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銘

摘? 要:針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斷下滑等現實問題,為尋找有效提升學生體質方法,滿足大學生日常鍛煉需求,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本研究針對學生體質提升設置科學訓練體系,構建以高校“體質健康促進俱樂部”為形式的開展模式,旨在對解決信息科技大學學生體質提升的問題起到促進作用,給出合理化建議與方案,同時也為其他高校解決此類現象提供參考與借鑒。并通過實驗研究探討解決當前學生體質下滑的有效手段,讓學生的練習得到切實可行的科學指導。
關鍵詞:大學生? 體質健康? 俱樂部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6(a)-0217-03
改革開放以來,民眾的健康素質呈下降趨勢。特別是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容樂觀,我國學生健康水平20多年來連續下滑,形勢嚴峻。雖然近年來,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勢頭雖然有所減緩,但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仍呈現下滑趨勢[1]。顯然,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整體上依然不容樂觀。因此,如何應用科學手段,有針對性的制定大學生體質提升辦法,滿足高校學生日常體育鍛煉,已成為現階段高校體育工作所關注的重點。高校體育俱樂部以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為目的,為學生應用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術改善健康狀況,展示才華,提高素質,培養綜合能力提供了實踐平臺。群眾性健身俱樂部在學校中學生參加的人數最多,規模最大[2]。但在以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為側重內容的俱樂部模式開展較少。因此本研究希望建立一種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主要目的的俱樂部模式。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高校“體質健康促進俱樂部”開展模式的探討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關于開展“體質健康俱樂部”管理層面的分析
2.1.1 關于高校相關制度支持的分析
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工作,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介于常規體育教學和學生自助鍛煉之間的一種教學平臺,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育載體。對于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定位是在學校與學生的共同參與下,以俱樂部模式開展的一種新的體育教學模式。“體質健康促進俱樂部”的成立需要學校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支持。
(1)學校各學院政策配合支持。
學校中每一個學院都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和督促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學校各學院分團委在政策上給予一定支持,通過各學院體測成績排名,以及將年度未合格學生名單通知各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部門等方法,由各學院分團委負責推薦自身體質水平較弱的同學來俱樂部參與訓練。
(2)優秀指導教師支持。
在教練員與指導教師的聘用上也需要得到學校體育部的幫助,除了體育部教師的協助指導,發揮學校運動隊的優勢,由學生帶領學生開展俱樂部訓練。
(3)訓練場地的支持。
俱樂部每個月將訓練計劃與場地使用申請遞交給體育部審批,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俱樂部活動可以使用學校體育場館,除了田徑場的訓練,還需要借助健身房等訓練場所進行更具針對性的訓練。
2.1.2 關于優化組織模式的分析。
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成立與運營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只有學生從俱樂部的活動中參與并獲得收獲,這樣俱樂部的開展才是有意義的。而如何吸引學生在豐富的課余生活中選擇“體質健康促進俱樂部”這是俱樂部組織運營的核心內容。
(1)新媒體宣傳推廣。
“微信”是微時代傳播途徑中最為成功的平臺之一,“體質健康促進俱樂部”同樣也借助了“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進行宣傳與推廣。建立自營的“體質健康促進俱樂部”官方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推送以及與傳統宣傳方式,定期推送一些俱樂部活動以及各種體育理論知識,在公眾號平臺中設立“每日運動達人”排行榜,每日刷新公布。大家可將鍛煉的記錄與照片上傳至排行榜中,形成良好的鍛煉環境。
(2)多途徑參與度激勵。
俱樂部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定期推舉出健康運動達人、堅持鍛煉全勤獎等獎項,同時對于體測成績或者某單項成績跨級的提升也會有一定的獎勵,在俱樂部日常活動之外,組織會員參與一些戶外登山戶外徒步等多樣性訓練,團建活動不但擴大了俱樂部成員的社交圈,還能夠促進其更好地進行體育鍛煉,共同進步。
(3)學生自主的俱樂部運營。
學生參與俱樂部的自主運營是提升學生熱情的有效方法。選拔熱愛體育運動、對俱樂部建設運營感興趣的學生骨干負責俱樂部日常工作,學生在參與俱樂部日常管理的過程中對俱樂部運作模式掌握以及社會工作的鍛煉,讓他們在豐富的大學生活中得到不一樣的體驗,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分擔在俱樂部運營當中的工作任務,從而實現雙贏。
2.2 關于開展“體質健康促進俱樂部”組織訓練層面的分析
2.2.1 訓練內容制定的原則
“體質健康促進俱樂部”訓練內容的制定要遵循人體運動規律以及運動訓練原則。設計內容要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特點,大學生的年齡跨度從18~23歲,所以每個階段每個年級甚至于每個個體的身體都具有差異性,所以進行訓練內容制定的時候要遵循科學性、安全性、有效性三大原則,分層設定各訓練營的訓練內容。
2.2.2 創新教學模式
大多數學生的身體狀態屬于亞健康,體質狀況良莠不齊,如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同一個大綱訓練或者活動,體質好運動能力強的學生認為訓練強度不夠達不到鍛煉效果,久而久之喪失了對俱樂部活動的興趣。開展分層教學則成為俱樂部教學的核心思想。
2.2.3 訓練計劃與內容的制定
俱樂部訓練計劃和內容的制定在遵循幾大原則的基礎上,以創新的教學模式為載體,其核心內容還是俱樂部活動的訓練內容與計劃的制定。訓練內容圍繞著學生體質健康提升開展,測試項目類群為主導,分模塊分水平的為學生制定處方式的訓練計劃和內容。
(1)訓練計劃的制定。
訓練計劃的時間設置為總體訓練周期4個月,訓練時長為16周,每周3次訓練。俱樂部訓練活動分為基礎訓練營和進階訓練營兩種班次。俱樂部的開展是以提高體質較弱成績的基礎班為主體,因此文中列舉出了基礎班的總體訓練計劃訓練計劃的時間設置為總體訓練周期4個月,訓練時長為16周,每周3次訓練。俱樂部訓練活動分為基礎訓練營和進階訓練營兩種班次。
(2)訓練內容的制定。
①有氧耐力訓練。
耐力素質作為體質檢測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向來是評估體質健康狀況的重點,近年來學生的有氧耐力素質逐年下滑,這是學生自身有氧能力與心肺功能下降的一種信號。有著良好的有氧耐力身體素質對有效的減少向心性肥胖出現的可能性有著積極顯著的作用。
針對基礎班學生狀況,有氧耐力訓練練習項目可以采用300m為主的變速跑、重復跑、組合跑等相結合的方法,同時在訓練前半部分要融入以自身自重完成的田徑跑跳訓練,增加學生身體協調能力以及下肢基礎力量。對于不能完成大強度訓練的學生,安排訓練內容循序漸進由簡入繁,如規定時間的快走,不要求速度的慢跑,有氧耐力訓練只有堅持才會取得效果。
②速度爆發訓練。
針對實際情況俱樂部基礎班的學生并沒有任何運動訓練的基礎,因此速度爆發訓練的方式方法也要隨之改變。
對于50m的測試內容也要加入到訓練中,從起跑的身體姿態以及步頻,怎樣擺臂中途跑以及沖刺跑的節奏,這些都可以用模擬場景訓練來進行實際的演練。
③功能性訓練。
功能訓練更加注重身體動力鏈的協調發展。相對來說比較適合基礎班學生參與的功能訓練主要以徒手、彈力帶、瑜伽墊上等這些器材簡單且要求相對容易的訓練方法。教練員可根據男女差異,身體素質程度差異對學生設計不同的訓練方式。
④測試技巧訓練。
這部分訓練的安排并非教導學生投機取巧,而是有很多學生在初中高中階段沒有獲得過有效的體育指導,甚至有些學生沒有參加過學校組織的體質測試。對一些基本的項目測試方法和規則都不了解,因此俱樂部專門抽出一部分課時講解國家體質測試項目的規則與技巧。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在管理層面上,學校、各學院與體育主管部門在政策上加大配合力度,高度重視學生體質健康問題。體育主管部門向學校申請專項經費。從新媒體宣傳推廣、搭建課外體質提升管理系統、多途徑參與度激勵、學生自主的俱樂部運營等四個方面優化組織模式。
(2)在資源層面上,以分層分練分層教學的形式,針對學生的需求開展教學。鼓勵學生參與俱樂部運營管理工作,培養骨干力量。
(3)在體質健康促進俱樂部的組織訓練中,實施分層教學模式,開設“基礎訓練營”與“進階訓練營”。分項目進行薄弱模塊精準指導,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線上科學訓練資訊傳播,建立運動達人排行榜,以線上線下多元的訓練手段,激發學生鍛煉興趣。
3.2 建議與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學生體質健康是關乎國民未來的重事大事。學校、各學院、主要管理部門都要加強重視齊抓共管,在政策上給予足夠的支持與壓力。建議各學校將體質健康達標排名真正納為學校各學院年終考核指標之一,切實納入各學院分管部門的工作計劃,并實施目標責任制管理,為推動學生體質提升不斷向前良性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
(2)針對抵觸自主鍛煉,對運動呈放棄狀態且體質健康水平很差的這部分學生,建議學校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明確指出對于體質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這項規定真正切實落實到實處,才有可能給這部分學生敲響警鐘。同時體質測試成績達到60分以上才有資格評獎評優是對各獎項符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種最基本詮釋。
(3)完善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管理系統:以程序研發的形式建立集預約鍛煉、體質測試分數查詢、運動處方的制定、線上科學指導微課程、評價與反饋等一體化的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管理系統。提高學生參與運動的便捷性,為學生體育鍛煉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調研[EB].http://www.sport.gov.cn,2011.
[2] 孫華勇.上海市高校體育俱樂部現狀調查與發展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3] 佘海文.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構建[J].科技信息,2014(4):311-312.
[4] 郭文,曹蕾,陳志鵬.不同運動干預對體質健康突出問題大學生體質健康、運動愉悅感與規律運動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3):91-96.
[5] 李樂.新時期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的方法與對策[J].運動,2016(15):63-64.
[6] 鄒師,馮火紅.我國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類型與特色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1):70-73.
[7] 陳洪,梁斌,孫榮會,等.英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治理經驗及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34(3):25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