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變研究中心 劉益軍 范曲 漆自名 王琳 焦春曄 白陽 趙利平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國家總體安全觀”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對維護國家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保密工作作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和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要實現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任務,必須保證國家安全,保密工作必須充分發揮好服務保障作用。
近年來,在中保委和國家保密局工作部署下,軍工單位持續深入推進定密管理、網絡管理、涉密人員管理“三大攻堅戰”,進一步提高保密管理水平。其中又以涉密人員管理最為關鍵,因為涉密人員既是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對象,又是保密工作的重要主體。加強和規范涉密人員管理,對推動軍工單位保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從制度體系、業務流程、管控平臺三方面入手,建立涉密人員管理長效機制。
建立涉密人員管理長效機制,必須在學標貫標的基礎上建立本地化的制度體系。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同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保密工作的決策部署結合起來,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深入理解涉密人員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結合軍工單位實際,加強涉密人員管理制度建設。
(一)深入學習法規標準,切實提高思想認識。2010年10月施行的保密法明確了涉密人員的定義,并制定了涉密人員崗前、在崗、出國(境)、脫密期等一系列管理制度。2015年5月,國家保密局會同中央組織部等八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涉密人員保密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規范涉密人員確定分類、嚴格涉密人員任用審查、加強涉密人員保密教育培訓、強化涉密人員日常監督、推進涉密人員權益保障5個方面工作提出了具體措施要求。2016年,國家保密局會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聯合印發修訂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標準》《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評分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新標準按照依法管理的原則,以促進保密工作與業務工作相融合、健全保密管理體系、提升系統防范能力為重點,對原標準在保密責任、組織機構、保密制度、日常管理、監督與保障等方面進行了全面修訂。其中,按照涉密人員保密管理工作規范以及國防科技工業相關管理規定,對涉密人員的界定、審查、復審、離崗離職、出入境、脫密期管理的全過程管理標準進行了全面修訂。以上這些法規標準是軍工單位開展涉密人員管理的根本遵循,也為涉密人員管理提供了具體依據、標準,必須深入學習理解,提升管理認識。
(二)全面覆蓋七類人員,分類實施保密管理。2010年,國防科工局印發了《軍工單位七類人員安全保密管理措施(試行)》(科工安密〔2010〕1021號),重申了近年來國家和有關部門關于涉密人員安全保密管理規定,對軍工單位在職在崗、掛職返聘借調、學習實習、外協外包、離崗離職、離休退休和工勤服務7類人員提出了具體安全保密管理要求。軍工單位要結合單位實際情況,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分類實施保密管理。
(三)結合自身實際特點,構建分層制度體系。如何將國家法律法規標準對涉密人員的管理要求落實到單位的管理活動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健全涉密人員管理制度體系。一方面,必須堅持歸口管理,圍繞上崗、在崗、離崗3個環節,全面覆蓋7類人員,制定本單位涉密人員管理頂層文件;另一方面,必須堅持融合思維,在人力資源管理各業務制度中,如人員招聘、培訓、考核、薪酬等方面,融入涉密人員管理要求,實現業務同計劃、同實施、同檢查。
涉密人員管理包括上崗、在崗、離崗三大關鍵環節,主要涉及9個方面的具體工作。可以將9個方面的具體工作,融入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業務模塊中,通過流程再造實現有機融合與業務聯動,避免“兩張皮”現象。

(一)上崗環節管理與崗位、招聘、配置業務有機融合。上崗環節包括涉密崗位界定、上崗保密教育培訓、上崗保密審查承諾3方面工作。在崗位設置與說明書編制工作中,可根據崗位職責、涉密事項及程度,同步界定涉密崗位等級,做到“以崗定密”;在招聘工作中,錄用前做好政治審查與背景調查,把好入口關;在人員報到時,同步做好上崗保密教育培訓及定密工作。

(二)在崗環節管理與報到、培訓、薪酬、考核業務有機融合。在崗環節包括在崗保密教育、保密履職考核、保密補貼制度、人員出入境管控4方面工作。將保密教育納入年度培訓計劃并組織實施、學時登記;將保密履職情況納入個人、部門考核;將保密補貼納入單位薪酬管理體系,合理設計補貼標準,保障涉密人員合法權益;在人員入職報到時,同步完成證件收繳與出入境報備工作。

(三)離崗環節管理與人員調配、薪酬業務有機融合。離崗環節包括離崗清退承諾、脫密期管理2方面工作,可納入聘用(勞動)合同管理業務,在履行清退、承諾手續后方可辦理相關解聘、退休手續;脫密期個人遵守保密規定情況與保密補貼發放掛鉤。

在制度、流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提升各項制度執行的剛性要求,同時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實現涉密人員實時、動態管理。首先,人力資源系統各業務流程要融入涉密人員相關要求,實現同步辦理、同步更新。其次,保密綜合管理平臺應與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建立接口,從中獲取涉密人員基礎數據,并將人員與涉密載體、涉密信息系統權限等關聯,實現有效的監管。最后,開發統計功能對涉密人員管理、保密教育培訓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為考核評估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