競品數量和決策支持兩個維度,不僅向營銷部傳達了具體的工作要求(競品分析),評價者還可以通過報告中對競品分析的數量和被引入決策支持的觀點數量來判斷報告的質量,大大降低了評價結果受人為因素影響的概率。

營銷二部的評分描述設置看似復雜,實際上有其相對固定的步驟,筆者將其歸納成三步:
第一步:確定評價的維度
一般來說,不同的指標有著不同的評價維度,需要我們結合業務特性和工作需求選擇。如表1所示,市場調研報告可以選擇及時性、準確性、決策支持三個維度,營銷會議支持可以選擇計劃性、實施情況、有效性三個維度,采購價格的合理性可以選擇樣本數量、分析維度、工作記錄三個維度……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可以對各部門/崗位的定性指標所選擇的評價維度進行整理,這也有利于加深我們對各部門主營業務的了解。
第二步:為各評價維度賦予一定的權重
權重設置的方法有很多,筆者推薦一個最常用的方法——權值因子判斷法。權值因子判斷法是將行指標與列指標兩兩比較,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標為4分,比較重要的指標為3分,同等重要的指標為2分,不太重要的為1分,很不重要的為0分。比較結束之后,對所填寫的權值因子進行統計,并將統計結果折算為權重。

如表2所示,將A列的三個維度與第2行的三個維度兩兩對比,因為相同維度不進行比較,因此我們在表中用“-”表示。
“及時性(A3)”與 “競品分析(C2)”相比,“競品分析”比較重要,得3分(將得分填寫在B4,第4行為“競品分析”維度的得分),“及時性”不太重要,得1分(將得分填寫在C3,第3行為“及時性”維度的得分)。
“及時性(A3)”與 “決策支持(D2)”相比,兩者同等重要,“決策支持”維度得2分(將得分填寫在B5,第5行為“決策支持”維度的得分),“及時性”維度得2分(將得分填寫在D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