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與北京、上海等地的藝術氛圍有所區別,西南重鎮成都藝術聚落的形成顯得更加順勢而為,國內也早就給予成都“藝術第四城”的評價。成都青年藝術家們似乎正在越來越享受偏安一隅的生活。但也有外界評論,近幾年成都的藝術生態環境處在一種趨于平靜的狀態,尤其是青年藝術家們過于溫和,并且發聲力度不夠。
包容的藝術生態
居住在成都的青年藝術家們多數都畢業于成渝兩地的藝術院校,盡管他們并不全是本地人。但成都閑適的生活節奏、和諧的藝術創作氛圍、便利的物質生活條件,吸引他們聚集到成都。
在成都,除了有藍頂、濃園、高地等為代表的老牌藝術生態聚落外,近年又涌現出梔子街、田園印象、中國藝庫等新興藝術聚落。不少青年藝術家以這些藝術聚落為載體生活、創作。與北京、上海等地的藝術氛圍有所區別,成都藝術聚落的形成顯得更加順勢而為,水到渠成。青年藝術家在此地能體味到其他地方無法企及的安穩創作環境。
以藍頂藝術區為例,藍頂藝術群落的形成與全國各地的藝術群落的關系是樣的,都是藝術家自發形成的,有明星藝術家,也有并不成功的藝術家。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城市擴張帶來的拆遷問題,土地租金上漲,藝術家漸漸被遷走、散掉……但是困擾北京宋莊藝術區許多復雜的房屋產權問題卻沒有成為藍頂藝術區的問題。在成都,有關部門會創造條件讓這些藝術家在這邊扎根,比如新藍頂的存在。年輕藝術家若沒有足夠的錢入駐藝術區的獨棟別墅,運營的房產公司會出面把周邊農民的房子買下來,改建成為藍頂青年藝術村出租給尚在起步階段沒有更好經濟收入的青年藝術家。
藝術聚落從個側面反映出成都藝術生態的包容,既不守舊排外,也不夜郎自大。從生態角度講,不管是成名藝術家、青年藝術家,或者是散落在周邊的自由藝術家在成都都能獲得生存的土壤。
藝術創作雙面觀
就國內而言,相對于西安、貴陽或昆明,還有其他大多數城市來講,成都的藝術系統肯定要完整且繁榮很多,但卻與上海、北京等地有很大差距。對于近些年成都當代藝術創作,身處其中的藝術從業者們大都談及了這幾個高頻出現的詞:普通、平淡、常態。但亦有其他聲音,成都本土“80后”藝術新人在拍賣市場上已經嶄露頭角。與當代藝術前輩大多從事架上繪畫不同,成都本土“80后”青年藝術家群體不再固守于架上繪畫形式,他們不僅通過各種材質來創作作品,更利用各種當代藝術種類來表達、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風格更多元、畫風更自由。
而策展人陳瑞峰就曾在“返觀內視”成都青年藝術家觀察展上提及:“成都的藝術生態總體來說有些溫吞水,這可能與資本和地域的性格有關,自古就有‘樂不思蜀的說法,說明成都人比較好享受生活,所以我覺得生活在成都的青年藝術家難免受到這種生活方式的影響。作為青年人對于做藝術這件事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思考與構建,在態度上需要讓視野變得更開放,并且以積極的狀態來對抗目前的遭遇。”四川當代藝術對于前沿性藝術的探索還不夠,仍然體現出種單感,在藝術的媒介、思維、拓展等方面并沒有太大的突破;本土的國畫藝術家非常講究門派師承,導致了不同門派之間很難有交融感,這在其他城市是少有的。這些都成為了影響成都青年藝術家在當代藝術格局中繼續發力的因素。
成都本土的年輕藝術家的影響力這兩年似乎不如老代?業內人士表示,成都的幾經起落是個正常現象,可能任何個地區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存在。成都曾經有過周春芽、何多苓等大牌藝術家輝煌的時候,而現在就是消費主義時代、快銷時代,也反映在藝術中,年輕人首先為生存創作藝術,這些年輕藝術家未來怎么樣還要持續地觀察。
但無可否認的是,近些年成都的藝術生態鏈條逐漸完善,包括藝術家、收藏家、畫廊、博覽會、美術館等。特別是“藝術成都”的進入,帶動成都文化經濟的消費觀念,也讓當地的藝術家和畫廊多多發生關系,培養了股先鋒購買力。多方力量的共同構建,也為成都注入更多青年藝術家“來了就不想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