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摘 要】當前,互聯網正加速重構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傳播形態多元化、傳播網絡化,信息載體、傳播渠道更新迭代越來越快。2018年以來,媒體融合趨勢愈發明顯,已經開始呈現從中央向地方縣(市、區)擴散的態勢。未來如何深度推進工作、如何發力?如何讓節目更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需求?成為媒體一線工作者急需尋找的答案。
【關鍵詞】融媒體? ?廣播? ?財經節目? ?新媒體
不得不說,從2018年開始,各路媒體最火的關鍵詞便是“融媒體”。但親眼見過融媒體的人卻少之又少。概括來講,融媒體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運營方式。因為是新的,所以,沒有一定之規。對于一名地方臺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來說,如何探索出適合自己與節目的融媒體發展之路成為一個課題。
當今時代的媒體融合是科技的融合、內容的融合,更是人的融合。要想探索出融媒體之路,首先要明白融的是什么?要靠什么融?多平臺發布并不意味著媒體影響力的擴大。目前,一些媒體過分追求所謂的“全媒體發布”,恨不得只用一個記者,在100個平臺完成發布??墒牵@重要嗎?有效果嗎?要知道,媒體始終是以內容為王的,優質的內容才能與受眾形成聯系,如果你的內容不行,只是增加了發布的渠道,終究還是碰不到用戶痛點的。對于受眾而言,你所追求的多平臺發布,無非是給他們多增加了幾路噪聲而已。
新媒體從來不缺少新思維、新概念。目前為止,我們就聽到了諸如:全媒體矩陣、中央廚房、移動優先、互聯網優先等。種種路子聽來都對,但真做起來,卻不免顯得力不從心。為何這些概念無法應用到自己的節目當中呢?為什么在央媒和其他省級媒體執行起來效果極佳的經驗,放到自己的節目上就是做不到呢?經過一番摸索和嘗試,猛然發現,作為一名地方臺的節目主持人,從一開始規劃融媒體發展之路的時候,就找錯了參考標的。因為體量不一樣,生態不一樣,人才不一樣,要求和標準不一樣,執行起來就是不一樣。學得再完美也只不過是東施效顰……
以FM103.4沈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家有股民》節目為例。從2016年改版至今,節目不斷嘗試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廣泛吸取聽眾和行業內專業人士的意見,慢慢積累經驗,嘗試著走出了一條在大力發展融媒體背景之下,更為適合地方媒體廣播節目發展的道路。
從目前的探索與實踐來看,廣播財經類節目融合發展要做到“四個加強”。
一要加強內容生產。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永遠是發展的立身之本。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就是內容優勢,我們要把這一優勢轉化為融合發展的優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內容生產,把內容做優做強,為讀者提供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目前,《家有股民》節目除了承擔每天的市場梳理、資訊傳播、投資指導之外,更融入了專業人士對于熱點新聞事件的解讀與點評,捕捉專業人士對待不同新聞事件的不同思考,以此讓聽眾更深入地體會專業人士的思路,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
這類內容的生產,充分發揮了廣播財經類節目的權威性和及時性,也把更加晦澀難懂的財經內容簡單化、清晰化,再配合通俗的語言和互動模式,使得節目效果成倍發酵,提升了傳播效率。
二要加強知識服務。我們常說,如今是一個知識付費的時代。知識付費浪潮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諸如:知識電商、知識社區、講座課程、線下咨詢、付費文檔等各類知識付費產品形態的不斷涌現。這不僅為人們獲取知識提供了新模式,也為媒體的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都矣泄擅瘛饭澞恐鲃影盐者@一機遇,積極探索在知識服務中的著力點。已經堅持百余期的網絡微課堂使我們看到了傳統廣播媒體與知識付費這一形式的有力結合。讓我們傳播的內容與想要獲取知識的人群完美配對,再次升級了節目的傳播力度。
三要加強互聯網思維。要堅持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互動化的趨勢,充分運用微信、微博等新興社交媒體,努力提供優質、豐富的內容與服務。在這一思路下,《家有股民》節目除了深耕每期日播節目的內容之外,還開辟了網絡視頻直播課、線上語音播客、微博服務號、微信互動群等多種形式的板塊。充分擁抱互聯網,多點開花,在不同的平臺上傳播不同的原創內容,既服務了傳統節目,又豐富了節目的服務廣度。打破廣播節目的局限性,全面地通過音視頻、文字、互動等形式充實自身的服務屬性。這樣的互聯網思維,使得節目的平行傳播再次以數倍的量級得以發散,讓一檔原始的廣播節目看到了新希望。
四要加強用戶思維。在互聯網時代,用戶既是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同時又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我們要學會加強與用戶之間的有效互動,推動文化產品的內容創新,推動全要素升級?!都矣泄擅瘛饭澞渴冀K堅持以聽眾的需求為己任。受眾想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傳統的廣播節目樣態就是單向的輸出,但是,在加入新媒體的社交功能之后,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受眾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另一方面,以群為單位的交流平臺也讓大家多了一份歸屬感,多了一個舞臺。
如今的《家有股民》打破了廣播節目單向輸出的壁壘,成為主持人、節目嘉賓、聽眾多方交流的平臺,也讓節目內容更具針對性,更加有效、實用,形成了多方的良性互動和有效溝通。
其實,融媒體要融的不僅是內容和技術,媒體的深度融合最終是人的融合。全媒型人才、專家型記者主持人是適應時代傳播要求的需要,媒體不僅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且是輿論引導的重要力量,媒體融合的建設要融科技、融媒體,更得融人心。
媒體融合,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沒有一種模式可以立竿見影、一勞永逸地完成媒體融合。新興媒體的環境中,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競爭環境變化迅速,產品創新不斷迭代,傳統媒體應該適應快速變化的新媒體環境,不可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我們要走的路還有很長,我們要越過的坎兒還有很多,但是,只要我們深刻認識到了“融媒體”三個字的深刻內涵,就一定能夠找到出路,能夠讓傳統的廣播財經類節目煥發生機。
我國傳媒業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形容。從大眾媒體到自媒體,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媒體深度融合不僅是趨勢,也是必然。傳承文化以至建構文化,始終是媒介傳播的重要功能。
從新聞到信息傳播,從單一媒體到全媒體,面對中華文化復興的使命,傳播媒介和平臺有了更多的責任和作為空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應有更多、更新的內容和形式;應有多樣、多面的繼承和發展;應有更好、更廣的傳播和推廣。向著中華文化更加繁榮的目標,我們有太多的事可做要做。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