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捷
最近幾個月,我接到最多的咨詢電話,都是問我孩子上小學該選哪個學校、選哪個班主任老師。作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理解家長們對孩子所寄予的期望。他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從孩子一出生,便要傾盡所有,盡可能地給到孩子最好的資源。其中,最普遍的行為就是購買學區房。從小學到初中,在許多家長根深蒂固的思維中,只有上了好的小學、初中,才能有希望考上好的高中,才能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擁有好的人生。我并不否認,擁有一個好的學區房確實能在外力上給孩子一定的幫助,但是我更認為,在學生時代,尤其是小學時代,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數,而是培養一個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家企業做了六年的人力資源經理。他對我說,他招聘了近千名員工,但是招進企業后,能在工作崗位中持續進步的卻不足20%,大多是因為沒有好的學習、工作習慣,在職涯發展上失去了競爭力。在我看來,一個好的習慣才能成就一個優秀的人才。

舉個例子,我們身邊可能會有一些做事非常拖延的人,他的表現可能是這樣的:有一件困難的任務——人有資源自我和資源小我之分,其中小我特別會保護自己,不想讓自己受到傷害(害怕面對任務和問題)——一直不著手開始(行為:拖延,逃避)——臨近期限后匆匆完成(獎勵:沒用心也能糊弄過去)——于是以后再遇到困難就拖延。
久而久之,拖延就成了他的習慣。這種循環日久彌深,難以打破,情緒行動都本能地跟隨習慣而發生。拖延之所以成為習慣,是因為人們每次遇到困難,小我都會保護自己,一直不著手開始(行為),于是以后再遇到困難就拖延(習慣)。
那么“每次遇到的困難”是什么呢?早起困難、閱讀困難、鍛煉困難等,因為這些困難,我們養成了拖延、逃避的習慣。而從單方面來說,不能早起、不能每天鍛煉、不能每天閱讀這些行為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因人而異,并不是說不能早起就不能成就優秀的人生。我們所說的早起、閱讀、寫作等行為都是表層習慣。真正的習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元習慣,它是由許多表層習慣經過不斷訓練而養成的慣常思維和行為方式。
比如“拖延”就是一個習慣,只不過它是一個壞習慣而已,“拖延”就是由“再玩一會兒手機,我就去背單詞”“再打一把游戲,我就去掃地”“再看一會兒電視,我就去跑步”等行為形成的表層習慣訓練而成。真正對我們有重要作用的是元習慣(真正的習慣),而不是表層習慣。
好習慣可以是一種資源,它為自己增加可能性。比如說一個擁有“解決問題比抱怨問題更重要”這個習慣的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可以增加方案的達成率。好習慣可以是一種保障,它為自己防范風險發生。比如說一個總是遲到的人,他在實施方案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較大的風險。而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得出習慣的定義:習慣是通過持續訓練(表層習慣)而養成的慣常思維和行為方式,是有效的個人成長的保障和加速器。
在正式訓練好習慣之前,我們得搞清楚有哪些好習慣。它不是我們日常理解的準時上班、堅持鍛煉等表層習慣,而是以下幾方面的元習慣:
第一,積極主動。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積極主動就是第一個習慣。我們常說,永遠不要去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只有自己想要改變,改變才會出現。每個人都有無數想要的目標,但往往是受到資源的制約而無法實現。其實,每個人的資源都是充足的,之所以出現資源不足就在于沒有做到積極主動。只要想要就說出來,資源就會來到你的身邊。每個人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有選擇的權利,在面對刺激的時候,將大腦暫停6秒鐘讓心靈跟上來,那個時候積極主動的自己就會回來。
第二,刻意訓練。刻意訓練是極為重要的自我提升方式,其目的就是讓恐慌區變成學習區,讓學習區變成舒適區。如何進行刻意訓練呢?
●精細分解。將整個技能提升具象化,并且分解至極致的技能環節,每次訓練只針對一個技能環節訓練。
●放慢速度。在刻意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消除“求快、求速成”的預期!精準地體驗、感知、學習該技能環節的狀態,用慢方法實現快成長。
●重復訓練。刻意訓練中的重復體驗是對“精準”一詞的再次強調,盡可能感受到所訓技能環節的所有細節。如果離開了精深區的訓練,那還不如早點停下來。
●強化反饋。技能的訓練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犯錯、持續改進的過程,而強化體驗、覺察并給出反饋才是重中之重。
●拒絕自動完成。刻意訓練的過程比較乏味,也充滿挫折,很多人會用“我感覺我會了”“差不多就行了”來自動完成訓練,從而掉入尋常訓練的狀態中。所以,保持專注,不要自動完成。
第三,作品聲音。許多經典的著作說明,我有一個很好的手段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那就是這個規范:作品聲音。關于這項規范有兩點細節值得注意:
●先想后做。很多期待成長的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隨意做事情,目的不清、標準不定,這樣不穩定的成長很難帶來成果。所以,做之前要想清楚。
●作品效應。站在作品的角度回頭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積累、成果,可能我們會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標準。畢竟,你設定的標準決定了你的人生。
第四,利他主義。“我能為你做點什么?”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財富語言,通常都在價值層級的第二級之后才能具備這樣的語言方式,當這句話成為內在的思維模式,自身的價值才會得以呈現,而這一點,也是利他主義的起點。人們總是會出現對顯而易見的提示、文檔、資料視而不見的情況,我將其稱為盲區。很多人因為自己的盲區,類似答案就在手邊還要詢問別人,增加他人的負擔。在一個利他主義的社區里,顯而易見要更加顯而易見,同時,自己的盲區也要被照亮,降低他人的無謂付出。
●用絕對坐標溝通。我們在習慣訓練時,常常是參照相對坐標,即身邊的溝通對象。他們會通過對你的了解快速地給出他認為正確的響應。然而溝通本來就是需要彼此對用詞達成共通、句子能夠互相理解、事實意圖清晰才能有效,而站在相對坐標的情況下通常會出問題。
●一次性交流。社會化效應被互聯網普及和放大的時代中,在任何一個群體中一定要考慮他人的感受,很多人入群就自來熟,跟一兩個人拼命打招呼拉關系;聊天的時候非要輸入短句子,三五個字就換行;表達內容的時候都混雜在一起,無法概念化和用序號列表的方式來澄清等。所以,我們提出一次性交流的利他主義理念,確保不影響他人。
●避免甲方思維。合同的雙方通常會有甲乙方之分,甲方經常會趾高氣昂叫囂著:“我付了費用,所以你要滿足我的一切要求。”在與學生家長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甲方思維。他們把孩子送進學校,如果孩子學習不好,就全是老師的責任、學校的責任。其實,除了孩子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一個人要對你的成績負責。在成長路上,沒有必然的誰服務于誰。

●認真提問。每個人都擁有提問的能力,因為從出生開始就在思考和提問。在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會向老師提出各種問題,如果問出的問題讓人無法回答,往往是因為根本沒有走心,沒有認真思考。我通常建議用結構化的方式提問:問題的分類、主題、背景、自己的嘗試、主要困擾點。
第五,本質導向。站在價值的角度思考,個人成長和價值有關,此外,小到自我管理、人際關系、角色定位,大到公司產品、目標群體、市場營銷,都是站在價值的本質上進行思考和延伸。別人在職場探索5-7年的時間,我們可能用3-6個月就可以完成探索。這就是本質導向的意義。具體做法是:
●要事優先。首先找到無意義的大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其次是刪除,不斷澄清找到無意義的大多數,抓緊在錯誤的路上停下來,為自己設定好真正有意義的邊界;最后是執行,直接調取作品聲音部分的規范即可。
●抓手思維。你要清楚什么是可以帶動的。通常來說,如果你沒有做好要事優先這件事,基本上很難做到抓手思維。
●直面現實。自律中有一個最重要的概念是“直面現實”,采用事實的方式評價,但是,實際上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用價值評價,而價值評價中由于身份的關系導致了各種錯誤的信念產生。
●不滿足于有效性。站在互聯網營銷產品的角度上看,追求有效性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成長者僅僅滿足于有效性,進步的空間實在是太小了。
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注定會遇到失敗的情況。因為刻意訓練就是拒絕自動完成的,只有你還沒有能力,但是你需要提高能力的時候,你才會需要進行刻意訓練。以初學一門外語為例,當學生不會發音時,不得不花大量時間來練習。因為剛剛接觸,一開始肯定是錯誤百出的。如果這時候覺得“我不行”,“我放棄了”,那就永遠也學不好外語了。
習慣養成必須有表層習慣目標。元習慣是沒有辦法直接訓練的,只能通過表層習慣來不斷積累。還是以學習外語為例,如果你只羨慕臺上的演講者能說一口流利的外語,但是自己卻不想扎實地背音標、背單詞、學語法,那只能是一遍遍地受到打擊且收效甚微。習慣養成也是如此,如果只設立表層習慣,就很可能在實際訓練中不知道如何著手,反復失敗。
積極主動是個人成長的先決條件,是一切習慣和能力的基礎。積極主動是及時地察覺,是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有選擇,積極主動是自己創造有利于成長的環境,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積極主動是自我決定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有了積極主動,我們才有了察覺(分身術),才有了改變現狀的動力,才有了直面現實的勇氣。當我們希望做到自律、提升能力、養成習慣、解決問題、積累價值等等時,我們都必須先做到積極主動,它是個人成長的先決條件,是一切習慣和能力的基礎。
俞敏洪曾經說過:一個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有優秀的習慣。你當時看不出習慣的威力有多大,關鍵時刻就明白習慣的力量了。要想讓田里不長草,最好的方式是種上莊稼。伊拉斯謨曾經說過:一個釘子擠掉另一個釘子,習慣要由習慣來取代。你要意識到,你生活中有哪些壞習慣阻礙了你的進步,然后像優秀人一樣,用好習慣替代它,那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就指日可待啦。
作者 沈陽市渾南區第五小學 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